祁述裕:數字化時代,文化產業大有可為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4月27日訊 “數字化發展已經成為當代文化產業發展的主力軍。”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文史部創新工程首席專家、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觀恆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祁述裕在4月22日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版權貿易基地聯合中國經濟網文化產業頻道舉辦的線上“大咖公益課”中如是說。

用戶習慣轉變 打破“信息孤島”

相關數據顯示,截止到2019年6月,中國手機網民規模已達到8.47億,網站總計有518萬家、3000多萬個微信公眾號,以及367萬個APP。在祁述裕看來,當下數字化發展已經成為了文化產業發展的突出特點之一,互聯網也已經成為了當代中國最重要的信息平臺和娛樂平臺。

“中國數字化發展將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網絡平臺成為公眾信息的主要來源;網絡娛樂方式將全面超越傳統娛樂方式;線上線下結合趨勢顯著。”祁述裕說。

據悉,有機構曾對中國網民用戶習慣做過統計,從移動互聯網和PC互聯網獲取信息的用戶佔到了96.9%及73%,其次是電視、廣播、報紙和平面雜誌。對此,祁述裕表示,隨著數字化時代用戶行為習慣的轉變,短視頻等網絡展示方式將越來越多地被大眾所接受,網絡平臺將成為信息的“集散地”,為公眾及時地提供信息。

產業優化、科技助力 創造更大的“數字福利”

根據相關統計數據,2018年網絡自制劇數量達893部,各頻道發行電視劇323部。祁述裕談到,當下網絡自制劇數量相較於2014年的情況已呈現出反超各衛視頻道發行電視劇數量近一倍的態勢。由高人氣網絡小說改編而成的影視劇佔比也越來越重,足以體現網絡文學在整體創作行業當中具有的極大影響力。此外,網絡自制綜藝也已全面超越衛視綜藝。

“這一階段,網絡大電影和國產電影呈現出並駕齊驅的狀態。”祁述裕說,通過對網絡電影與國產電影的數據進行對比,雖然2019年網絡電影的數量略顯失色,但這根於其自身轉型由數量發展轉向質量優化調整的緣由。在祁述裕看來,當下短視頻行業市場規模正呈現增長迅猛的良好勢頭,他預測其猛增態勢還將持續一段時間。

祁述裕聯繫“數字敦煌”建設中新媒體互動、自媒體平臺搭建、PC端數字儲存傳播、數字終端導覽器應用等等成功案例,為網友解讀了數字化發展呈現線上線下結合的趨勢。“小程序裡面有很多敦煌的故事,通過小程序,遊客都可以瞭解到敦煌相關的歷史文化。”他表示敦煌研究院推出的“雲遊敦煌”小程序有著極大地借鑑意義。

“這款飛天皮膚以敦煌壁畫中隋唐時代的形象為主,從數幅經典的敦煌壁畫中提取敦煌色彩融入皮膚的服飾設計中,非常受消費者歡迎。”祁述裕在談到《王者榮耀》打造具有敦煌風特點的“飛天皮膚”時如是說。

據中國經濟網記者瞭解,近年來,雲南省為推動旅遊業轉型發展,打造了“一部手機遊雲南”的全域旅遊智慧工程,通過一部手機,把政府機構、旅遊景點、以及商家整合在一起,為雲南旅遊業搭建服務平臺。對此,祁述裕表示,數字化的發展將進一步推動旅遊產業的轉型升級,為當地經濟發展注入全新的活力。

4月12日,為呼籲人類共同對抗新冠肺炎疫情,著名華人音樂家譚盾的新作《武漢十二鑼》在中國首演,中國、美國、俄羅斯、日本、保加利亞、法國、韓國、挪威、德國、以色列等十國藝術家,於武漢、上海、紐約三地通過3D、5G在線聯袂演奏,觀看其直播的觀眾超7000萬人。“這是5G等科技與文化產業融合的一個非常成功的案例。”祁述裕說,數字化發展還突出體現在人工智能、大數據、5G等新興科技與文化產業的融合。

文化消費“變道超車”迎新機遇

當談到“數字時代的文化消費”時,祁述裕提出了三點思考:

“首先,知識付費的時代將強勢到來。”祁述裕談到,喜馬拉雅等許多平臺推出各種知識、娛樂型付費產品,吸引了海量的用戶,構築了盈利的重要模式。結合運營方、付費平臺、傳播渠道和用戶的架構,在線知識付費產業已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

相關數據顯示,與80後和90後主要聚焦於微信、微博和QQ空間不同,約三分之一的95後更加青睞於直播類及視頻類的社交平臺。在祁述裕看來,互聯網文化消費社交化趨勢正不斷凸顯。

祁述裕認為當下數字文化生態的開放性也越來越明顯。知識型個體可以在知識付費平臺賣課程;技能型個體可以在眾包網站上接項目;才藝型個體可以成網紅、主播來提供社會服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