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七堂課》:自媒體時代,不追熱點,怎麼做到天天有話題可寫

斷斷續續地寫新媒體文兩年,越寫越吃力,感覺被掏空。每天碎片化時間都被拿來翻各種熱榜,找到合適的選題,卻常常花費大量的時間選素材,等到"萬事俱備"卻發現一天之中並沒有完整的時間能夠安靜地坐下來寫。

難道真的就沒有辦法能夠快速地找到選題,縮短查找所需素材的時間,即使沒有整塊的時間也能夠很好地靜下心來寫出一篇有質有量的自媒體文嗎?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尋尋覓覓很久,終於在某個偶然的時間,邂逅了一本可以有效解決上述問題的書,那就是秋葉大叔的《寫作七堂課》。

《寫作七堂課》:自媒體時代,不追熱點,怎麼做到天天有話題可寫

作為一名武漢工程大學的副教授,秋葉已經持續寫作20多年了,在這20多年裡,他養成了很多很好的寫作習慣。這些習慣不僅幫助他完成了個人身份的轉變和擴張,更幫助了無數的人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在工作之餘尋找到人生的另一種可能。

這本《寫作七堂課》是他開設的"寫作特訓營"的課程,是秋葉和他的團隊重點打造的"秋葉·7堂課"系列圖書的其中之一,重點教授我們寫作的"系統思維"。不僅著眼於寫作技巧的提升,更側重於刷新寫作的"底層邏輯",讓寫作水平與時俱進,實現躍遷。



01 方向不對,努力白費

不管是"刻意練習",還是"一萬小時定律"都告訴我們想要在某一領域取得一定的成就,埋頭苦幹是必不可少的。但有一部分人,並不缺乏"刻意練習",付出的努力甚至也不少於"一萬小時",成功卻從來不會光顧他。

阿瑟·米勒在《推銷員之死》中說:"我一向堅持絕不虛度一生,而每次我一回來就懂了,我所做的一切都是虛度一生。"

到底是什麼讓你的努力白費,得不償失呢?

作者在書中提到:"目標導向明確的人,會先設定做一件事的方向,然後去了解做這件事的方法和成本,評估過自己的實力和資源後,才會真正去做。"這是成功做任何事情的前提,方向不對,努力白費。

《寫作七堂課》:自媒體時代,不追熱點,怎麼做到天天有話題可寫

明確導向,所做在的一切才不會被時間辜負。

為此,作者在書中提出了學習寫作,就得明確6個提升方向:

· 打造個人品牌,成為某個細分領域的頭部人物,得到這個領域的認可;

· 快速提升流量,讓更多的人願意看自己的文章;

· 賺稿費,正確更多收入;

· 推廣文案,提高自己的產品和服務率;

· 結構化表達,提升自己和別人的溝通效率;

· 自我療愈,沒有商業上的追求,而是通過寫作進行自我疏導,讓自己變得更開心。

經過這樣的一區分,就會發現,雖然都是寫作,但每個提升發現的要求是不一樣的,回報當然也會不一樣。

與其埋頭苦寫,毫無建樹,不如停下來好好地想一下自己寫作的目的是什麼,只有明確了自己的方向,才能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也才不會有被"掏空"的感覺。

一個人的方向越明確,目標越清晰,達成結果的可能性才會越大。方向不對,努力白費,這個道理,人盡皆知。

《寫作七堂課》:自媒體時代,不追熱點,怎麼做到天天有話題可寫

02與其低效日更,不如高質量寫作

日更,幾乎是每個人寫作者的願望。然而,現實卻常常打臉,不是沒有那麼多話題可以寫,就是每天時間不夠用,再或者堅持一兩週沒問題,但要堅持四五六七週,就成了很大的問題。就算每天堅持日更,寫出的文字卻並沒有多少閱讀量或者打開率,那這樣的文字也毫無價值。

其實,在寫作上,日更並不是最重要的,與其低效日更,不如高質量寫作。讓一次寫作帶來多元化的回報,讓它成為我們的優質資產,知識資產。

作者在書中就用四度理論來告訴我們,寫作高質量的文,要追求寫出觀點的高度,寫出內容的深度,寫出視野的廣度,寫出人文的溫度。

這樣的一篇文章,往往需要反覆打磨,很難一次性到位,但到位之後,帶來的就是持續不斷的回報。

《寫作七堂課》:自媒體時代,不追熱點,怎麼做到天天有話題可寫

作者在書中舉了他2016年寫過的一篇《7不打造個人品牌,做斜槓青年不難》的文章,到現在都還有人看,有人轉發。

只是,要如何做到寫出四度理論的文章呢?作者也在書中給出了很好的建議,那就是"複利式寫作"。

以質量寫作為複利的,是所有寫作方式裡面最厲害的,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曹雪芹的《紅樓夢》。曹雪芹一輩子只寫了一本書,卻流芳百世。如此相對的是乾隆皇帝,一生寫了3萬多首詩,可大家記得他的只是一個風流皇帝。

寫作到最後,真正的自由,不是你會寫作,而是你明明能寫的比別人好很多,但是你不寫也比會寫的人的生活質量好很多。

沒有路徑規劃的夢想不是目標,沒有質量的日更不是寫作。量變或許會帶來質變,卻不一定會有質的飛躍。


《寫作七堂課》:自媒體時代,不追熱點,怎麼做到天天有話題可寫


03 利用碎片化,解決沒時間的問題

有了方向,有了路徑,很多人還是沒有到達成功的彼岸,原因就在於,他們沒有時間。

時間是世界上最公平的存在,它給每個人的都是24小時,不會因為你珍惜而多給你一分鐘,也不會因為你浪費、拖延而少給你一秒鐘。只是,善於把握時間的人把24小時過成了48小時,甚至72小時。

現實生活確實忙碌又瑣碎,但總有一些時間屬於我們自己。如何利用這些碎片化時間去寫作,才是作為寫作者,特別是兼職寫作者應該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作者在書中以自己為例,講述了他是如何利用碎片化時間寫作,完成系統性工作的。

《寫作七堂課》:自媒體時代,不追熱點,怎麼做到天天有話題可寫

首先,碎片化寫作法的3個關鍵習慣。

一般來說,一份完整的文字=1分鐘靈感+5分鐘構思+5分鐘提綱+5分鐘素材+……+3分鐘素材+半小時高效寫作+5分鐘排版+5分鐘配圖+1分鐘推送+1分鐘回覆評論……

但很多時候,我們是沒辦法做到有這樣完整的時間的,所以就要養成3個關鍵習慣來幫助我們把這些零散的素材組合成一篇完整的文章。

1、 一有靈感就馬上記錄下來,否則很容易忘記。

2、 要馬上抽時間把靈感變成提綱

3、 平時有意識地積累各種寫作框架

前面兩點都很容易理解,第三點的"寫作框架"也是作者在書中提出來的"框架式寫作法"裡一再強調的。作為寫作的底層邏輯,各種寫作框架是讓我們頭腦裡時時刻刻冒出來的靈感不被遺忘和不被浪費的最好辦法。

《寫作七堂課》:自媒體時代,不追熱點,怎麼做到天天有話題可寫

其次,評估自己的碎片寫作時間單位

碎片化時間寫作法確實能夠讓我們留住靈感,利用碎片化時間完成一篇文章,但很多人在實行的時候,卻覺得效果並不理想。

為此,作者提議大家在使用碎片化寫作方法時,先問一下自己能夠利用的最小時間單位是什麼,是1分鐘還是3分鐘。

每個人能夠利用的最小時間單位是不一樣的,有的人1分鐘什麼事也做不了,但有的人卻可以朗讀125個字,跳180個繩。

瞭解自己能夠利用的最小時間單位,就能夠正確地評估自己的碎片寫作時間。只要願意去規劃,就會發現這種方法不僅僅只是適用於寫作,它在任何場合都可以幫助我們在零碎的時間裡完成一件小工作,提高我們的工作效率,能夠被我們支配的時間就有了更多。

……

《寫作七堂課》:自媒體時代,不追熱點,怎麼做到天天有話題可寫

《寫作七堂課》介紹了7種寫作方法,看完讓人醍醐灌頂,甚至覺得都完全沒有必要去參加各種寫作班的學習,畢竟這掌握了這7種寫作方法,提高的不僅僅只是寫作水平,更是面對任何場合時的思維能力、產出效率。

"磨刀不誤砍柴工",與其低效地寫寫寫,苦惱地不知如何下筆,不如靜下心來好好地看一看這本書,認真地完成每一個章節後面的小練習,一步一步地把自己的寫作或者職場生涯梳理一遍,明確清晰自己的努力方向,找到努力的道路。即使這條路荊棘密佈,坎坷不平,仍然能夠被你踏成康莊大道,直奔成功的遠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