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時代
關羽放過曹操只因報答曹操的知遇之恩,受人點滴當以湧泉相報,關羽重情重義,在曹操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頭時在道義時必須要放曹操一碼,這是報答曹操的最後機會,倘若關羽不放曹操,在曹操被擒後被處死的可能性非常大,曹操一死關羽將永遠失去報答曹操的機會,而且天下人也會恥笑關羽忘恩負義。
畢竟這個時候曹操還是大漢丞相,並未篡漢自立,關羽不殺曹操不會被世人看成通操背漢,相反世人還會認為關羽有恩必報義氣深重,因而後世人無論黑白兩道均拜關羽為忠義之神。
關羽放過曹操論私理當這麼做,論公也應當這麼做,而且是諸葛亮要求他這麼做的。
諸葛亮在安排伏擊曹操之時就是不想曹操死,想放曹操一條生路,他認定關羽義氣深重,為報答曹操知遇之恩一定會放過曹操,所以才把關羽安排在曹操必經之路華容道上的最後一個關口。
諸葛亮為何不希望曹操死?
在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與劉備隆中對時就說:“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諸葛亮的戰略方針是三分天下,曹操若死了談何三分天下?或許說曹操死了二分天下豈不更妙?赤壁之戰時曹操若死則劉備離死也不遠了,統一天下的就是孫權。
因為當時劉備連一塊根據地都沒有,寄人籬下,在孫權處借得立足之地,孫權明知劉備天下梟雄,日後必成為江東勁敵,還收留劉備是因為當時曹操勢力非常強大,遠勝於孫權,孫權為求自保不得不聯合劉備,此時能多聯合一份力量是一份力量,即使孫劉聯盟也遠遠弱於曹操。
赤壁大戰孫劉險中求勝,僥倖打敗曹操,倘若劉備不殺曹操,則曹操回到北方,北方勢力仍然強大,孫權經赤壁之戰雖取得勝利元氣也已大傷,這種情況下孫權就不敢攻擊劉備,孫權一旦攻擊劉備短時間不可能攻下,曹操為防孫權攻下劉備後實力大增趁孫權無力北顧之時夾擊孫權,孫權弱敗劉備勢小無法構成威脅,曹操將一統天下。
倘若曹操被劉備殺了,北方曹操舊部必然不惜一些代價找劉備報仇,孫權也會趁劉備立足未穩攻擊劉備,以奪取荊州之地,劉備活不到赤壁之戰之後。曹操堅決不能死,諸葛亮知道若派張飛去曹操可能玩兒完,只有派關羽去他一定會放走曹操,所以諸葛亮派關羽守華容道。
關羽放走曹操論公論私都是必然結果,不光關羽要放走他,整個劉備集團都要放走他。
叨筆歷
《三國演義》有三絕,諸葛亮的智絕、關羽的義絕、曹操的奸絕。
在演義五十回“諸葛亮智算華容,關雲長義釋曹操”這個章回中,老先生把這三絕描寫的淋漓盡致,讀起來感覺大快朵頤。
諸葛亮神機妙算,他不僅算定曹操必定要走華容道,曹操狼狽不堪一定哭求關羽,而且算定關雲長一定會義釋曹操。更為關鍵的是,當時的劉備還沒有立足之地,三分天下的格局還需要曹操。如果此時曹操死掉,對於劉備是極為不利的。
這是羅貫中的觀點。
拋開歷史史實不說,小說這麼安排是符合整體構架思路的。而且關羽這麼做,也是非常符合他性格的。
歷史小說離不開歷史基本的史實,但允許合情合理地虛構一些情節。如果完全按照歷史史實來敘述,那就不是小說而是傳記啦。
小說作為文學作品,宣導的是一種理念,弘揚一種精神,這無可厚非。
在封建時期,忠義是政治、思想、社會傳統的主旋律。就是在今天,也需要對國家、對服務的單位、公司以忠誠,做人也需要義氣,不可以忘恩負義,這都是正能量。
既然題主問到了關羽的做法對不對,那就暫且不管諸葛亮的智絕及曹操的奸絕,單獨說一下關羽的義絕吧。
關羽的義,是貫徹小說始終的,是小說最重要的主線之一。
從桃園三結義開始,作者就著重塑造關羽義薄雲天的藝術形象。無論是關羽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護送二位嫂夫人去尋找兄長劉備,還是斬顏良、文丑以報答曹操的厚恩,再到義釋曹操,都淋漓盡致地給讀者描繪了關羽知恩圖報,不忘初心的忠義形象。
如果沒有前期的鋪墊,冷不丁的出來關羽義釋曹操,就讓人感覺很突兀,難以理解和接受。但從關羽一生的所作所為來看,就感覺這個橋段非常人性,關羽的人設就非常豐滿、高大、合情合理。
但有時候,忠義是不能兩全的,就如有時候忠孝不能兩全一樣。在忠孝不能兩全的時候,設孝而盡忠,比較好理解。但在忠義不能兩全時,設義而盡忠就比較難以接受。
普通人往往更看重義氣,因為義是很具體的,但忠往往很模糊。
假如一個君王讓你去處死一個忠臣,而且此人對你有天大之恩,殺還是不殺?
殺了,就不義,不殺就是以私心廢忠心。
關羽不僅要忠於劉備,更要忠於漢室。在劉備以匡扶漢室為己任的時候,二者是一致的,關羽的忠心,就要輔佐劉備匡扶漢室。
當時的曹操被看作是漢賊,除掉曹操,就是維護漢室。
深層次來看,殺掉曹操,就是為劉備匡扶漢室掃除最大的障礙。
從作者的意圖來看,似乎還沒想把關羽塑造成如此高的境界和智慧。並沒有從劉備匡扶漢室的高度,讓關羽去思考殺與不殺曹操的問題。
殺掉曹操,天下可能會更加混亂,那麼劉備也就可能會有更多的機會。
由此看來,關羽不殺曹操是不對的,讓諸葛亮如此安排也是很不明智的。
既然認定了曹操是漢賊,這是除掉曹操最好的機會,是絕不能放過曹操的。
曹操是最大的漢賊,曹操一死,整個曹操集團就會分崩離析,最起碼曹丕與曹植兩派會自相殘殺。他們為了得到朝廷群臣的支持,自然不會加害於獻帝。
對劉備來說,關羽放走了劉備最大的對手,不僅是不智,更是不義、不忠。
第一,關羽念及曹操舊恩,就做出了不明智的選擇。只考慮到曹操的情義,而忘卻了對劉備的情義,是為不義。
第二,只顧及曹操的恩德,而忘卻了對劉備、對漢室、對獻帝的忠誠,是為不忠。
第三,此時是除掉曹操的最佳時機,無論對獻帝、還是對劉備都有利。此時不除曹操,是為不智。
因此,在豹眼看來,羅貫中安排關羽義釋曹操,從人性而言是合情合理的,但從忠義大格局來看,是有瑕疵的。
站在更高的忠義角度看,關羽放走曹操是出於私心,是不對的。因為這一舉動,只念及了曹操的恩情,卻背叛了獻帝及劉備,也違背了諸葛亮的節度。
最低層次而言,兩軍陣前各為其主,關羽都沒有做到。
至於說諸葛亮要成全關羽,為了三分天下的格局,故意為之,更是敗筆。此時,孫權還沒有足夠強大,曹操還沒有徹底解決北方問題,西北馬超、韓遂還很有勢力,曹操如果死掉,曹魏集團就會分裂,天下越亂對劉備越有利,為何曹操不死才對劉備最有利呢?
隆中對的策略存在缺陷,羅貫中安排關羽義釋曹操這個橋段,恰恰把諸葛亮隆中對的缺陷暴露無遺。
豹眼在別的問題中,對隆中對的缺陷有過詳細的分析,這裡就不贅述啦,有興趣的友友,自己去看吧。
總之,僅僅放在唸及曹操恩德上,放走曹操是很感人的故事,但稍微深層次的思考一下,關羽這個行為幾無可稱道之處,也就是說,關羽義釋曹操是錯誤的,不正確的選擇。
史料沒有關羽義釋曹操一說,羅貫中這麼安排,很有可讀性,但如果深層次分析,就會覺得這是敗筆,幾無可稱道之處。
豹眼看歷史
華容道義釋曹操,是《三國演義》中很精彩一個片段。曹操經過赤壁大戰後,帶著手下幾十人狼狽逃到華容道,正在曹阿瞞得意大笑之際,突然一聲炮響,關公帶著五百名校刀手攔住了去路。曹操等人一看,那真是魂飛天外,曹操要許褚、張遼、徐晃等大將前去迎戰,幾人卻說,這一路逃來已是人困馬乏,十分疲憊,就是人能前去迎戰,馬匹也受不了。正在為難之際,謀士程昱給曹操出主意,說關公一向重意氣,如果曹操能親自到關公前求情,憑著以前曹操厚待關公的分上,關公一定念往日舊情,放過曹操等人。曹操沒辦法,只好豁出老臉,裝出十分可憐的樣子,苦苦哀求關公。關羽看到曹操等人的狼狽像,又見往日的大丞相曹操如此可憐兮兮地來求告自己,果然於心不忍,帶開馬頭,背過身去,要放曹操等人過去。曹操見關羽猶豫放行,馬上要帶眾人穿過。這時關平大喊:“父親來時和諸葛丞相可是簽了軍令狀的!”關羽猛驚,又大喝一聲轉回頭,曹操等人一見,齊刷刷跪下求饒,與他很有情誼的同鄉張遼也苦苦求告。關羽更是於心不忍,就掉轉馬頭用刀一指,讓部隊兩邊散開。曹操等人一看有門,此時不逃更待何時?就一個個連滾帶爬地逃走了。
那麼關羽為什麼冒著自己被殺頭的危險放過曹操呢?我們知道,在《三國演義》中關羽最重情義。曹操曾在土山約三事中,收降過關羽。曹操這人很愛將,尤其對關羽,那是相當喜愛。關羽在不知劉備下落,又要保護兩個嫂嫂的情況下,投降了曹操。曹操很是優待關羽,不僅把赤兔馬賜予關羽,還十天一大宴,五天一小宴地盛情招待關公。關羽斬顏良誅文丑後,曹操又報漢獻帝封關公為漢壽亭侯。如此厚情,關羽怎不感激?後來當關羽知道劉備消息後,掛印封金,離開曹操,要去尋找劉備。曹操依約不但沒攔阻,還贈袍送行。過五關斬六將,千里走單騎,曹操非但沒有怪罪,反而派張遼送來了出關通行證,關羽知恩啊!試想想,在曹操地界,本已投降曹操,現又離曹尋兄,曹操如果不讓關公走,斬殺關公,那可是手到擒來的事,分分鐘都能要關羽的命。一路走來,痛定思痛,雖然與劉備磕頭拜把子在先,可曹操如此厚待自己,此恩此情,當何以報答?熟悉《春秋》大義,懂得知恩圖報的關羽,自然時刻銘記在心上。現在在華容道上,天賜報恩良機,並且終於可以卸掉常年壓在自己心底那塊重石了,把忠義看得比自己生命還重的關羽,豈能放過這一千載良機?關羽性格恤下而驕於士大夫,就是說關羽看不慣高高在上的貴族官僚,但卻很憐恤愛撫不如自己的人和屬下。就像農村所說的那種人,吃軟不吃硬,在關羽面前,越是表現強硬傲驕的人,關羽越煩越看不上,越是不如自己對自己好的人,越是困窘不堪的人,關羽越是可憐他們,施恩他們。面對赤壁大敗,狼狽不堪,又苦苦哀求自己的曹操等人,關羽豈能不心軟?正是在這報恩心軟的感情折磨下,關羽才冒著自己被殺頭的風險,放走了曹阿瞞。也許吧,關羽有一種慶幸心裡,那就是他與劉備、張飛桃園三結義,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有如此鐵的結拜情義,作為大哥的劉備豈能不救他?
對於關羽義釋曹操一事,很明顯是循私枉法,假公濟私,更何況還有軍令狀在呢,關羽如此做是極不對的。但是,就當時形勢看,正如諸葛亮所說,曹操若死,曹魏必大亂,以當時劉備僅有江夏實力,是很難與孫權抗衡的,也很難在混亂中賺取更大利益。但諸葛亮又不甘心,在這種矛盾心理下,他就想賭一把天意。如果曹操命當絕,關羽就會殺了曹操;如果曹操命不當絕,關羽感念舊情就會放了曹操。諸葛亮之所以安排關羽守華容道,實際上他還是不希望曹操死的。關羽華容道義釋曹操,應該說還是遂了劉備、諸葛亮的心意,從天下大局上,做得還算正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