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为什么要放过曹操?你认为关羽做的对不对?

偉大的時代


关羽放过曹操只因报答曹操的知遇之恩,受人点滴当以涌泉相报,关羽重情重义,在曹操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时在道义时必须要放曹操一码,这是报答曹操的最后机会,倘若关羽不放曹操,在曹操被擒后被处死的可能性非常大,曹操一死关羽将永远失去报答曹操的机会,而且天下人也会耻笑关羽忘恩负义。

毕竟这个时候曹操还是大汉丞相,并未篡汉自立,关羽不杀曹操不会被世人看成通操背汉,相反世人还会认为关羽有恩必报义气深重,因而后世人无论黑白两道均拜关羽为忠义之神。

关羽放过曹操论私理当这么做,论公也应当这么做,而且是诸葛亮要求他这么做的。

诸葛亮在安排伏击曹操之时就是不想曹操死,想放曹操一条生路,他认定关羽义气深重,为报答曹操知遇之恩一定会放过曹操,所以才把关羽安排在曹操必经之路华容道上的最后一个关口。

诸葛亮为何不希望曹操死?

在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与刘备隆中对时就说:“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诸葛亮的战略方针是三分天下,曹操若死了谈何三分天下?或许说曹操死了二分天下岂不更妙?赤壁之战时曹操若死则刘备离死也不远了,统一天下的就是孙权。

因为当时刘备连一块根据地都没有,寄人篱下,在孙权处借得立足之地,孙权明知刘备天下枭雄,日后必成为江东劲敌,还收留刘备是因为当时曹操势力非常强大,远胜于孙权,孙权为求自保不得不联合刘备,此时能多联合一份力量是一份力量,即使孙刘联盟也远远弱于曹操。

赤壁大战孙刘险中求胜,侥幸打败曹操,倘若刘备不杀曹操,则曹操回到北方,北方势力仍然强大,孙权经赤壁之战虽取得胜利元气也已大伤,这种情况下孙权就不敢攻击刘备,孙权一旦攻击刘备短时间不可能攻下,曹操为防孙权攻下刘备后实力大增趁孙权无力北顾之时夹击孙权,孙权弱败刘备势小无法构成威胁,曹操将一统天下。

倘若曹操被刘备杀了,北方曹操旧部必然不惜一些代价找刘备报仇,孙权也会趁刘备立足未稳攻击刘备,以夺取荆州之地,刘备活不到赤壁之战之后。曹操坚决不能死,诸葛亮知道若派张飞去曹操可能玩儿完,只有派关羽去他一定会放走曹操,所以诸葛亮派关羽守华容道。

关羽放走曹操论公论私都是必然结果,不光关羽要放走他,整个刘备集团都要放走他。


叨笔历


《三国演义》有三绝,诸葛亮的智绝、关羽的义绝、曹操的奸绝。

在演义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这个章回中,老先生把这三绝描写的淋漓尽致,读起来感觉大快朵颐。

诸葛亮神机妙算,他不仅算定曹操必定要走华容道,曹操狼狈不堪一定哭求关羽,而且算定关云长一定会义释曹操。更为关键的是,当时的刘备还没有立足之地,三分天下的格局还需要曹操。如果此时曹操死掉,对于刘备是极为不利的。

这是罗贯中的观点。

抛开历史史实不说,小说这么安排是符合整体构架思路的。而且关羽这么做,也是非常符合他性格的。

历史小说离不开历史基本的史实,但允许合情合理地虚构一些情节。如果完全按照历史史实来叙述,那就不是小说而是传记啦。

小说作为文学作品,宣导的是一种理念,弘扬一种精神,这无可厚非。

在封建时期,忠义是政治、思想、社会传统的主旋律。就是在今天,也需要对国家、对服务的单位、公司以忠诚,做人也需要义气,不可以忘恩负义,这都是正能量。

既然题主问到了关羽的做法对不对,那就暂且不管诸葛亮的智绝及曹操的奸绝,单独说一下关羽的义绝吧。

关羽的义,是贯彻小说始终的,是小说最重要的主线之一。

从桃园三结义开始,作者就着重塑造关羽义薄云天的艺术形象。无论是关羽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护送二位嫂夫人去寻找兄长刘备,还是斩颜良、文丑以报答曹操的厚恩,再到义释曹操,都淋漓尽致地给读者描绘了关羽知恩图报,不忘初心的忠义形象。

如果没有前期的铺垫,冷不丁的出来关羽义释曹操,就让人感觉很突兀,难以理解和接受。但从关羽一生的所作所为来看,就感觉这个桥段非常人性,关羽的人设就非常丰满、高大、合情合理。

但有时候,忠义是不能两全的,就如有时候忠孝不能两全一样。在忠孝不能两全的时候,设孝而尽忠,比较好理解。但在忠义不能两全时,设义而尽忠就比较难以接受。

普通人往往更看重义气,因为义是很具体的,但忠往往很模糊。

假如一个君王让你去处死一个忠臣,而且此人对你有天大之恩,杀还是不杀?

杀了,就不义,不杀就是以私心废忠心。

关羽不仅要忠于刘备,更要忠于汉室。在刘备以匡扶汉室为己任的时候,二者是一致的,关羽的忠心,就要辅佐刘备匡扶汉室。

当时的曹操被看作是汉贼,除掉曹操,就是维护汉室。

深层次来看,杀掉曹操,就是为刘备匡扶汉室扫除最大的障碍。

从作者的意图来看,似乎还没想把关羽塑造成如此高的境界和智慧。并没有从刘备匡扶汉室的高度,让关羽去思考杀与不杀曹操的问题。

杀掉曹操,天下可能会更加混乱,那么刘备也就可能会有更多的机会。

由此看来,关羽不杀曹操是不对的,让诸葛亮如此安排也是很不明智的。

既然认定了曹操是汉贼,这是除掉曹操最好的机会,是绝不能放过曹操的。

曹操是最大的汉贼,曹操一死,整个曹操集团就会分崩离析,最起码曹丕与曹植两派会自相残杀。他们为了得到朝廷群臣的支持,自然不会加害于献帝。

对刘备来说,关羽放走了刘备最大的对手,不仅是不智,更是不义、不忠。

第一,关羽念及曹操旧恩,就做出了不明智的选择。只考虑到曹操的情义,而忘却了对刘备的情义,是为不义。

第二,只顾及曹操的恩德,而忘却了对刘备、对汉室、对献帝的忠诚,是为不忠。

第三,此时是除掉曹操的最佳时机,无论对献帝、还是对刘备都有利。此时不除曹操,是为不智。

因此,在豹眼看来,罗贯中安排关羽义释曹操,从人性而言是合情合理的,但从忠义大格局来看,是有瑕疵的。

站在更高的忠义角度看,关羽放走曹操是出于私心,是不对的。因为这一举动,只念及了曹操的恩情,却背叛了献帝及刘备,也违背了诸葛亮的节度。

最低层次而言,两军阵前各为其主,关羽都没有做到。

至于说诸葛亮要成全关羽,为了三分天下的格局,故意为之,更是败笔。此时,孙权还没有足够强大,曹操还没有彻底解决北方问题,西北马超、韩遂还很有势力,曹操如果死掉,曹魏集团就会分裂,天下越乱对刘备越有利,为何曹操不死才对刘备最有利呢?

隆中对的策略存在缺陷,罗贯中安排关羽义释曹操这个桥段,恰恰把诸葛亮隆中对的缺陷暴露无遗。

豹眼在别的问题中,对隆中对的缺陷有过详细的分析,这里就不赘述啦,有兴趣的友友,自己去看吧。

总之,仅仅放在念及曹操恩德上,放走曹操是很感人的故事,但稍微深层次的思考一下,关羽这个行为几无可称道之处,也就是说,关羽义释曹操是错误的,不正确的选择。

史料没有关羽义释曹操一说,罗贯中这么安排,很有可读性,但如果深层次分析,就会觉得这是败笔,几无可称道之处。


豹眼看历史


华容道义释曹操,是《三国演义》中很精彩一个片段。曹操经过赤壁大战后,带着手下几十人狼狈逃到华容道,正在曹阿瞒得意大笑之际,突然一声炮响,关公带着五百名校刀手拦住了去路。曹操等人一看,那真是魂飞天外,曹操要许褚、张辽、徐晃等大将前去迎战,几人却说,这一路逃来已是人困马乏,十分疲惫,就是人能前去迎战,马匹也受不了。正在为难之际,谋士程昱给曹操出主意,说关公一向重意气,如果曹操能亲自到关公前求情,凭着以前曹操厚待关公的分上,关公一定念往日旧情,放过曹操等人。曹操没办法,只好豁出老脸,装出十分可怜的样子,苦苦哀求关公。关羽看到曹操等人的狼狈像,又见往日的大丞相曹操如此可怜兮兮地来求告自己,果然于心不忍,带开马头,背过身去,要放曹操等人过去。曹操见关羽犹豫放行,马上要带众人穿过。这时关平大喊:“父亲来时和诸葛丞相可是签了军令状的!”关羽猛惊,又大喝一声转回头,曹操等人一见,齐刷刷跪下求饶,与他很有情谊的同乡张辽也苦苦求告。关羽更是于心不忍,就掉转马头用刀一指,让部队两边散开。曹操等人一看有门,此时不逃更待何时?就一个个连滚带爬地逃走了。

那么关羽为什么冒着自己被杀头的危险放过曹操呢?我们知道,在《三国演义》中关羽最重情义。曹操曾在土山约三事中,收降过关羽。曹操这人很爱将,尤其对关羽,那是相当喜爱。关羽在不知刘备下落,又要保护两个嫂嫂的情况下,投降了曹操。曹操很是优待关羽,不仅把赤兔马赐予关羽,还十天一大宴,五天一小宴地盛情招待关公。关羽斩颜良诛文丑后,曹操又报汉献帝封关公为汉寿亭侯。如此厚情,关羽怎不感激?后来当关羽知道刘备消息后,挂印封金,离开曹操,要去寻找刘备。曹操依约不但没拦阻,还赠袍送行。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曹操非但没有怪罪,反而派张辽送来了出关通行证,关羽知恩啊!试想想,在曹操地界,本已投降曹操,现又离曹寻兄,曹操如果不让关公走,斩杀关公,那可是手到擒来的事,分分钟都能要关羽的命。一路走来,痛定思痛,虽然与刘备磕头拜把子在先,可曹操如此厚待自己,此恩此情,当何以报答?熟悉《春秋》大义,懂得知恩图报的关羽,自然时刻铭记在心上。现在在华容道上,天赐报恩良机,并且终于可以卸掉常年压在自己心底那块重石了,把忠义看得比自己生命还重的关羽,岂能放过这一千载良机?关羽性格恤下而骄于士大夫,就是说关羽看不惯高高在上的贵族官僚,但却很怜恤爱抚不如自己的人和属下。就像农村所说的那种人,吃软不吃硬,在关羽面前,越是表现强硬傲骄的人,关羽越烦越看不上,越是不如自己对自己好的人,越是困窘不堪的人,关羽越是可怜他们,施恩他们。面对赤壁大败,狼狈不堪,又苦苦哀求自己的曹操等人,关羽岂能不心软?正是在这报恩心软的感情折磨下,关羽才冒着自己被杀头的风险,放走了曹阿瞒。也许吧,关羽有一种庆幸心里,那就是他与刘备、张飞桃园三结义,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有如此铁的结拜情义,作为大哥的刘备岂能不救他?

对于关羽义释曹操一事,很明显是循私枉法,假公济私,更何况还有军令状在呢,关羽如此做是极不对的。但是,就当时形势看,正如诸葛亮所说,曹操若死,曹魏必大乱,以当时刘备仅有江夏实力,是很难与孙权抗衡的,也很难在混乱中赚取更大利益。但诸葛亮又不甘心,在这种矛盾心理下,他就想赌一把天意。如果曹操命当绝,关羽就会杀了曹操;如果曹操命不当绝,关羽感念旧情就会放了曹操。诸葛亮之所以安排关羽守华容道,实际上他还是不希望曹操死的。关羽华容道义释曹操,应该说还是遂了刘备、诸葛亮的心意,从天下大局上,做得还算正确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