湮滅在歷史塵埃中的古窯群,訴說著昔日輝煌

悠悠流淌的千年古運河,自北由南穿過無錫城區,出南門清名橋與通往梅村古裡的伯瀆河交匯處後,一路蜿蜒繼續向南流去。

湮滅在歷史塵埃中的古窯群,訴說著昔日輝煌

在這伯瀆河與右運河交匯處的三角地帶,座落著歷經百年風雨至今仍保存完好的十幾座明清時期的古磚窯。

湮滅在歷史塵埃中的古窯群,訴說著昔日輝煌

劉外窯

湮滅在歷史塵埃中的古窯群,訴說著昔日輝煌

陳小窯

湮滅在歷史塵埃中的古窯群,訴說著昔日輝煌

對直窯

千年前太伯開鑿太伯瀆河經後人,特別是唐代孟簡大規模疏鑿後,形成了大量士方,便使這一地區成了高鄉士和荒田,在運河邊建造燒製磚窯,既解決了原料,又方便了生產磚窯過程中需要的大量水源。

湮滅在歷史塵埃中的古窯群,訴說著昔日輝煌

湮滅在歷史塵埃中的古窯群,訴說著昔日輝煌

湮滅在歷史塵埃中的古窯群,訴說著昔日輝煌

明朱元璋攻取金陵(南京)後,見金陵龍盤虎踞,風水很好,準備建造都城。定都南京後,為了建造長達幾十米的城牆,他便詔令各地燒製質量上乘的磚瓦,上貢朝廷。這時,恰逢無錫的燒製磚瓦技術已非常成熟,質量上乘的磚瓦便自然被入選建造都城的主要供貨地。

這一舉措,使得無錫磚瓦業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其所燒製磚瓦更是名譽全國,鼎盛時期,泊在大運河裡待貨的船隻,連遍不斷,使無錫一躍成為江南窯業重鎮,所燒製磚瓦盛銷大江南北,甚至遠銷東南亞一帶。

磚瓦業的發展,也帶動了商業的興起。當時運河兩旁,客商雲集,有一俗語說,上塘十里盡開店,下塘十里盡燒窯,描繪出一幅、興旺繁榮景像。

公元1553年,東南沿海受倭寇侵擾,倭寇從漸西達安微,經寧國,太平折入南京,後出秣林劫溧陽宜興,概無錫,轉斗數千里,一路燒殺搶掠。時值無錫縣知事王其勤,召集窯民組成窯兵,參加抗擊倭寇戰鬥,窯兵奮力鬥爭,不畏犧牲,為保國護家作出了重要貢獻。也為無錫歷史志上留下了濃重色彩一筆。

如今,歲月流逝,那一座座長滿雜草,爬滿藤曼的古窯,仍完好地座落在這地名叫大窯路的地塊上,千年古運河在它身邊緩緩流淌著,這一切,彷彿向前來觀瞻的人們,輕訴著自己昔日的英耀輝煌。

湮滅在歷史塵埃中的古窯群,訴說著昔日輝煌

湮滅在歷史塵埃中的古窯群,訴說著昔日輝煌

湮滅在歷史塵埃中的古窯群,訴說著昔日輝煌

湮滅在歷史塵埃中的古窯群,訴說著昔日輝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