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走出孤獨》解析《安德魯不想孤獨終老》:孤獨與共生關係

我們有沒有發現,周圍的一些人就像一隻踟躕獨行的刺蝟,雖然沒有明言"敵視"社會,卻總是給人一種孤獨、獨立於世的感覺。他們一般沉默寡言,不願聆聽別人的聲音。他們拒絕一切社會關係,不管這種社會關係有多簡單,哪怕是最親近的人,都難以在他們心底引起共鳴,因為他們希望不和任何人接觸,脫離於現實世界,沉浸在自我的幻想裡。

我想這就是所謂"孤獨的人生"吧,聽起來總有一股淡淡的憂傷。但是這種狀態,在我看來,是非常不好的一件事情,會讓孤獨者感受到"被全世界拋棄"的感覺。這樣的人生,讓人感受不到對世界的熱愛。

所以,當我拿到《安德魯不想孤獨終老》這本書,從標題就知道是一個孤獨者的生活,內心是想拒絕的,但忍不住好奇,安德魯最後是怎樣走出孤獨。

阿德勒《走出孤獨》解析《安德魯不想孤獨終老》:孤獨與共生關係

但直到我一口氣讀完這本小說,我對"孤獨"有了重新定義:

沒有一個人能夠獨立於世存在,走出孤獨,需要與他人建立"共同體",重塑自我。

接下來,我將從用阿德勒《走出孤獨》一書出發,從"孤獨的原因、本質、以及如何走出孤獨"三個方面解讀《安德魯不想孤獨終老》。

阿德勒《走出孤獨》解析《安德魯不想孤獨終老》:孤獨與共生關係

01 孤獨的原因:缺乏社會感,人就會感到孤獨

在小說中,安德魯從事的工作就是與孤獨中死去的人有關,負責一些在孤獨中死去的人們的身後事。這份工作能夠讓他滿意的地方在於,可以讓他獨自完成一項工作,無需與他人建立聯繫。

他是一個嚴重的孤獨患者,不喜歡與他人打交道,甚至沒有自己的社交生活。下班回家後,擺弄自己的愛好,與自己從沒見面的網友聊天;即使唯一的親人姐姐,他也從未與她真正溝通交流。他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拒絕他人的友好。

這樣的安德魯是獨孤的,他不禁幾次會想自己是不是中有一天,如同他處理身後事的那些老人一樣,孤獨死亡,無人知曉?

從這點可以看出,安德魯,是懼怕孤獨的,但又主動逃避人群。而這樣的人,會造成怎樣的心理問題?

阿德勒《走出孤獨》解析《安德魯不想孤獨終老》:孤獨與共生關係

知乎上有個網友回答到:

他曾經同樣也是一個主動逃避群體的人,因為我曾經認為人群不能給我足夠的快樂和價值感,反而讓我恐懼厭惡。但是當我真正離開了群體,長期處於一種社交隔離的狀態的時候,我再也不敢說自己喜歡孤獨,孤獨是一種很強大的東西,緊緊包裹著我。

而造成的後果就是空虛、寂寞、憂愁,甚至找不到自己的人生意義。這何嘗不是安德魯的現狀?

阿德勒在《走出孤獨》中提到:"沒有一個人是座孤島",人是群體動物,需要在社會中生活,社會感是人的本能。

什麼是社會感?人們希望和別人建立合作關係,通過完成工作來增加在社會生活中的價值,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叫社會感。

所以,安德魯費勁心思想要逃離社交,但依然不得不在滾滾紅塵中獨行,因為他內心也明白:脫離社會,他依舊活不下去。

他在網上與網友討論,虛擬自己的美好幸福家庭;現實生活中,卻有一個人獨孤的參加另一個孤獨死亡人的葬禮。

安德魯不敢產開心扉,走出孤獨的原因,其實也很好理解:父親的離開及母親的長期臥病,還有姐姐的叛逆行為和對他童年的傷害,以及心愛的女子車禍身亡等等,他害怕與他建立聯繫的人,最終都離他而去。

阿德勒《走出孤獨》解析《安德魯不想孤獨終老》:孤獨與共生關係

所以安德魯內心是空虛、寂寞、憂傷的。他用火車模型來滿足自己的內心的空虛;他在網站結交好友卻從不線下見面是彌補與他人的社交;參加葬禮是為了與這個社會建立聯繫。

我們生存於社會,這也就是阿德勒《走出孤獨》所說:

我們生存於與他人的聯繫中,如果我們選擇孤獨,便等於選擇了死亡。

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獨立於世存在,也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做到真正的孤獨,如果是真正的孤獨,則意味著死亡。

的確,不管這個人我們看似都多麼的孤獨,他都會與這個世界產生聯繫,不管是從物質角度,還是精神角度,都無法做到真正與世界的切割,內心依舊會對這個世界充滿深切的渴望。

雖然我們一直覺得,一個人孤獨是一件好事,一個愈發孤獨的人,他的自我價值取向和認知體系便愈發完善,其思維寬度、深度可能更寬廣深厚。

阿德勒《走出孤獨》解析《安德魯不想孤獨終老》:孤獨與共生關係

但是阿德勒所認為的孤獨不管是從人格的獨立完整,還是我們這裡討論拒絕與社會聯結來說,孤獨是包含了兩個方面:生命個體與社會。如果缺少任何一部分,孤獨便是不完整的,個體與社會是緊密聯繫,無法分割。

02 孤獨的本質:孤獨者怯懦,實際上是自卑導致

汪國真在其散文《走出孤獨》說到:

有一種孤獨的人,是因為受到生活的傷害。他需要一靜的地方,舔舐自己的傷口。當癒合了以後,為了避免再受傷害,或者觸碰到舊日的傷疤,便將自己封閉起來,走向了。他的生存方式是孤獨的,內心也是孤獨的。

安德魯就是這樣的人,雖然在遇見性格開朗、陽光的佩姬,他內心起了一絲漣漪,在與佩姬的交往中,他甚至想打開封閉的心了:

一種發自內心的溫暖感,就在那一瞬間,他心裡竟然感受到了向某人打開心門的暖意。

這是源於和佩姬無障礙的溝通,兩個人在經歷上有著某種相似:佩姬的父親同樣也是拋棄了自己的孩子。可即使丈夫酗酒,她依然沒有放棄對生活的熱愛,永遠積極向上。安德魯從她的身上感受到了生命的熱度。

阿德勒《走出孤獨》解析《安德魯不想孤獨終老》:孤獨與共生關係

但安德魯一開始卻怯弱的,是不敢與佩姬攤牌自己的謊言,怕引起佩姬的反感,破壞兩個人建立起來的友誼。他發郵件、發短信,從邀約吃飯和一起旅行,他一直小心的試探,如果佩姬不曾流露出對他的好感,他就立馬縮回去,封閉自己的內心。

他,一個42歲的老男人,竟然這麼多年以來,都沒有和熟人坐在一起喝個茶或者對陌生人拋過媚眼,他自己都被嚇到。實際上,他確實想找一個能親近的人,交個朋友,甚至能夠攜手共度一生。但一般,他會熟練的將這種情緒一掃而光,告訴自己這隻會讓自己不開心。

安德魯所感知的一切,都是源於性格中怯懦的那一部分,而怯懦的本質,則源於自卑。

阿德勒在《走出孤獨》一書中,寫道:

有嚴重自卑情節的人會限定自己的活動範圍,減少自己和這個世界的聯繫。為了掩蓋人生中的問題,他們竭力和現實生活保持距離,只在自己熟悉的環境裡活動。他們用這種方式,給自己建造了一個狹小的堡壘,隔絕了危險的同事,也隔絕了陽光雨露和新鮮的空氣。

阿德勒《走出孤獨》解析《安德魯不想孤獨終老》:孤獨與共生關係

雖然小說中,作者並沒有明確的點明安德魯的性格自卑、怯懦,但從他生活的經歷和所受到的生活的災難,以及對生活的態度和自我編織的謊言,我們能清晰的分析出他性格中隱藏的那種深深的自卑。

就像《人間失格》中的主角葉藏,是一個孤獨者由孤獨和自卑吞噬內心的悲哀,他連與人最基本的交流與也感到一種巨大的恐怖。

阿德勒《走出孤獨》解析《安德魯不想孤獨終老》:孤獨與共生關係

正如書的封面寫的"膽小鬼連幸福都害怕,碰到棉花都會受傷,有時還會被幸福所傷。"孤獨、怯懦、自卑,是三位一體的存在,葉藏瞭解,安德魯同樣也瞭解。

但葉藏沒有走出自己的牢籠,安德魯走出了自己的牢籠。

03 走出孤獨:需要與他人建立"共生"關係

"沒有人能夠脫離社會存在。"——《走出孤獨》

就好比我們經常所說"人無法獨自存活"這句話的意思,與其所說這一時這人很脆弱,不如說人的本質就是與他人建立聯結為前提,與他人共生,人才能稱之為"人"。

人也是群居動物,先天屬性中就註定了人是害怕孤獨的,我們渴求愛情、友情、親情,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消解驅之不散的孤獨。人的一生,就是尋求他人的理解,哪怕再獨立,內心世界再富足,我們依舊與這個世界緊密聯繫。

阿德勒《走出孤獨》解析《安德魯不想孤獨終老》:孤獨與共生關係

就像金庸小說中的孤獨求敗,武功卓群,無人與之匹敵,卻內心孤獨,嚮往有人打敗他,何嘗不是另一種與他人的"共生"關係?

"佩姬說:你在沙發上睡著後,不停地說:是你救了我。你覺得我是能夠將你從裡面救出來的人。但是,在這件事情,你要信任我——只有你可以改變一切,只有靠你自己才可以。"

也正是在佩姬的鼓勵下,安德魯意識到自己並不是孤獨一人,可以求助其他人,比如自己的網友;也因為如此,安德魯能夠袒露心思,正視自己的內心和傷痛,勇敢的向過去說再見,嘗試著走出自己所營造的孤獨感。向自己的同事、朋友說出自己虛擬的故事,儘管他知道會因此而失業。但這又有什麼關係呢?他獲得了佩姬的愛情,網友的友情,同事的理解。

這就是"共生"關係,給別人帶來走出孤獨改變自我的力量。

我明白每個人內心深處或多或少都會有孤獨感,有些人像安德魯一樣,封閉自己的內心,以為這樣就可以不受傷害,在自己的世界裡獨來獨往,但最終就像安德魯工作中遇見的那些死亡的人,孤獨而終,喪禮上連一個親人或許都沒有。

阿德勒《走出孤獨》解析《安德魯不想孤獨終老》:孤獨與共生關係

而要與他人做到"共生",阿德勒在《走出孤獨》中,並沒有詳細的方法,但研究阿德勒心理學的日本專家岸見一郎在《向阿德勒一樣思考和生活》中,給出了答案:

① 通過他人,活出自己。

他的意思,是通過自己與他人的關係找出自我。

就好比安德魯,通過佩姬的鼓勵,他找到了自我,向自己的上級袒露了虛構了五年的謊言,但也因此,他獲得了自我的救贖:

"對於我來說,把一切公之於眾,能夠重新開始生活,遠比保住這份工作重要得多。"他對卡梅倫說:我終於知道這輩子要做點什麼了。"

如果不是佩姬,或許安德魯真的會渾渾噩噩繼續當下的生活,最終孤獨而終。但我們也必須明白,走出孤獨,也並不一定能夠預示自己就能夠有人相伴,但最起碼,安德魯找到了自我存在的意義,為自己剩餘的時光找到了人生目標。即使一個人獨自面對,內心的富足也不會使他感到以往的孤獨感。

② 給與和接受

也就是我要和他人建立怎樣的關係。

我們回想過去,什麼時候最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應該就是感覺到自己對某人有幫助之時,這時候我們會覺得自己有價值。阿德勒認為自我有價值的時候,就是"我"的行為對共同體有益的時候。

阿德勒《走出孤獨》解析《安德魯不想孤獨終老》:孤獨與共生關係

所以,安德魯在袒露心思後,他想用自己姐姐給他留下的錢作為活動基金,去幫助孤獨死亡的人,更夠有一個體面的葬禮,有更多的人去參與到孤獨者死亡的葬禮。

這就是和他人之間的聯繫,幫助更多的人,不求回報,以此獲得自己的價值感。

這兩方面的結合,我想對於孤獨患者而言,便是最好的心理撫藉。當人與人之間建立"聯結",不成為他人的負擔,成為對別人有貢獻的人,在貢獻中找到自我存在的價值。

就像譯者胡慎之寫的序:能夠走出的孤獨,便是最好的孤獨。

結束語

其實,在我看來,孤獨的本身不存在任何問題,有時候我們也需要孤獨,但問題是,孤獨到一定境界,封閉自己的內心,影響到自己對人生不再抱有期待、消極的態度,造成性格怯懦、自卑,我便覺得孤獨是有問題的。

你可以獨來獨往,但請不要封閉內心。

我們要學會與孤獨相處,但也要需要與這個世界"共生"。

最後,促使我寫這篇書評的原因是看完《安德魯不想孤獨終老》一書後,我深深感到孤獨者內心的憂傷和不被理解、認可,我深陷其中,就像之前寫過《一個叫歐維的男人決定自殺》,每個人內心都有渴望,他們渴望得到愛、得到理解、得到陪伴。但大多數人卻如安德魯、歐維封閉了內心,需要別人的幫助才有可能走出內心的世界,擺脫孤獨。

所以,如果你是一個孤獨患者,如果你拒絕一切社交,卻渴望與擺脫這樣的困境,我建議你去看看阿德勒《走出孤獨》這本書,它是孤獨中生長出的力量,對你或許會有幫助。

----end----

(作者:西周生,本文章系原創,非經本人同意不得轉載,圖文來源於網絡,侵刪/我想成為你生命裡的一束微光,用微薄的文字給你力量,給你勇氣)

更多好文:

《清單人生》你依舊是"你",改變的是,你重新選擇生活的方式

《一個叫歐維的男人決定去死》治癒佳作背後,是溫情和人生的哲思

《寄生蟲》潛藏的階級對立、人性劣根和精神貧窮的現實主義現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