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君子有三戒,成為孔子口中的“君子”到底有多難?

子曰:君子有三戒,成為孔子口中的“君子”到底有多難?


孔子是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從小就十分聰明好學,二十歲的時候就已經學識淵博,在政治上頗有自己的謀略,當時魯國在孔子的幫助下,制定了一系列政策,短短時間魯國國力大增,百姓安居樂業,周邊各國虎視眈眈,擔心孔子的勢力如果繼續強大,會對自己產生威脅,於是就想出了各種手段,想將孔子擠下臺。

當時魯國的皇帝魯定公十分器重孔子,短短時間,孔子就從中都宰升至司寇,可惜好久不長,齊國抓住了魯定公好色這一弱點,使用美人計,送了魯國一批美女,魯定公從此終日沉迷女樂,不思朝政,孔子諫言依然不為所動,孔子對其失望透頂,毅然選擇辭官。既然在政治上不能施展抱負,孔子開始周遊列國投身於教育事業。

孔子在教育事業上的成就可以說遠超其在政治上的成就,據傳當時孔子的徒弟高達三千人,晚年又修訂了《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論語》則是孔子去世後,由徒弟們整理編撰而成,裡面記錄了孔子和弟子的語錄集合,其中,《論語·季氏》中有句話十分著名:

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有人認為,孔子這句話,將人生劃分為三個階段,根據各個階段的特點,提出針對性的養生建議,但是我認為這句話更想表達的意思在道德修養上。

子曰:君子有三戒,成為孔子口中的“君子”到底有多難?


孔子眼裡的君子形象是怎樣的?

“君子”這個詞目前可以追溯到《書》,現在被稱為《尚書》,也是一部重要的儒家經典,其中《尚書·虞書·大禹謨》:"君子在野,小人在位"中的“君子”是指地位崇高的人,更強調地位的重要性。

後來,《易經》中也有出現“君子”一詞,諸如“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這裡的“君子”是指有智慧的人。“君子”在《詩經》中出現的次數更多,有一百九十次之多,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的“君子”是對男子的一種稱謂。至此,古人對君子的理解各不相同,“君子”的界定還沒有形成一個系統化的論述,所指的意思十分多元化,直到孔子才對“君子”應該具備的特性進行全面的闡釋。

在《論語》中,單單“君子”兩個字就在《論語》中出現了一百零七次,頻率非常高,這一百零七次有關君子的論述,構建了孔子的“君子”思想體系。

值得一提的是,在孔子眼裡,比君子更高要求的是“聖人”,“聖人”一詞在《論語》裡面出現的次數並不多,整體來說,孔子對聖人的評判標準是“薄施於民而能濟眾”,然而,在那個禮崩樂壞、戰爭連連的時期,人人都成為聖人根本不可能實現的,於是,孔子的教育裡面則是以培養“君子”為導向。

孔子眼裡的君子不同於以上提到的任何一種,他並不特指達官貴族的人群,也不特指性別,而是從道德方面去論述,孔子認為君子應該是一個有道德,有休養,具備一個完整人格、思想高尚的人,他能夠給身邊的人樹立一個好的榜樣,從而推動一個民族的發展。因此,君子三戒,是君子對自身身心道德的一種約束。

子曰:君子有三戒,成為孔子口中的“君子”到底有多難?


君子有三戒具體指哪三戒

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少”一般是指三十歲之前,“色”可以指面部的表情,也可以指美色,從字面上來理解,這裡的色指美色,人在年少時,思想尚未成熟,切勿被美色所迷惑,因美色而壞了身體的根本。

這裡的色也可以指外界的誘惑,人在少年時期,評判標準太過單一,容易被表面的東西蒙蔽了雙眼,導致誤入歧途。這個時期的人應該將全部的身心放在自身的品德修行上,好好學習,努力工作。

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壯,一般指三十歲以上,五十歲以下的中年人。這個時期,一個人的思想已經趨於成熟穩定,但血氣旺盛,好勝心強,在處事上面容易意氣用事。

這裡的“鬥”是指失去理智的,未經思考的衝動行為。人到壯年,如果各方面都想爭強好勝,而忽略了自身的成長規劃,一味地追求表面的勝利,最終只會得不償失。因此,在這個階段,不應該把寶貴的時間浪費在無用的爭鬥上,而應該學會冷靜思考,找對適合自己的人生目標和規劃。

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老,一般指50歲以上的老人。“得”意指取得,獲得,這裡是指一個人的貪念,金錢、名利、美色等都是讓人產生貪念的對象。

隨著年齡的老去,體衰力竭,無論是精神上還是體力上已經不如年輕人,這時候應該放下所有貪念,保持一個健康愉悅的心態,不要過於在意財富、名利這些身外之物的得失。

子曰:君子有三戒,成為孔子口中的“君子”到底有多難?

孔子口中的“君子三戒”不僅是養生指南,更是精神道德修養指南,他巧妙地從自然生命階段指向不同生命階段的道德提升。色、鬥、得分別是三個不同人生階段的主要矛盾,無論你處於哪個階段,都應該在色、鬥、得對應的道德約束之下,明白人與人之間最大的不同不在於自然壽命的長短,而在於道德生命的境界高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