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1年換了5份工作,我只想找份完美的工作,有錯嗎?

你覺得一份完美的工作是什麼樣子的?

是像蘇明玉那樣的一星期就能拿下一個800萬的單子的牛逼銷售?事實上,大部分的銷售小兵,永遠都在見客戶的路上,每天能走幾萬步,穩居微信步數第一名。

畢業1年換了5份工作,我只想找份完美的工作,有錯嗎?

是像安迪那樣從華爾街衣錦榮歸的CFO?事實上,辦公桌倒是堆滿了白花花的報銷單,到了年底結賬、報表、結算,各種彙報能壓死財務人,幹財務的個個都是CAO(Chief Apology Officer),首席背鍋官。

畢業1年換了5份工作,我只想找份完美的工作,有錯嗎?

還是像《幕後玩家》裡張繼聰那樣光鮮亮麗的公關精英?事實上,表面風光內心彷徨,還有一個很拽的英文名,像Rebecca、Maggie、May…剛入行的每月也就拿個五六千,都用在置辦行頭上了。辦公桌周圍堆滿了禮盒,路過的都以為是品牌商送的,其實大部分都是公關給各位媒體老師準備的。

畢業1年換了5份工作,我只想找份完美的工作,有錯嗎?

那些你以為完美的工作,事實上分分鐘都能把你折磨得面目全非。

那些你以為賺錢輕鬆的行業,背後的付出早就被表明了價格。

這個世界上沒有完美的工作,只有讓你覺得值得為之努力的工作。

一份值得為之努力的工作,是跟你的興趣、能力、價值全方位適配的。

一份跟你匹配的工作可以開啟你內在的發動機,讓你遇見更好的自己。

職業是一種通過持續的滿足他人需求來成就自己的社會交換方式,職業的本質是交換。你用你的能力,換得自己需求的滿足,職業通過給予回饋,換得你完成崗位要求。

最好的狀態就是你和工作持續的互動,持續的適應,持續的匹配,共同成長和進步。

如果這種互相匹配交互適應的關係被打破,雙方就會出現一種情緒,叫抱怨。

先給大家講一個職業發展的底層概念,叫做職業發展模型(Career Development),更通俗一點可以叫“人職匹配模型”。

它從一個清晰的角度,為我們解釋了什麼是好的的工作。一份工作分為四個要素:個人能力、個人需求、職業要求、職業回饋。

個人能力

你得有與職位相關的能力,比如一個招聘專員,需要有人力資源管理方面的基礎知識,需要熟悉招聘模塊,需要能開發和維護各種招聘渠道,需要親和力、洞察力、說服力、號召力、影響力、執行力。一個人力資源經理,需要了解國家法律法規特別是勞動法,需要熟悉各個模塊,需要更豐富的實踐經驗,需要戰略眼光,需要領導力......

個人需求

你會有自己獨特的需求,有人希望多掙錢,有人希望有成長,有人希望工作環境好一點,有人希望能幫助更多的人。

職業要求

每個職業都有不同的要求,有些要求是清晰的,有些要求是模糊的。比如,財務專員,除需具備財務管理的理論知識和基本的業務能力以外,還要求細緻、準確、嚴謹、原則性強,包括嘴嚴這樣一些人格特質,這些要求未必都會寫在招聘啟事中。這就需要HR在選人的時候,用慧眼去辨別,從業者在這個角色中,用心去參透。

職業回饋

面對你的付出,每個職業也會有不同的給予和回饋。996累成狗才能換來掙得多,工作清閒工資低才能換來大把的閒暇娛樂時光,表面光鮮的工作背後一般都有難以承受精神之苦。

個人能力、個人需求、職業要求、職業回饋。這四個要素兩兩成一對,形成了兩個匹配度。

如果你的能力總是能跟職業的要求匹配,組織的滿意度就高,簡單說就是你能幹,你能幹好,這種人在組織裡就會比較成功,我們稱之為成功度

如果你的工作收益和你的個人需求正好匹配的話,你想要的就是組織能給你的,你的職業滿意度就會比較高,我們稱之為幸福度

所以,如果你的能力、你的需求、職位的要求和職位的給予正好匹配的話,那你就又成功又幸福。所以,好的工作在於匹配,工作痛苦的根源在於不匹配。

不過,有一點要強調,這種匹配的狀態不是恆定的,而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

前幾年非常火的《穿普拉達的惡魔》,講的是一個小實習生去時尚女魔頭那裡做助理的故事。

一開始,她穿不得體的衣服、不會化妝、做事情毛毛躁躁、記憶力很差,但是當時上流社會的薪酬、氛圍、以及那個範兒都很吸引她,這份工作她不匹配,因為能力不夠,成功度比較低,但是幸福度比較高。

畢業1年換了5份工作,我只想找份完美的工作,有錯嗎?

後來,她一步一步挑戰了自我,提升了能力,成功的勝任了助理這份工作,成為了這個女魔頭身邊非常重要的一個人,但是最後她還是辭職了,因為她發現其實自己真正追尋的並不是這樣一種高壓的虛榮的生活,她的能力匹配度夠了,需求匹配度又不夠了。

畢業1年換了5份工作,我只想找份完美的工作,有錯嗎?

整部電影講的就是兩個職業匹配度動態變換的過程。

那麼,利用人職匹配模型,給自己做一個職業健康度檢測吧!

1. 在現在的工作中,你是期待更成功,還是更幸福?如果感覺不那麼舒服的話,到底是幹不好,還是不想幹。

2. 如果答案是幹不好,你可以從更好的理解職位的要求,或者提升自己的能力著手。很多人幹不好,是因為他根本不知道組織對他有什麼要求,需要你多跟領導多跟前輩溝通,需要你深入的觀察和思考。接下來,就是一點點的提高自己的能力,只要要求清晰,能力清晰,你的組織滿意度就會高,就是說,你會是很“成功”的。

3. 如果答案是不想幹,就要從梳理自己的需求和在組織裡找到能滿足自己需求的資源這兩個地方著手。首先說白了,你得清楚這份工作你圖啥。然後看看在組織的什麼地方可以獲得滿足需求的資源,你可以想辦法置換。

這個模型是用三個問題,幫你鎖定職業適不適合的點。

第一個問題是你希望更成功,還是更幸福?它可以幫你鎖定關注哪一對匹配線。

第二個問題是如果你不夠“成功”的話,到底是你不清楚職位的要求,還是自己能力不足?

第三個問題是如果你不夠“幸福”的話,到底是自己的需求不夠清晰和明確,還是在你身邊找不到相關的資源去滿足這個需求?

三個問題問完,你就可以清楚的知道,自己在工作中,哪一塊需要提升,這種職業的不適感就從一種情緒變成一種目標,就變得可操作了。

職場之路,先從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開始,才能在職場路上越走越強壯。選擇更好的工作不是目的,你能否在合適的工作上活出更好的自己才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