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不打孩子,看性格與行為,這種性格的孩子,越打越“廢”

打不打孩子,由孩子的性格與行為來決定,這種性格的孩子最好少打

關於“能不能打孩子”這一問題,答案都不一樣,不少人一概而論,直接把問題“一刀切”,“能打”或是“不能打”直接把問題給說死了。

其實,在我看來,每個孩子的成長經歷、性格等都不同。到底能不能打孩子,還是得由孩子的性格與行為來決定。


打不打孩子,看性格與行為,這種性格的孩子,越打越“廢”


案例

前段時間回老家辦事情,在老家待了一段時間,與鄰居的來往也多了起來。啊但是與她的接觸越多,越是反感她教育孩子的方式,為什麼我會這麼說呢?

鄰居生了一男一女,人人都說她的兩個孩子性格完全不同,男孩活潑好動,甚是調皮,但恰恰相反,女兒沉默寡言,我聽過她最多的話語就是“恩”,基本都是媽媽叫她做事情時的回應。

用鄰居她自己的話來說,“她那性格也不知道像誰,好像誰欠了她幾百萬一樣,天天板著臉,也不知道問人,脾氣還倔強。”

聽鄰居的語氣,完全一副恨鐵不成鋼。幾天後,我再次見識到鄰居對女兒的態度。我在家裡都聽到鄰居的罵聲,我趕緊過去勸說。


打不打孩子,看性格與行為,這種性格的孩子,越打越“廢”


剛進家門,就看到鄰居拿著條細鞭子抽了孩子的小腿一下,孩子疼得縮了一下,只是默默掉眼淚,沒有哭聲,而後抬起頭,一直盯著媽媽,就連我都感覺到了,孩子眼裡的那股不服氣,還帶著憤怒、恨意。

被孩子這麼一瞪,鄰居似乎是覺得自己的家長權威被挑戰,罵了幾句又是一下抽打。這下孩子直接衝回房間,重重地甩了房門。

我趕緊拉住鄰居,就怕她衝上去。原以為事情會就這麼結束,畢竟父母與孩子之間哪有隔夜仇,可誰知第二天鄰居跑來我家,問有沒有看到她女兒,我才知道她女兒半夜離家出走了。

後來村裡不少鄰居一起幫忙找,才找到女孩,自己一個人在車站待著,那是我第一次看到一個10幾歲的孩子,那麼空洞、絕望的眼神。


打不打孩子,看性格與行為,這種性格的孩子,越打越“廢”


也是再之後我才知道,原來鄰居平時經常打孩子,而且很多時候都是因為一點點小事,甚至也因為不能接受女兒的性格而打罵,這讓孩子怎麼不叫委屈?

我見過不少“無理”的父母,他們覺得孩子是他們生的,想怎麼打就怎麼打,別人管不著。也見過不少父母,把孩子捧在手心上,不論出什麼問題,都不會揪出孩子來批評。但在我看來,個人並不建議這兩種極端。


打不打孩子,看性格與行為,這種性格的孩子,越打越“廢”

打不打孩子,由孩子的性格與行為來決定


打不打孩子,看性格與行為,這種性格的孩子,越打越“廢”


1、 性格

通常情況下,性格較為活潑的孩子,也會較為陽光、開朗,對於事情的消化能力以及自我調節能力都比較強。因此,他們在面對父母的批評時,也較能接受。就算父母批評得過分了,也不會做出過於極端的回應。

但對於一部分性格較為內向,平日裡並不擅長表達自己的想法,且比較消極的孩子而言,他們原本就比較敏感,對於父母的批評,一向都是壓抑在心裡,不在人前表露自己的情緒。

對於這種孩子,家長們尤其要注意,最好少打!因為這類型孩子,經不起刺激。每一次的打罵都是在他們的傷口上撒鹽,甚至可能加深他們對父母的憤恨。


打不打孩子,看性格與行為,這種性格的孩子,越打越“廢”


有一部分家長可能不能理解,認為“我的孩子,怎麼可能會恨我呢?”如果你還存在這種看法,那麼你就錯了。人在情緒激動時,可能表現出各種各樣的想法,孩子雖然年紀小,但也一樣。

因此,對於一部分性格內向、消極、沉默寡言的孩子,個人不建議採用打或嚴厲批評的方式。這部分孩子更適合與他們深入交流,才能打開他們的心房,瞭解他們的真實想法,引導他們走出來。


打不打孩子,看性格與行為,這種性格的孩子,越打越“廢”


2、 行為

有些家長不分青紅皂白,只要孩子做了錯事就打孩子,不給孩子辯解與改正的機會。個人認為,如果孩子存在以下情況,就可以採取一定的處罰措施了:

1)胡攪蠻纏,講再多的道理,以及其他辦法都不能奏效;

2)當家長不能滿足孩子需求時,孩子通過傷害自己或是其他方法來威脅父母

3)經過警告之後仍是不尊重他人,或是隨意辱罵他人;

4)在家隨意摔砸東西,甚至打罵父母或其他長輩;

5)其他;


打不打孩子,看性格與行為,這種性格的孩子,越打越“廢”


針對於上述情況,家長們可以先予以口頭警告,以及行為上的制止,如果孩子仍是不聽勸導,行為也越演越烈,一定要進行糾正,該打就打,否則孩子不會懂得事情的嚴重性。

有家長說,“打孩子是教育失敗的表現”。可也有家長說,

“有些時候真的只有打管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