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龍的孤獨與救贖

​一個族裔在國際上的形象始終與他的祖國相關,而遠在我們的綜合國力能在國際上產生今天這樣巨大的影響力之前,李小龍憑一己之力便將華人群體的形象提前提高了許多。

這裡的一己之力是指:四部半的電影和一套未竟的武術,或者說武術理論。

李小龍的電影生涯在他三個月大時便早已開始,在一部講述一箇舊金山華僑的愛情悲劇的電影中首次客串。在回到香港至18歲赴美之前,憑藉粵劇的家學淵源,以及父親李海泉在香港電影圈的人脈,少年李小龍的表演經驗早已十分豐富。

他的武術生涯則要晚些,7歲時父親開始讓體質孱弱的李小龍開始練習太極拳。15歲時,惡劣的校園環境讓李小龍決心真正開始對武術的練習,遂拜入葉問門下學習詠春拳。

李小龍的孤獨與救贖

彼時的葉問詠春只是香港眾多天台武館中的一家,尚無日後的李小龍與葉問系列電影的加成,“樸實無華”的詠春讓倍感單調的李小龍放棄了練習。

然而在後來在一次街頭的爭鬥中,使出了詠春的連環日字衝拳將對方擊倒的李小龍,又重新拾起對詠春的信心。

其實以現在的眼光來看,連環的日字衝拳幾乎與拳擊當中的1-2(前後手直拳)組合拳無異,這是無數拳王使用的經典組合,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重新回到葉問門下的李小龍,主要由大師兄黃淳梁為其授業,而正好有“講手王”之稱的黃淳梁也有拳擊功底。

李小龍的孤獨與救贖

在片場指導李小龍詠春的黃淳梁(右)

當時的香港武館踢館之風興盛,而葉問則鼓勵學生多上正規的拳擊擂臺上參賽,而非私下鬥毆。在師傅與師兄的鼓勵與教導下,李小龍也獲得了香港校際拳擊比賽的冠軍。

18歲那年,為了避免混跡街頭的李小龍捲入幫派鬥爭,父母將李小龍送往出生地美國獨立生活。

來到美國的李小龍除了學業之外,也沒有放棄對武術的精進,並在大學時期便開始在校園中開辦武術班。

李小龍的孤獨與救贖

和當時很多反對他教外國人的老師傅不同,雖然遭到了不少指責,年輕的李小龍依然選擇主動為東西方的武術文化差異搭建起一座橋樑,正如詠春拳中尋橋的含義。

但我們可以想象,從《基本中國拳法》到《截拳道之道》的轉變,這中間一定是李小龍從實戰中看到的傳統武術的侷限。

今天很多“龍黑”或者傳統武術黑,相信都經歷過從“李小龍/傳武無敵”的自信,再到從實戰中發現“李小龍/傳武都是糟粕”的牴觸。曾經無比信奉的金科玉律,沒有成為經過實踐檢驗的真理,這種巨大的心理落差之下,產生強烈的牴觸情緒也可以理解。

但其實設想一下,李小龍又何嘗不會經歷這樣的困局呢?

在這樣的困局下,也有部分海外的傳武師傅選擇主動對外取經,比如WKA冠軍、香港演員周比利的師傅Frank Lee,比如新西蘭武術與泰拳泰斗林正川師傅,他們便選擇了當時對中國日本美國都鮮有敗績的泰拳。

李小龍的孤獨與救贖

鶴拳師傅Frank Lee與周比利在泰國訓練

而當李小龍放眼美國:當時霍瑞安·格雷西(Rorion)尚未移居美國,肉福斯大叔還沒有被泰拳低掃,唐人街的老師傅們不肯教洋學生,因此美國受眾群體最大的格鬥運動除了拳擊與摔跤,就是空手道了。

李小龍的孤獨與救贖

穿著星條旗道服跟老美學空手道的日裔青年

他想複製同樣是東亞武術的空手道在美國的成功,而且從歷史淵源上說,源自沖繩琉球的唐手與中國的南派武術也不無關係。

但是不單純是學習,李小龍更想看看詠春拳究竟能走多遠,詠春的技術能夠被多大程度的保留。

這是李小龍和我們不一樣的地方,沒有自欺欺人,也沒有全盤否定,而是以新的形式,重頭實踐一門成型武術的核心理念。

李小龍的孤獨與救贖

李小龍手稿:詠春四門(角度)原理

這是他對中國武術的救贖,也是一位在美國備受歧視的華裔公民,以中國文化實現對自己的救贖。

於是李小龍帶著詠春拳走進了競技空手道的世界,正如當年葉問和黃淳梁鼓勵他參加拳擊比賽一樣。李小龍也重拾中學時練習的拳擊:學習阿里,羅賓遜的拳法,彌補詠春在中遠距離上的空白,當然,少年時用日字衝拳鬥毆的經驗,讓他更加傾向於用日字衝拳的豎拳(vertical punch)打jab(刺拳)。

李小龍的孤獨與救贖

不同的是,阿里蜂刺一般的刺拳在左拳,而早年的詠春拳經歷,尤其授業師兄黃淳梁關於“第一下手”的教導,使得李小龍認為打到對手的第一拳理應是重而快的右手拳,務求佔盡先機。

後來他找到了空手道冠軍喬·劉易斯。厭倦了“很不實戰”的寸止打點空手道的劉易斯,在一場表演賽中看到對手Bob Wall身上的“李小龍風格”之後,與李小龍一拍即合。

李小龍的孤獨與救贖

獲獎的喬·劉易斯

1964年便在長灘空手道大賽上提倡穿著護具進行全接觸實戰的李小龍,某種程度上也啟迪了喬劉易斯,1970年,他找到空手道拳手Greg Baines,脫下了道服戴上拳擊手套進行了北美首場美式踢拳比賽。

劉易斯因此被稱為美式踢拳之父,後來很多人以此來證明李小龍在擂臺格鬥的造詣。但事實上,正如許多跟隨李小龍訓練的好萊塢名人,劉易斯每週只跟隨李小龍訓練一次,這在劉易斯的訓練時間中所佔比重顯然不能算高,而且劉易斯的競技水平在此之前早已被經過各項大賽的檢驗。

李小龍儘管追求的是無規則的實戰,但是可以實踐他的理念的只有擂臺。他希望看到劉易斯以他極高的競技水平作為基礎,在擂臺上踐行他的理念。

而帶著中國武術站在空手道潮流中的李小龍,對格鬥的確擁有超越技術層面上的理解。劉易斯坦言,李小龍截拳道的理念確實幫助他戰勝了許多選手。

在1971年的連續劇《長街追兇》當中,李小龍第一次解釋了他的截拳道的理念:

截拳道,即截擊拳頭(攻擊)之道,在劇中,他首先側踢對手膝蓋,在攔截對手的移動的同時給予還擊;很多有人說這裡是骨頭瓊斯踹膝蓋的靈感來源,但是這一擊的精髓不止於此,他提到,截擊會給對手造成更大傷害,這裡的截擊其實更加類似於迎擊技術;

李小龍的孤獨與救贖

接下來,面對對手的第二次啟動,李小龍僅僅一個假動作,就停止了對手仍未完全啟動的攻擊,他解釋,這是截擊了對手的思想。

李小龍的孤獨與救贖

這句話看似高深,但其實在今天的擂臺也很常見,最典型的莫過於UFC245,天佑對大帝的一番戰:在大帝的抱摔威脅之下,打擊技術精湛的天佑,反而被大帝持續性的低掃而不敢跟進輸出。在戰略核武器的威脅之下被常規武器壓制,這不正是一種“思想上的截擊”嗎?

李小龍的孤獨與救贖

而《長街追兇》,也成為李小龍在好萊塢熒幕上,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詮釋他的武術與思想的機會。屢屢被好萊塢拒之門外的李小龍,終於接到了香港伸來的橄欖枝。

1969年,在香港春晚《歡樂今宵》上。李小龍再現了他在長灘的演示。當時的《歡樂今宵》節目由無線電視運營,後來無線電視與邵氏兄弟展開合作,開設了日後培養出了發哥華仔王家衛等一眾巨星的藝員培訓班,進一步充實邵氏獨步江湖的香港電影工業。

李小龍的孤獨與救贖

李小龍與謝霆鋒父親謝賢

因此,1971年,初回香港的李小龍,一開始的尋求合作的對象便是邵氏。而邵氏最具代表性的電影類型,也正好是李小龍想要拍的功夫片。

邵氏功夫片承襲早期的粵劇電影,在李小龍眼裡傳統功夫片正如他所發現的中國武術的缺點一樣:過於套路化與程式化。而“魚翅撈飯”的年代之下,要求“週週拍電影,年年能賺錢”的邵逸夫,也無法接受李小龍提出的60萬的製作成本。

李小龍從美國帶回來的好萊塢電影工業的製作習慣,此時顯得與香港格格不入。而初回香港的李小龍竟然在故鄉也要面對在美國一樣的身份認同的問題。弟弟李振輝在紀錄片《若水》中提到,因為他是受過美式教育的美國公民,還有他的白人妻子,李小龍也會被人認為是”半個鬼佬“。甚至深究起來,作為何鴻燊表親的李小龍,也有四分之一的歐洲血統。

就在這時,出走的邵氏高管鄒文懷卻與他一拍即合。這一次,讓中國人在電影中揚眉吐氣的李小龍,終於讓飽受港英政府壓迫的香港人視為”華人之光“;而好萊塢式的製作水準與鏡頭語言,也讓中國的武術、文化乃至哲學思想享譽世界。

李小龍的孤獨與救贖

李小龍與鄒文懷

生於美國,長於港英,一生輾轉兩地,也曾在期間為自己的身份而困惑,孤獨,無處安身。可當他用拳頭打破層層隔閡的同時,卻成功地為東西方架起了一座橋樑。

那個無論文化上還是武術上,都無有定法、無有界限的自我拯救了他的孤獨。正如他流利的英語卻帶著濃重的廣東口音,何妨?這就是李小龍真實的自我:無有定法,無有侷限。

以至於後期的李小龍甚至開始宣稱,截拳道應該是一種概念而非技術,這時的他頗有佛家禪宗的味道,從一開始放下門派之間,到最後甚至放下了“放下”本身。真正的截拳之道應如水無形,隨機應變,技術上本自具足地全面,無論這個容器是他少年時的街頭,或者是未來MMA的擂臺,都可以自如地置身其間。

就像在《龍爭虎鬥》開頭他與少年的對話:標月之指,所指在月非指。他的技術無法超越時代的侷限,但是思想也許早已直指真相。

李小龍的孤獨與救贖

畫面來自紀錄片《若水》,字幕/翻譯:我,歡迎大家上B站觀看

終其一生,他都在為這份如明月般光華的真理而努力:一個沒有門派與技術分歧的武術世界,一個沒有族裔與文化歧視的大同世界。

李小龍的孤獨與救贖

但他也許無法想象,他超越一切分歧的見解並沒有被今天的人所理解,有的只是對他的實戰能力、對傳統武術喋喋不休的爭論;

更別提今天的美國社會的撕裂,亦與他心中的大同世界相去甚遠;

如果他沒有英年早逝,在這樣的世界裡,他依然會是孤獨的。

不過,可能值得他欣慰的是,也許今天的MMA拳手正是最接近他所期待的樣子:他們博採眾長,技術全面,沒有門派、甚至族裔的偏見與歧視。

李小龍的孤獨與救贖

他們更是這一理念的實踐者:

李小龍的孤獨與救贖

正如電視劇《李小龍傳奇》的片頭曲《吶喊》:

All the warriors in this world

Join the passions of this master of soul

From the Chinese hills and shore

We still listen to Bruce Lee battle call


李小龍的孤獨與救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