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農民不養父母,要政府給父母退休金,你覺得這麼做好嗎?還有一些年輕的農民也不願意交保險,將來怎麼辦?

用戶61116668745


農民不可能拿到退休金,道理並不複雜,首先我們要搞清楚什麼是退休金,退休金這個錢是從哪裡來的

計劃經濟時代從1950年開始在用人單位建立在本單位內部運行的一個小型養老保險系統,由用人單位按職工工資一定比例給職工交養老保險,這個養老保險的保費就掌握在用人單位手裡,用於給本單位符合一定條件的退休職工每月發一點錢作為生活費,這個錢就叫退休金。從退休金的由來可以看出,要想拿到退休金,首先必須是某個用人單位的職工,其次,這個用人單位內部要有養老保險制度,再次,本人退休後要符合一定的條件才有資格領取退休金。對於農民來說是不符合這些條件的,首先現在的農民就不屬於某個用人單位的職工的,即使生產隊時期的社員符合這個條件,他們屬於生產隊這個用人單位的職工,但是生產隊內部並沒有建立養老保險制度,自然就沒有退休金的說法了。

事實上農民本來是有機會獲得退休金的,1982年國家在農村推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也就是常說的老農保,按照老農保的規定,由生產隊為農民繳納養老保險,老農民達到退休年齡後可以領到退休金。但是那時候農村正在搞分田單幹,農民將本來可以為他們繳納養老保險的生產隊這個用人單位的資產瓜分殆盡,生產隊解體成了幾十上百個以農戶為單位的小型生產經營單位,本來生產隊應該為農民交養老保險的責任應該由這些以農戶為單位的小型生產經營單位來承擔,但是農民分到了土地自己有了生產經營的自主權,誰去交這個本身就是自願行為的養老保險呢?最終,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在全國艱難推廣26年之後以徹底失敗而告終,農民因此與退休金擦肩而過,如果當年沒有分田單幹農民一定會有退休金的,因為對於生產隊這個用人單位來說給農民交養老保險是國家強制性的政策,它必須執行。這麼多年過去了改革開放後由社會養老保險取代了原來的養老保險,由養老金取代了退休金,也就是說退休金成為歷史已經快三十年了,這個時候農民還能去哪裡找什麼用人單位要退休金呢?像某些人鼓動的那樣向國家去要?現在網上輿論洶洶,以農民曾經為國家做過貢獻為由要求國家無償給農民發放退休金,在搞清楚了退休金的來龍去脈就應該明白,當年的退休金和對國家的貢獻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碼事,退休金是養老保險的產物,所有領退休金的人領的退休金都是和貢獻沒有任何關係的,明白這些之後還要以有貢獻為由去向國家要退休金,自己不覺得可笑嗎?用腳趾頭想想國家有可能給嗎?

下面再談談什麼是養老金和它的由來

改革開放後的市場經濟時代,國家對養老保險制度進行了改革,以縣、市為單位建立了一個覆蓋本轄區所有職工的大的養老保險系統,由社保局負責管理,由轄區內的用人單位向社保局繳納本單位職工的養老保險,後來職工本人也要每月扣工資負擔一部分養老保險的保費,等到退休後由社保局負責每月給符合條件的退休職工每月發放生活費,由社保局發放的這個退休生活費叫做養老金,在這之前由用人單位掌握的單位內部那個小型養老保險系統的保費要移交社保局,這個錢是按照職工的工齡計算的,移交社保局之後職工的工齡就是職工的視同繳費年限。在移交之前有部分職工和用人單位解除了勞動關係,解除勞動關係時用人單位要把這個養老保險的保費退給職工,這就是人們常說的買斷工齡。買斷工齡的職工參加社保局管理的養老保險後,如果想將以前的工齡算作視同繳費年限,他必須將當年買斷工齡的錢交給社保局,由於計算方法的不同和時間的關係,當年買斷工齡的錢交給社保局是遠遠不夠的,自己還要填上一大筆錢之後,才能將自己當年的工齡算作視同繳費年限。這就是城鎮職工養老金的由來。

2009年國家在農村推出了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也就是新農保,這個保險規定,保費由地方政府補貼、集體補貼和個人繳費組成,這裡面實際上是以個人繳費為主的,政府補貼力度有限,集體補貼要看村集體的能力,在土地收益都掌握在農民個人手裡時情況下,村集體基本上就是個空架子,有村辦企業的還能補貼一點,什麼集體經濟都沒有的村子想補也無錢可補,所以繳費主力只能是個人。不過這個保險在發放養老金的時候還有國家和地方政府的兩份補貼,2009年年滿60歲的老農民,不用繳費就可以直接領取國家和地方政府補貼組成的基礎養老金,對於這些老農民來說和城鎮職工的視同繳費意思是一樣的,但不需要個人補繳保費,算是國家對老農民的照顧吧。2009年不夠60歲的農民必須繳納一份養老保險,將來夠60歲時才能領到由國家和地方政府補貼的基礎養老,到現在雖然不多隻有一百多塊錢吧,但2009年不夠60歲的農民如果沒有繳納一份養老保險,這個錢他是一分錢也拿不到的。這就是農民養老金的由來。

綜上所述,城鎮職工無論計劃經濟時代的退休金還是市場經濟時代的養老金的來源都是來自養老保險,並不是國家給發的福利,裡面也沒有國家和地方政府一分錢的補貼。而新農保在繳費時就有地方政府的補貼,在領取養老金時更是有國家和地方政府的雙重補貼,從繳費和收益來說是目前這個國家最上算的養老保險,但這個保險繳費很低,能領取的養老金也少,不過未來由國家和地方政府補貼的基礎養老金肯定會快速上漲 ,漲到每月幾百塊錢不會時間太久,現在青島已經超過了500元,北京達到了710元,最高的上海是930元,全國其他省份跟進只是時間問題,所以沒交養老保險的農民應該好好考慮考慮了,將自己未來的養老問題寄託在網絡上要求國家無償給農民發放養老金這無理要求的輿論身上而拒絕繳納養老保險,將來吃大虧的一定是自己!


末等市民


農民交了一輩子的公糧!出了義務工,交了提留,到了六十多啦!不發養老金啦!更可恨的不良媒體還鼓吹農民不交養老金不該發養老金。有些農民不養父母那是幾個別的人自己的事。有些城裡人也不養父母。把這幾個別的不養父母的農民和農民不該要養老金混為一談是不良媒體人的法西斯野心。



難道國家不應該養嗎?農民種糧食那個時候一沒有機械,二沒有化肥,三沒有農藥望天收,白天黑夜裡都在忙,到了收穫的季節了糧都交公糧了,農民自己確沒有飯吃餓著肚子幹活不信你們問問他們工人那個時候吃的大米一角四分錢一斤,吃肉才七毛幾一斤,還不都是農民供應的嗎,現在國家發達了富強了請不要把辛苦了一輩子的老農民忘了,他們現在都老了身體都幹活累出了勞傷,生活沒有保障,過的太苦了,所以建議國家對退休老農民給他們養老吃飯錢吧!


陽光照耀lkj李


這叫人心不足蛇吞象!擁有一大片良田、山林不好好耕耘,整天患眼紅病、瞎起鬨,不交社保想國家養老,真是痴人說夢!

說實在的,職業是沒有高低貴賤之說,但能力卻有大小之分。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國民經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吃不飽、穿不暖的日子早己不復存在,農村家家戶戶都蓋起了小洋房,汽車也進入了尋常百姓家,這都應感謝黨和政府的富民政策。

政府對農村的政策都是一視同仁的,致窮致富就看自己願不願做和能力大小了。

現在惠農政策是勝過任何行業,咱下崗職工和城鎮居民只有羨慕的份。農民只要擁有農田、山林給補貼,新農村改造房屋給補貼、殘疾孤寡老人給補貼,精準扶貧落實到戶,遇上徵地折遷一夜就成土豪,土地和宅基地確權後,可流轉租賃,轉讓變現……難不成還想上天啊?

我是60年代初出生的礦山人,於2002年破產買斷工齡,在礦山工作18年只得了一萬七千一百元的補償款,其他啥也沒有,靠自已的雙手背井離鄉在社會上謀生,一下也不敢停歇,從來也沒作過天上掉餡餅的美夢,買社保、買房子一個也不敢落下,否則,只會造成老無所養、居無定所的悲哀。

靠誰都不如靠自已。.現在全民都享有社保參加權,若自已不把握好政策,做到未雨綢繆,神仙也救不了你,等到天荒地老都不可能掉餡餅。

至於那些3、40年代的老農民的確是吃了苦過來的,哪個行業不都一樣?老農民是否有足額養老金就看村集體的經濟實力,或是否補交養老保險了,象華西村人人不都老有所養,老有所依?有幾個退休工人比他們強?

為什麼30、40後企業老工人有養老金,而老家屬工和老臨時工及城鎮老居民就沒有養老金?因為當時計劃經濟年代,啥都是按計劃來的,老工人有編制,領的也最低工資,所有生產利潤都上交國庫,對這些人的養老金是作了提留的,又沒田沒土自然早作了預留安排。對於老城鎮居民和老家屬工也是在《社保法》頒發時,出臺了一次性補繳政策,當時按政策規定補徽就有養老金,沒補就沒有。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誰也甭想凌駕於法律之上做特殊公民。想領養老金就必須繳養老保險。


小草144270718


這是一個社會問題。給農民開養老金是。是關係到國家是否給農民真正的公民待遇。誰說農民不願意交養老金,是國家不允許農民交養老金,是國家不允許有農村戶口的交城鎮養老金。這分明是歧視。這分明是不公。 國家把糧食價格壓的非常低,誰又漲價就是犯罪,就是犯法。為什麼工業產品就可以隨便漲價,農民的產品就不允許隨便漲?這完全就是一個偽命題,對農民的侮辱,汙衊。


壯壯姥爺58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這樣做是絕對不行的。

一是中國幾千年都是孝為先,這是做人的根本,也是人生的根本。

二是這部分人,多數都參與農村養老保險,月月有保險養老金髮放。

三是這部分人可以補繳農村養老保險,有具體政策。

四是當然也沒有上養老保險的,60至70歲的人,在農村這部分人還是有的,但少數已經進入了農村養老保障體系,民政系統年年有補貼。還有的地方依據地方財政情況,給矛了適當補助。

五是還有的農村全部有補貼,我為更好的回答這一問題,我到燕山深處一個村做了調查,這裡比較落後和貧困,還沒有脫貧。但是,這個村農民養老問題做得很好。①60一70歲每月發放養老金30元。②70一80歲每月發放養老金45元。③80一90歲每月發放養老金60元。4是90歲以上是每日發放養老金80元。

六是這部分錢出自縣財政,這是個小縣城,總人口才不足24萬。但是,他們每年能夠拿出這部分錢來補貼農民,真是值得表楊。據說全年用在補貼上2300萬。

七是無論有沒有養老金,我們都要為老年人養老,這是責任,也是我們的義務,這也是中華傳統美德。


英莫問667


關於這個問題我是這麼看的,農民和工人,沒有可比性,有些農民也不是不養父母,他們本身生活都不能自給自足,根本沒能力去給父母錢,現在一個孩子從出生到進園上學,得多少線,不言自明,有的想打工又出不去,一年的收入只等秋天,地又不多,我在農村呆過,眼見為實,你知道五,六,七十年代的農民有多苦嗎?現在國家富強了,給農民不少補助,比原來強多了,慢慢會越來越好,但也不能說為農民提高補助的呼籲不對,民以食為天,難道農民對國家就沒有貢獻嗎?建國以來農民不是把最好的公糧送給我們城市人吃嗎?這有歷史可查,現在國家都在為農民增加各項福利事業,為什麼一提到多給農村老人增加點養老錢就有些人反對呢?城市退休工人的工資總長,咱能不能換位思考一下,心疼一下農村的幹了一輩子腰都累彎了的老人們…個人看法。


高山流水


題主這樣寫是對農民的侮辱,農民要退休金與兒女養不養老沒啥關係,憑啥你們政府工作人員六十以後有退休金,而同樣為國工作的農民退休後卻沒有退休金,有的人說政府工作人員是個人交的養老保險,退休後才領退休金,那九十年代以前都沒交保險吧,再說交保險個人該交多少,大部分還不是國家財政給交的嗎?如果國家同樣給農民那些補貼,相信農民也會交的。還有人說政府人員是給國家乾的工作,難道農民就只是給個人乾的嗎?如果農民不交公糧,你們吃供應的還不得餓死。奉勸那些侮辱農民的人,要善待你的衣食父母,上查三輩,你的老祖宗也是農民。


千秋功業


說農民不贍養父母的究竟是一些什麼人,目前還不清楚,暫且不說!但農民養不起父母,無法照顧好年邁父母的晚年生活,卻成了一些農村的個別現象,成為一些農民無法避免的事實!

嘴上說孝心的大有人在,人人都想爭這個面子?問題是孝心歸孝心,面子歸面子!都要靠經濟來源,都要靠實打實的真金白銀來支撐。否則,一切都是枉然,一切都是空口無憑,自欺欺人!

農村老人的晚年生活究竟過得怎麼樣?我相信,只要是中國人,都能看到都能聽到!在這裡我就不說老農民的苦與累,反正說多了也是白說,於事無補。

老農民憑什麼不應該擁有養老金?老農民向國家申請養老金待遇難道有錯?人啊,千萬不要只顧自己能夠吃飽穿暖,能夠有玩有享樂就心安理得,萬事大吉!要多想想那些生活艱難的人,多考慮至今仍然沒有擺脫貧困的農村人!

農民不比工人,不比其他的行業。農民是個體,是單幹,農民沒有任何的社會保障,農民唯一能指望得上的就是農產品的價格與銷售?農民難吶,有苦難言,打落的牙齒只能往肚裡吞!

工業生產出來的產品,不愁銷售,不愁價格,達不到贏利的目標就漲價,或者造假,成倍成倍的漲,甚至於有的產品一天一個價。否則,工人就停產罷工,找工會,找相關部門交涉!其他的領域和行業更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唯獨農民失去了依靠,失去了生活的保障與生存的潛力!農民不依靠國家去依靠誰?難道去依賴你們這群對農民說三道四的人嗎?難道你們這群人會伸出援手支持農民,向老一代農民奉獻出你們的愛心?

當然,農民購買養老保險是必須,是應該推廣和實施。但前提是,上一屆老農民已經老了,已經失去了購買養老保險的能力,他們的來日不多了,說不定某一天無聲無息的離開了這個世界!難道我們不該讓他們過上幾天輕鬆愉快的日子?




沱江人社會領域創作者


這個提問,要從三方面看:一、有的農民不養父母;二、要求政府給老農養老金;三、有的年輕農民不交養老金。這三個問題,不能混為一談。

第一個問題,有的農民不養父母,這當然是道德品質不良。而不養父母的人,不僅有農民 ,別的社會成員中,同樣也存在這樣的問題,這是傳統文化精神衰蘼的現象。薪火相傳,贍養父母,是人生道義,人類繁衍生息的需要。人不是冷血動物,父母養小,子女養老,古來如此。而且,父母養育孩子,為孩子成家立業,不知要付出多少血汗!再孝順的子女,也沒有父母在他們身上的付出多,不孝之子,違反人倫天理,悖逆公序良俗!

第二個問題,要求政府給老農養老金,我個人認為這個要求有其合理性,應該發放適度養老金,減輕兒女的經濟負擔。如今的老農,都是過去交“公購糧”的農民,中國的工業經濟,當年是以農業為經濟基礎發展起來的。過來人都知道,“公糧”屬於農業稅,沒有報酬,而“購糧”的報酬,也是象徵性的——一斤小麥0·11元,一斤玉米0.8元,還有蔬菜肉蛋,都遠遠低於農業生產和養殖的實際成本。當年的農民,勒緊褲腰帶,拿出最好的糧食和農副產品,上交國家,全力支持了城市工業的建立和發展,才有今天的社會經濟發展成果,今天的國家經濟成果裡,有他們血汗和奉獻。

第三個問題,有的年輕農民,不交養老金,這個問題應分兩方面。一、有的人收入太低,交不起養老金;二、有的人有能力交,但不願意交。第一種情況,大多數人都明白。坊間言:“一斤糧食進城,換不到一瓶水”。種地打零工維生,養老育小,供子女讀書,結婚,購房,贍養老人,需要多少錢,這個帳誰敢細算,誰又有精確答案?至於有能力交的人,基本上都是在城裡打工做生意的人,他們不願意交,一是小農經濟意識,認為養老靠自己,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二是文化程度所限,吃今天不顧明天的思維在身。這種情況,需要宣傳動員的力度,曉以具體利害,使他們提高認識,為自己的未來設計。

“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孟子·盡心篇》),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國家政策正在朝合理的方向調整,開始補貼鄉村的步伐,相信三農問題,會得到逐步解決。上善若水,取有餘而補低窪,道法自然。社會和諧,需要藍天白雲,每個社會單元,每個公民,每個階層,都有享受陽光雨露內容的權利,老有所養,幼有所教,天下大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