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方法的進化論:從豐田精益方法到敏捷研發

20世紀60年代,豐田發明了更為有效的生產管理系統。這種管理方式後來逐漸演變成對價值流的控制方法——精益。在這過程中,豐田發明了一個工具,這個工具就是「看板」。

看板方法的進化論:從豐田精益方法到敏捷研發

在看板方法在製造業發展的幾十年,與現在的信息化管理系統相結合,幫助現在的產品線進行管理控制,看板方法成為精益理念的重用工具。

看板與敏捷研發

流水線上建立看板的目的是持續改善,減少浪費和積壓,這與敏捷開發的透明化和持續改進的理念相符合,看板方法因此成為一種敏捷方法,在敏捷研發中也處於重要的地位。

在敏捷研發領域,看板方法是一種用於安排工作的非迭代方法。它並不使用固定時長的迭代和計劃會議的工作方式,而是完成先前的工作後才從 Backlog 中取得新的故事來做的工作方式,通過高細粒度的任務流程拆分,進行高效的敏捷研發實踐。

看板方法在研發中的作用

由於啟動快、成本低的優勢,很多使用敏捷研發的團隊都選擇使用看板作為信息展示的工具,用來和團隊成員同步任務進度信息。

看板在整個敏捷管理的過程中主要有4個作用:

  • 生產以及運送工作指令。沒有看板的時候,都是管理者下達指令,但是敏捷強調自適應組織。所以,通過看板可以實現自己識別工作任務。
  • 防止過量生產和過量運送。精益思想下,過量就是浪費。所以,會有在製品(Work-In-Progress,WIP)的限制。
  • 進行可視化管理。越透明的工具越有幫助。一般傳統數字化工具的團隊之間的交互會比較差,大家不知道也不關心別人做什麼。這些傳統的數字化工具反而限制了人與人的溝通。對於敏捷項目來說透明性和及時性非常重要,所以看板比較符合敏捷的要求。
  • 改善研發流程。傳統項目中為了實現項目的可視化管理,需要通過紙面化的文檔記錄項目各個階段的狀態,來實現流程的可視化和可跟蹤性。通過看板可以減少這些不必要的工作,同時可以讓項目團隊內部自發實現過程改進。敏捷中的改進都是自我發起的,通過定期回顧,對於不好點進行總結後,將改進點進行優先排序。

看板方法的進化論:從豐田精益方法到敏捷研發

看板方法可視化的優勢對團隊研發效率來說無疑是巨大的提升,相對於傳統的研發方法的確更加「敏捷」。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和研發團隊對效率的追求日益增加,看板方法也顯露出了些許的不足:

  • 沒有歷史數據的沉澱,缺乏整體性:看板協助團隊實施當前迭代,但是對於之前迭代的相關信息沒有有效利用,使敏捷相關信息失去規模性、整體性。另一方面,質量管理人員可能因為缺少歷史數據,而逐步失去客觀質量分析評價。
  • 管理層不易看到、看懂:特別是有地理區域限制的管理層,他們看不到團隊的計劃和進度,即使走到看板前,也僅僅是看到當前迭代的信息,沒有了解到相關管理信息,如:趨勢、風險等等。

如何將看板方法進一步拓展

由於上面那些不足的存在,很多企業和團隊會使用更現代化的項目管理工具來協助,這些項目管理工具將看板方法移植到了屏幕中,讓看板上的任務管理更加數字化,並將看板本身的可視化優勢進一步拓展,操作也更加便捷:

  • 解決遠距離協作的問題,打破空間限制。很多企業內部確實存在一個團隊分處多地的情況,要解決跨地域的工作協同,數字化看板會成為一個得力助手,打破這種空間上的限制。如果是跨國跨時區的團隊,甚至可以突破時間上的制約。
  • 留檔容易,保存方便,不會輕易丟失數據。看板已經將數據電子化,在後期的統計,使用方面比較方便快捷,尤其是那種規模比較大,時間比較久的項目,在最終覆盤時可以精準完整的調用這些數據。
  • 電子看板同時可展示的數據更多樣。在使用數字化看板時,可以通過切換圖表來顯示不同維度的數據,而且它能夠自動產生一些統計類的數據,以便隨時抓取應用。

在 Gitee 企業版中,就為用戶提供了完善的項目可視化管理的功能。

看板模式中,不論企業成員在什麼位置,都可以輕鬆訪問雲端的項目管理平臺查看。企業成員可以清晰地看到當前項目中所有的任務和對應的任務狀態,直接在看板上拖拽即可設置任務狀態。

看板方法的進化論:從豐田精益方法到敏捷研發

數字化看板在看板方法的基礎上進一步進化,在查看時可以對任務的內容進行便捷的修改,以及父任務、子任務的設置。相關人員可以在相關問題下進行聚焦討論,在數字化的基礎上保持人員之間的溝通效率。

看板方法的進化論:從豐田精益方法到敏捷研發

而在項目視圖中,也為企業提供了更為直觀的燃盡圖,對於管理層來說,可以更快捷的瞭解任務完成情況,也對項目整體趨勢等信息有更清晰的認識。

看板方法的進化論:從豐田精益方法到敏捷研發

當然,除了「看板」以外,甘特圖與上文提到的燃盡圖也是項目管理可視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將他們結合起來使用後會極大地幫助團隊提高項目管理效率,將在後續的系列文章中向大家逐一介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