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人設會崩嗎?

1. 人設的邊界

說到人設,大家第一反應,應該就是一些明星的醜聞:某某明星被發現吸毒,人設崩了;某某明星本來是好丈夫形象,結果發現是個渣男,人設崩了;以為某某明星是仁義禮智信的典範,沒想到TA居然愛貪小便宜,人設崩了。

那麼,人設,到底是什麼呢?

我在網上查了一下:

人設這一詞彙,原本是形容動漫、小說、漫畫...等二次元作品中對虛擬角色的外貌特徵、性格特點的塑造。

現如今多用來形容明星向公眾塑造出的積極向上的正面、討喜形象。人設之於明星,相當於包裝之於商品,更便於吸粉。

常見的就有吃貨人設、耿直人設、學霸人設...

在討論問題的時候,先框定邊界,這是我在得到大學學到的第一個技巧。很多討論,爭論得你死我活,誰也說不服誰。到後來發現,原來,大家討論的都不是同一個東西,不在同一個外延內。所以,在開始討論之前,先劃定討論的範圍,是一個特別好的方法。

今天,我們討論的人設的邊界如下:

1. 你擁有廣泛的社會關係,需要面對廣泛的群體 (人設是傳播中的需求,並不適合親密關係);

2. 你可以通過各種途徑,自行選擇向外界呈現你的個人信息 (是被篩選出來的部分信息,而非全部真實自我);

3. 你的目的,是讓大家以某種方式認識你,記住你(人設的目標是為了強化信息的送達,而非誤導和欺瞞)。

所以,今天我們討論的人設,不是從心理學的角度,即:討論我們外在表現出來的,是不是自己內心真實的自己,而是從傳播學的角度來討論,講的是一個人對外表現出來的形象,目的是為了讓大家認識你、記住你。

你的人設會崩嗎?

2. 人設有什麼用?

有一個詞叫做“賣人設”,說的是那些明星或者個人IP,通過作品、宣傳、還有爆料等手段,在現實中樹立一個形象,讓你以為這個人是個什麼樣的人,利用你的這種印象,反過來去為很多行為和作品背書。

對我們普通人來說,人設有什麼用呢?

比如,咱們的微信朋友圈,是一個展現外在自我的一個平臺,對於什麼信息往上貼,什麼信息不可以,我們是有篩選過的。比如,我們會發健身後大汗淋漓的照片,精緻的下午茶糕點,日本的櫻花與細石塊的街道,英文打卡等等,卻很少會發剛起床時蓬頭散發,扣鼻屎,挖腳丫的照片。我們內心是有個期望,希望別人看到的是一個什麼樣的自己?對吧?根據這個期望,我們對放上朋友圈的信息,做了篩選。這個期望,就是我們的人設。

再往大了說,如果一個人做自媒體、或者寫小說時設計人物、一個公司設計公眾形象,一個品牌的定位,都與人設有關。

打造人設,是為了被快速、廣泛地記住。人設是一種簡化了的標籤,特殊的一種定位,讓人一眼就能從芸芸眾生中識別。

你的人設會崩嗎?

比如:及時雨宋江。這個人設告訴我們,有困難,就可以去找宋江。這就是人設的好處——用簡單的信息、特殊的定位,凸顯自己,讓一大群人快速地記住

3. 人設為什麼會崩塌?

(1) 部分行為不符合人設

通常是某個行為不符合大家對這個人設的期望,導致人設崩了。比如剛剛說的,劈腿,不符合好男人的形象。對孩子家暴,不符合好媽媽的形象。這個很容易理解。但是大家在創作的過程中,不一定會留意到。

比如,我最近運動的時候,開始補看前一陣子大熱的《延禧攻略》,看了第一集就不太喜歡。那一集講乾隆皇帝選秀女。看到一個秀女,有點瘦,皇帝就說:“這今兒風這麼大,她站著應該挺費勁的吧?”看到秀女有點胖,皇帝說:“這一日是要吃五餐嗎?”看到秀女黑了些,皇帝說:“這每天是頂著醬油,曬太陽了吧?”

所有秀女都是高官子女,父兄都在朝為官,就算未被選中,之後也會成為大臣之間相互聯姻的籌碼。乾隆在後面的劇情裡都是為國事遷就家事的人,怎麼會在這種小事上,圖口舌之快。

當然,也許電視劇為了收視率,迎合大眾口味,做了這些調整,但是,在這一點上,卻不能稱之為好作品。

(2)人設太假

還有一種情況是,這個“人設”太假了,大家一看就是假的,就無法打動人心。我們先來舉個例子:

現在大量的青春偶像劇、通俗小說中,經常出現的一種人設,叫做“霸道總裁”。身價上億,英俊瀟灑,年輕有為,身姿矯健,每日西裝革履出入公司,還有時間泡妞耍酷、爭風吃醋。雖然性格霸道,卻對女主溫柔專一。

通常設計出這種人設的作品,都不會成為經典的作品。因為,這種人設,太假了,根本就不符合現實。

有趣的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那段新聞,陌陌APP總裁王力對“霸道總裁”人設的吐槽,大家可以看一下這張圖片:

你的人設會崩嗎?

所以,群裡的霸道總裁們,再重新思考一下自己的人設,要怎麼設計。

4. 怎麼設計人設?

得到大學的課程告訴我,要想打造好一個角色,要分三步走:

(1)分析用戶畫像 (靈魂)

(2)設計外部特徵 (血肉)

(3)撰寫角色小傳 (骨骼)

(1)設計人設,從用戶畫像開始。

既然我們打造人設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對外傳播。那麼,我們首先要好好地瞭解一下,我們傳播的對象是誰?他們有什麼特色?有什麼共同的需求?

得到的課程裡,用的案例是一個虛擬人物,名字叫“Lil Miquela”, 她是Instagram上的一個虛擬模特和音樂人。有160多萬粉絲。160萬是什麼概念?我吭哧吭哧在簡書兩年才積累了1萬多粉絲。 她每天會在她的平臺上,給粉絲們分享自拍和街頭穿搭的照片。注意哈,她不是真人,是一個憑空創造出來的虛擬人物。2018年,她被《時代》雜誌選為25個年度“網絡最具影響力人士”之一,跟川普齊名。

我們來看看她長得什麼樣子?

你的人設會崩嗎?

Lil Miquela

漂亮嗎?至少不符合我們東方人的審美觀。黑皮膚,滿臉雀斑、眼睛中等、厚嘴唇,牙齒還不整齊,漏風兒。

既然是虛擬人物,不是怎麼美就怎麼設計嗎?連整容醫生都不用。為什麼要設計得這麼醜呢?

答案,就在她的用戶畫像中。

咱們來看看,她的目標用戶是誰?

我們可以用“性別、年齡、愛好、消費習慣”來理一理目標用戶。

得到的原話是這樣的:

Lil性感嗎?不,她的個性強過性感。所以她的目標用戶更偏向於女性。

Lil19歲。女性會崇拜比自己年輕太多的小姑娘嗎?不會。所以她的主流粉絲應該不會比她年齡大。

Lil最愛乾的事情是什麼?分享音樂、時尚街拍。那麼她的粉絲,一定也喜歡流行音樂、化妝品、街頭潮牌。

所以,她的用戶畫像是這樣的:一個17歲小女孩,愛好音樂和時尚,平時會買一些少女品牌的衣服,喜歡聽歐美流行音樂。

這樣的小女孩,他們眼裡的偶像,其實就是更完美的自己。比如,稍微年齡大他們一點,經濟獨立,有品位有個性,從事時尚相關令人羨慕的工作。

這樣,就有了一條最粗線條的人設。

(2)角色外型:高辨識度,比漂亮更重要。

角色外型包括哪些呢?

包括人的體型、髮型、髮色、著裝風格、面部特徵、神情、行為舉止。

這裡有個原則:高辨識度,比漂亮更重要。什麼是高辨識度?就是讓人一眼就能發現你,記住你。

這一模塊,就是當初,我為什麼聽了喬邦主分享服飾美學之後,自告奮勇,想接著跟大家分享人設的原因。

我們可以從三個角度來提高我們的辨識度:主色調、穿衣風格和髮型。要個性十足,讓大家一眼能記住,要風格長期一致,不要變來變去。

比如360的周鴻禕,出場永遠穿紅色。奧黛麗赫本的高貴典雅風格,現在淘寶上賣小黑裙,都直接寫是赫本風。邢鴿姐姐很喜歡的香帥老師,頭髮顏色總是很特別。

你的人設會崩嗎?

那麼Lil這個虛擬人物,她的設計中有什麼高辨識度呢?

她長得不算好看,但是這滿臉雀斑、黑皮膚、上挑的眼線,厚嘴唇,門牙中的寬寬的牙縫,齊劉海。這一切湊在一起,是一張特別有個性的臉。

我們常形容一個美女“網紅臉”。這種臉漂亮是漂亮了,但是都差不多,看完,一轉眼就分辨不出來哪個是哪個了。

記住,我們在講傳播,而不是在選美。傳播做得好,其中一個標準就是要讓更多人記住。我們可以通過設定自己的主色調、設計標誌性的髮型和固定的穿衣風格,來加強辨識度。這三樣要固定,不要貪新鮮,換來換去。

我們的外型能夠暗示自己的風格,但是還不夠。我們需要規劃好我們的行為模式,來進一步強化我們的個性。

我們看看那些明星們怎麼賣人設的?

我從知乎上抄了一段:作者:葉落

演了一個好男人,乾脆就把老婆孩子帶到現場,信誓旦旦的表示這都是平時有經歷才會這麼得心應手,既誇獎了自己演技超讚,又告訴粉絲:你看我多棒,現實中可顧家可愛媳婦了呢。

於是一群粉絲:哇~~真是神仙眷侶,筆芯!

演了一個胸有城府,無所不知的角色,就乾脆在平時就裝出一副淵博的樣子。機場看看書,沒事兒寫寫詩發發文,通稿上花式吹噓: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粉絲們一下子被征服:哇!強勢表白我男神!

唱了一首深情款款的曲子,但平時又是個跳脫的人,乾脆就來個“你不是真正的快樂,你的笑只是你給的保護色”,順帶爆點自己之前做的事情,為自己的人設背背書。

粉絲們感動的不行:人有多不正經就有多深情。

這就是用統一的行為模式,來強化想要塑造的個性。

當然,我們的行為模式,也要與外形相協調。你穿了西裝,去講相聲,大家就會覺得違和。

行為模式,也要長期保持一致,不能一天一變,得靠譜。要跟背後的價值觀相協調。

虛擬人物Lil,她的行為模式是什麼樣的呢?

19歲,愛音樂愛時尚的女孩,應該在社交媒體上說什麼,做什麼呢?當然是應該分享穿搭照片啦,不可能像我這樣關心股票和政治議題,對吧?

她也會和同齡人一樣玩流行的電腦遊戲,也有自己崇拜的音樂人,會對社會問題有一些自己的評論和觀點。反正就是符合年輕女孩對“更完美自己”的預期:緊跟潮流、有一些小情緒,有能力關心和支持社會。

聽到這裡,大家或許會說,虛擬人物好辦,照著用戶的喜好設計就行了。真實的人怎麼辦呢?真實的人,就只能揚長避短了。

比如喬邦主說我額頭太高,太光亮,就需要靠帽子來遮一遮。大家喜歡我的知性溫和,那麼平日見書友的時候,就多穿裙子,不會把頭髮染成綠色。

另外,寫作時,設計人物的時候,也要記得,沒有毫無來由的角色特徵。每一個疤痕,一顆痣,都應該有存在的原因。

(3) 用細節來描繪角色小傳

我們有了人設的粗的框架,有了高辨識度的外型特徵,如何讓我們的人設長期保持下去,不會崩呢?

大家還記得哪兩種人設崩的情況?第一種,行為不符合人設。第二種人設太假,浮於表面。

那些劈腿、吸毒等嚴重違反人設的行為,我們暫且不談。這個大家都能理解。我們著重講一講,有一些大家意識不到的、比較微妙的、與人設衝突的行為,怎麼避免?

尤其是在寫作或者設計虛擬人物的時候,因為少了現實的依託,就更容易犯這些錯誤。解決的方法是什麼呢?就是給角色寫一份人生傳記,也就是影視圈常用的詞“角色小傳”。

角色小傳怎麼寫呢?你可以問三個直擊靈魂的提問:

(1)你是誰?

(2)你從哪裡來?

(3)你追求什麼?

我們需要用細節的故事,來回答這三個問題。

拿《理財就是理生活》的女主角素素為例,最簡單的角色小傳可以這麼寫:

她35歲,離異,帶了一個女兒,住在杭州,之前是富太太,現在失業。夢想能夠重新過回原來優越的生活。

這份角色小傳,可以再進一步細節化,讓這個人物更生動,更立體。

她離異之前,是什麼樣的呢?

名牌大學畢業,長得漂亮,大學時很多人追,畢業後就嫁給有錢人,沒有參加過工作,在家裡被嬌養著。

看看。這個細節一加進去,是不是人物就更生動了?大家可以想象得出來,這是什麼樣一個人。因為之前生活一直順心如意,從來沒有踏入過社會工作,想法就會有些天真,不太現實,容易被騙。

所以,很自然,當她打算出來自己賺錢的時候,就遇到了騙錢的小鮮肉。

在設計角色小傳的時候,還有一個重要的訣竅,就是要添加“性格弱點”或者“缺陷”。

你的人設會崩嗎?

有缺陷才真實。面對完美人設,只會升出敬佩感,沒有親近之感,難以形成信任度。我們老話說:“人無癖,不可與之交。” 背後也是這個原理。

比如,愛吃銅鑼燒,但是怕老鼠的機器貓;美少女戰士,生性冒失迷糊;街頭霸王的鍵盤手,眼眶被人打骨折過,這個小細節,立刻就暗示了他憤怒的過往和全身的搖滾氣質。

那麼,素素的缺陷在哪裡呢?

因為之前一直嬌養著,像菟絲花一樣依賴著他人生活,所以,當新機會出現的時候——一個互聯網新貴追求她,寵著她的時候,她又一次放棄了自我求生,重新變回一株菟絲花。因為人,趨利避害,趨易避難,是天性。

如果有容易的路走,誰願意“每天比昨天更博學了嗎?" 《小歡喜》裡,黃磊被裁員後,大哭,說《笑傲江湖》裡的嶽不群:“要是擱著康莊大道,誰不想走?誰想走這旁門左道。切一刀多疼啊……”

所以,素素放棄學習理財,又走回被人養的老路,這就是人性。因為真實,才更容易打動人。大家覺得這個人,就在咱們身邊,她的故事,能給我們帶來觸動和警醒。而不是擁有女主光環,一路升級打怪,從小丫鬟翻身成為皇貴妃,這種看完很快就忘記的爽文。

這個結局,與我書一開始,引用的女權運動創始人西蒙·波娃的那句話,做了首尾呼應:

“女人的不幸在於被幾乎不可抗拒的誘惑包圍著;她不被要求奮發向上,只被鼓勵滑下去到達極樂。當她發現自己被海市蜃樓愚弄時,已經為時太晚,她的力量在失敗的冒險中已被耗盡。”

——女權運動創始人、法國作家: 西蒙·波娃

與人相處也是一樣:主動暴露你的缺點、憎恨、告訴人你曾經如何失敗過、你怕什麼、你不能忍受什麼?大家或許就會因為你的真實、坦蕩,而更願意與你交往。

企業文化:不一定要說自己要什麼,可以說不要什麼。得到舉了個案例,做了個對比,一家公司告訴大家自己要什麼,說:“我們希望給用戶帶去最好的體驗”,一家公司說自己不要什麼,說:“我們是一個處女座的公司,挑剔,容不得半點瑕疵。” 哪一個,更讓你印象深刻?顯然是後者。

相比負面事件本身,人們更在意的是你對負面事件的處理態度。海底撈後廚爆出衛生事件時,海底撈三小時內,利用12字心法積極回應:這鍋我背/這錯我改/我這就做。

這就是“缺陷”帶來的力量。有缺陷,才真實。

你的人設會崩嗎?

5. 普通人,怎麼利用人設,來幫助自己?

講到這裡,或許大家會有疑惑。如果我不是個人IP,我也不像艾瑪這樣需要寫作,創造虛擬人物,我學習人設,有什麼用呢?

虛擬人物啊,是在做加法。就像我剛剛分享的素素的案例一樣,是一筆筆把細節加入到角色小傳中去。

我們真實的人或企業呢?也虛構或者刻意去做一些事情嗎?當然不是。

真實的人和企業,反而要做減法。因為我們的信息太多,太雜亂了。要像雕刻一樣。去聚焦,把有限的資源和注意力集中在主線上,不要把精力浪費在無益於品牌,甚至會傷害品牌的動作上。

(1)發現真實的自己

聚焦了之後,才能去蕪存菁,在雜亂的信息中,找到真實的自己。

很多時候我們說要“做自己”,但是,自己到底是什麼?要什麼?常常處於一片混沌的狀態。人設的梳理,可以幫助我們把“自己”更加清晰、明確的勾勒出來。

梳理的過程中,我們能夠發現,自己的想法和實際的行為之間存在了哪些偏差?比如說,我通過梳理自己的人設,發現,我以為自己是愛家庭的,我一直想多點時間跟家人相處。實際上,當我梳理我真實的行為時,發現,我投入在家人的時間上,其實並不多。這就是想要的“人設”和“真實行為模式”之間的差別。發現了這個差別,有意識地多安排點時間給家人。這是我接下來要改進的地方。

(2)反向形成好習慣

按照自己內心的渴望,給自己一個人設,創造一個“更美好的自己”。這個“更美好的自己”不太遠,是跳一小跳,就能夠到的高度。讓這個人設來鞭策自己、引導自己繼續改善。這其實就是公開的立Flag.

比如很多人在朋友圈打卡健身、打卡英文,除了給人自律成長的印象以外,也下意識地,在利用外在的期望反作用於自己,督促自己繼續努力。

人設也可以隨著自己的成長,不斷迭代。

這跟昨天@葉線繩分享的體會是一樣的,他說:

成為一個優秀自己的秘訣,其實很簡單,就是練習給自己假設的優秀人設。有一位著名的表演藝術家曾經說過:當你第一次演戲的時候,你是在演另外一個人,當你演了一百遍以後,你演的就是你自己。同樣,當你不斷練習成為一個好人設之後,你一定會成為一個最好的自己。


(3)讓志同道合的人更快聚攏一起

如今,咱們處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信息太多,太雜亂,很容易迷失。人也是。參加一個活動,可以加上幾十個微信,但是到底哪一個才值得深交呢?

朋友圈的人設打造,就可以讓他人更快的識別出你,看看你是不是跟TA理念一致。這樣,就促進了志同道合的人,更快地聚攏在一起。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

劇本寫好不難,難的是怎麼樣演好。演好一次不難,難的是演好一輩子。所以,自己必須從內心認可這個人設。否則,日久見人心,總會演破。也就是說,這個人設要是最真實的自己,而不是裝的。人設,一定包含了一個人的價值觀。如果是裝的,你就會被人設綁架。而不是靠人設來幫你成長了。

此外,我們也可以建立自我獎賞系統,來激勵自己演好自己的人設。這些小技巧,大家都知道了。我就不再贅述。

總結一下:

今天這個分享,我們講了一些打造和管理社會形象的方法,這些方法可以幫助你或你的產品傳播效果更好。

這些方法總結起來,有以下三個步驟:

(1)給人物寫一份充滿細節的角色小傳。給TA佈局一些傷痛的過往,幫助受眾理解和原諒角色的性格特點;

(2)根據角色小傳,統一角色的行為模式。遇到所有事情,回到角色小傳去思考。基於這樣的出身和成長經歷,角色應該有什麼樣的反應才合理。

(3)根據個性和行為模式,給角色設計一個高辨識度的外形特徵,並固化下來。

我們在經營個人或企業品牌的時候,應該成體系、成章法地梳理信息,把它以文本的形式固定下來。這樣,才能保證這個人設不會崩。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我們學東西,最關鍵的是“為我所用”。所以呢,我今天給大家佈置了作業,大家思考一下。好了!感謝大家的陪伴。我們下次再聊別的話題。

你的人設會崩嗎?

作者:艾瑪.沈

弘富財商特約理財專欄作家、暢銷書《理財就是理生活》&《高財商孩子養成記》作者、簡書經管優秀作者、定居香港的金融民工、關注財經時事、投資理財話題,寫暖心文字,陳述自己的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