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我說:如此熱愛生命和生活的你,一定要遠離“低配生活”

我們常聽父輩們教導,花錢不要大手大腳。這句話常常聽到,對吧?

當然他們很清楚,不希望你們的生活像他們一樣,可以有更多的選擇。

這個想法也沒毛病吧?

你聽我說:“大手大腳”其實就是一種生活,可被選擇中的一種可選擇的生活。

前幾日回到老家,幾乎一大家子人都在,聚會桌上舅舅和爸爸說起表弟的生活。

“咱家襯啥呀”(就是家裡沒啥實力的意思)老舅半口酒下去,都來不及夾一口菜,空中搖擺的筷子增加著他的情緒渲染。

“這小兔崽子,開出租做滴滴,成天想著做甩手老闆,非得僱人開,咱們自己開,自己賺這個錢不好麼?”

我問坐在旁邊的表弟:是不是做滴滴不賺錢啊?

“主要是你付出的和收入的不成正比”表弟訕訕的說

是啊,身邊也有朋友在縣級市開車,確實不賺什麼錢,在大家交流下來就是給自己消磨時間找點事做了。根本不賺錢。

我的老家在東北一個沒落的重工業城市,人口淨流出非常嚴重,幾乎高中一個班1/3的同學都在外地,重點高中的比例更好。所以在這樣一個城市賺錢的難度可想而知。

我相信表弟是有野心的,也不願意將就著做那些消耗時間又不賺錢的買賣。說白了,即使賺錢了,也是自己的辛苦錢,而不是做生意投資賺的錢。

我們常常陷入這樣的窘境:

我投資了三十萬做了一個小個體戶,一個人忙不過來,招了兩個員工。每天起早貪黑,擔驚受怕,最後年底一盤賬,賺了十萬塊,心裡竊喜。春節了,回到老家的時候腰桿也硬了起來,彷彿做個三年就是一部奔馳E級轎車呀。

當然了,這種狀況對於很多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來說那還好,畢竟不做這個自己做別的也差不多這樣,而且相對還沒有那麼自由。

其實那樣一筆賬很容易算:

30萬年化5%的理財,就是1.5萬。

自己可以像做老闆這麼拼,如果你給自己這樣的老闆打工的話,要不要給自己開10萬一年的薪資?

那如果這麼一算是不是每年虧1.5萬?

我曾經也不信這樣的算法。我總對自己說,我們是有品牌積累的,我們鍛鍊了團隊,我們得到了培養和教育。

真的是這樣嗎?當然他媽的不是!!!

做好了,你的員工會走。

做不好,你的員工會走。

在當今的社會氛圍裡,年輕人要麼《王者榮耀》,要麼《荒野求生》,他們不工作和啃老天經地義的,他們會在乎你那點工資?

那你告訴我,你剩下什麼了?

好吧,我們回過頭來,來看看為什麼你會選擇這條創業路?

當然了,首先你要看得進去我說的,而且深有體會,那麼接來下你才會讀懂我要說的話。

我來告訴你,你這樣愚蠢的選擇,就源自於:“低配思想”和“低配生活”

那如果有共鳴,我想你也是一個創業者吧?或者你有激情向前的夢想……

但凡有共鳴的,一定生意沒賺到錢,或者工作的你悶悶不樂

但是,回想一下,你這個工作或者事業,在當初你獲得的時候是不是成本很低?

就像在拼多多9.9包郵了一個充電寶……

就像99元去了一趟新馬泰,或者港澳臺……

就像999元買一部七手的夏利……

當這個獲取成本低於普遍行情的時候,你會心生愉悅,這個愉悅感持續的時間不太長,但它確實有,這個咱們不能否認。

最先獲得的愉悅很快就在日後的柴米油鹽中消磨殆盡,這種感覺就像我有一個男同學20歲就生了第一個孩子,而他老婆當年才17歲。我相信憑藉年輕時的良好體力和對某些事物的好奇心,幾年的快樂時光一定是有的。這點我們自愧不如。畢竟人家已經實踐出真知的時候,我們還停留在理論階段。

十年前我26歲的時候,我在老家的菜場見到他在賣菜。黝黑的皮膚讓人很難相信跟我同齡。其實當年他要是喜歡讀書,家裡的條件供養他問題不大。說實話城市裡的人一般不太愛做這個,但是打小我就發現他對這樣的小生意有著濃厚的興趣。當年他曾跟我說:“你知道嗎?一塊錢批發的蔬菜,我奶奶賣兩塊五。”

我現在看來:他的生活就是“低配生活”

低配生活有兩個層面的含義:

第一:花錢的低配。我們消耗最低,不買沒有用的東西,也不買貴的東西,買東西首先考量的標準是“是否便宜”。對於花錢是這樣的態度。大家都聽過,從一個花錢的態度就能看出一個人賺錢的態度,對吧?

第二:賺錢的低配。這世界有兩樣生意最長久,也相對賺錢。一樣是有量的生意,雖然每件只賺一塊錢,但是我可以每天做一百萬個。另一樣是有質的生意,雖然我兩年才能做一個項目,但是我一個項目可以賺一個億,對,小目標就是這麼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