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10年媒体从业者的自白

一个10年媒体从业者的自白

近日读了一本书,钱理群先生的《与鲁迅相遇》。由于鲁迅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被“神化”、“玄化”,于是很多研究鲁迅的著作,总不可避免地过于“为尊者讳”,甚至于把一些并不存在的情况安在研究对象身上。好在这种情况并没出现在钱先生的这本书里。

这本书是根据作者在北大讲课的录音整理而成的。作者对于鲁迅的分析解读,并没有一味拔高,而是实事求是,既肯定、推崇他的才能、坚守与精神,也不回避他在某些重大历史关系中的独特的立场并且能够自圆其说。

比如作者说“五四”时期的鲁迅,并不是运动的弄潮儿,介入的时机不光比陈独秀、胡适他们晚,而且比自己的弟弟周作人也要晚。作者认为对任何社会现象,鲁迅几乎都要先观察之后再决定是否采取行动,是“客卿”,这与鲁迅对自己的“同路人”的定位无疑是相符的。

当然,作为一位研究鲁迅的专家,研究的对象又是这样一座资源丰富的宝矿,钱先生除了给读者留下一本让人如沐春风、获益匪浅的著作之外,更让人对鲁迅坚持了一生的“怀疑一切”、追求“个人自由与人格独立”的精神及努力久久难以忘怀。

我最近一次有意识地认真读鲁迅,还要追溯到十年之前了,换言之,这是十年来我第一次认真读鲁迅,尽管还是通过第三人。十多年前,我可以算是鲁迅的一个小小的崇拜者,不光看完了《鲁迅全集》,而且还找了一些周边的材料,比如许广平、曹聚仁、周海婴等诸位先生的著述。后来在2007年毕业还不到一年的时候,“赶鸭子上架”在部门内部做了一次分享,题目叫做“看看鲁迅”,副标题是“仁者爱人”。

一个10年媒体从业者的自白

回过头来看,当时以鲁迅“爱”人这个角度切入,和一屋子做技术研发的同事去分享这位伟人的平凡的一面,策略上还算合适——事实上,我也没有更多的发现了。这次看钱理群先生的书,封面上的几行字一下子吸引了我:

人在春风得意、自我感觉良好时,

大概是很难接近鲁迅的,

人倒霉了,陷入了生命的困境,

充满了困惑,甚至感到绝望,

这时就走近鲁迅了……

十余年来,我经历了杂志、网站、新闻客户端等多种媒体形态,不敢说对媒体工作有多精通,至少可以说对媒体这个行当是比较了解的,尤其是行当里与内容相关的岗位。

什么是媒体?传统的报刊、电视、电台当然算,新兴的如“两微一端”、头条号等各种自媒体号也算。其中,企业自媒体的数量越来越多,这也算是“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这句话在企业身上的体现。于是,内容从业者可选的工作岗位空前丰富起来,既可以去“正儿八经”的媒体去做记者编辑,也可以去企业做文案策划、新媒体“小编”,甚至有的淘宝店也在招“编辑”。

可以说,与内容相关的岗位日益增多,一方面说明社会对此的需求日益增多,另一方面也说明这类岗位的门槛其实是不高的。于是,放眼望去,看似可选的越来越多,实则大同小异,相当一部分是乏味、无聊、没劲的。比如,去企业做文案策划,充其量只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跟在工厂流水线上拧螺丝并无二致——有谁把拧螺丝当成事业的吗?

去媒体做采编呢?社会时政领域管束“禁令”太多,垂直细分领域则随处可见企业的“帮闲”。受邀去参加企业的活动(比如新闻发布会),拿一点车马费(一般三五百),路费、住宿费都不用自己掏,而且还受着对方“老师”、“老师”的称呼,回来后发一发企业给的通稿或者把通稿稍微加工一下发了,似乎就实现了媒体人的价值了。我一度也想过这样的生活,一来个人可以增加额外的收入(毕竟没有人会跟钱过不去);二来在推杯换盏中可以跟企业混个脸熟、增进关系,说不定以后能让企业给点赞助。多体面的工作。

一个10年媒体从业者的自白

可是,这真的有意义吗?不过是把媒体的话语权卖给了企业而已,并且往往还装作是新闻报道。

有人说:这是业内通行的做法,你这是典型的“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这话倒也部分对。前段时间我还跟朋友感慨,工作十余年,我还没有在哪怕一家知名公司待过。自然,我也未曾持续地受过企业的上述待遇,确实“酸”过,甚至偶有不忿:凭什么“和尚摸得,我摸不得?”

不过现在早已经不“酸”了,因为即使是看上去同为“正儿八经”的媒体,收钱的姿势其实也是有所区别的。有的媒体收了钱之后,沦为了企业的传声筒,乃至任凭“甲方爸爸”摆布;有的媒体虽则收了钱,却依然能给读者输出有价值的“干货”,即便是软文也不妨碍其观点的独立,也不会把企业的宣传稿包装成新闻报道硬塞给读者。谁的腰杆硬,明眼人一看便知。

除了收钱的姿势,写稿的姿势也让我越发感到无聊。作为一个内容从业者,对文字理当心存敬畏,不说在动笔之前沐浴焚香,起码也要能自己的文章一字一句由自己生产。然而,对很多人来说,自己一字一句地写太费脑筋,而且太费时间,耽误自己赚钱。于是怎么办?拿来主义。感谢如今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效率大大提升,搜到和自己主题相关的稿子,掐头去尾、改头换面地“洗一洗”就变成自己的了。多省事,多快捷。

一个10年媒体从业者的自白

“洗稿”自然是恶劣的,“贪天之功以为己力”,读书人的事当真也要算偷了。那么,用了别人的文章,也明明白白标注了出处,又当如何呢?

伪原创,似乎在法理和道义上都说得过去,有企业即在公开招聘的岗位职责里明确写道“撰写伪原创文章”。但是,对于内容从业者来说,伪原创对写作能力的影响弊大于利。

相比于正儿八经的原创,伪原创需要写作者做的贡献,主要在于确保素材与素材、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平滑衔接。整篇文章虽然思路是你的、逻辑是你的、观点也是你的,但是,你能收获的也就是这些了。你错失了通过写一篇文章去训练自己遣词造句的能力的机会,你对整篇文章的细节可能只是似曾相识、似是而非(因为不是你的),可能有些信息和论断你其实并不知道该如何获得。相比于原创,伪原创带给写作者的成就感顶多只有两成。当然,它花的时间也顶多只有原创的两成,而这正是一些媒体和企业所看重的。

不想产生文字垃圾,不想从事这些无聊的工作,该怎么办呢?

前不久有个机会,可以让我不再以文字为生,对方几番相劝,我最终还是婉拒了。夜深人静时扪心自问,我发现自己依然对文字工作情有独钟。——很庆幸,在写作的习惯中断了将近10年之后,我依然保有学生时代对文字的怦然心动进而沉醉的感觉,我终于在“25岁死、75岁埋”的轨迹上踩了急刹车,我终于没有背离学生时代立下的志向。

当然,我现在也早已不是学生时代“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状态了。而且,作为一个工作十余年的媒体人,现在才打算做自媒体,不是太晚了吗?

坦率地说,单靠一支笔来养家糊口,在现有条件下,在可预见的将来还不现实,还需要一份工作保底,一份不无聊的工作。而现在才决定做自媒体,当然不是简简单单地因为“后知后觉”,而是因为“懒”。

一个10年媒体从业者的自白

不过,“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尽管现在自媒体领域已是血海一片,头部账号似乎大局已定,但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好的、有趣的内容依然不多,更遑论“‘为人生’的文学”和“关于‘现在中国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思考”(钱理群语)了。

有时我也想过加入某个“有节操”的头部自媒体,和他们共图大业、共襄盛举,不过暗自一掂量,发现自己并不具备相应的知识储备,于是只能提醒自己: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在“结网”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实现养家糊口的小目标,自然不错;而如果最终一事无成,那只能说明自己是真的“怀才不够”,而非“怀才不遇”。

但即使这样,我也可以说无愧此生。前年回母校,毕业后一直与我有邮件往来时常指点我的高老师问:“你最近还写不写东西?”我笑着答:“不怎么写了。”当时自我感觉良好,暗自想着以后可能就告别苦逼写稿的阶段而在“主编”的道路上飞升了。——一个人背离了自己的理想而不自知,开始任凭精神家园荒芜空虚,世上的愚蠢莫过于此了吧。

如果能有机会再与高老师面谈,我当可以稍有底气地告诉他:老师,我还写着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