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培養了13位博士的單親母親,教子經只有15個字,值得收藏

一手培養了13位博士的單親母親,教子經只有15個字,值得收藏


她是一名大家閨秀,為了養家餬口甘願放下原有身價去當傭人;

她是一位單親媽媽,卻一手培養出13位博士,全是各行各業的精英,包括“華人第一神探”李昌鈺;


在她100歲大壽時,時任美國總統的克林頓、希拉里夫婦都對她欽佩不已,親自前往祝賀她百歲誕辰。


她就是王淑貞,一個偉大而又平凡的母親。


她的“15字”教育觀,值得每一位父母學習。


一手培養了13位博士的單親母親,教子經只有15個字,值得收藏


從富太到幫傭

把孩子培養成材是最要緊的事業


王淑貞於1897年出生在在江蘇省南通縣如皋鎮。她家境殷實,上過女中,喜歡詩詞音樂。


19歲那年,王淑貞嫁給了當地的富二代李浩民,從此過上相夫教子的生活。


一手培養了13位博士的單親母親,教子經只有15個字,值得收藏


那個年代,人們崇尚多子多福,王淑貞給李家生了8個女兒5個兒子。


李浩民主外經營糧行,王淑貞主內相夫教子,家境殷實富裕,兒女健康成長,一家人過著神仙都羨慕的生活。


可天有不測風雲,在著名的“太平輪”海難中,丈夫李浩民不幸離世。


丈夫的離去,讓她獨自擔起一個家撫養子女的重任。面對這樣天堂到地獄的驟變,王淑貞沒有自怨自艾,隨命運逐流,而是與苦日子扛到了底。


從一位富太太到為了維持生計變成富人家的幫傭、下人,帶孩子、洗衣做飯、家教音樂……只要能能靠一雙手能掙到錢的活兒,王淑貞都毫無怨言,沒日沒夜地幹。


而在那個年代,王淑貞太清楚,培養孩子們讀書,才能走上更高的臺階、改變貧困的命運。


苦日子是暫時的,熬過去,總會天亮。


當時王淑貞和13個孩子住在臺灣桃園區一個荒蕪的郊外,而孩子們上學都在市區,每天來回都必須走上好幾十里路,條件十分艱苦。


眼看著快揭不開鍋了,可王淑貞就算砸鍋賣鐵也堅持把孩子們送去唸書。


在王淑貞的堅持下,13個孩子沒有一個人因為家境窘迫而輟學。


一手培養了13位博士的單親母親,教子經只有15個字,值得收藏


一手培養了13位博士

傲人佳績絕無僅有


儘管生活困苦,但王淑貞對子女要求嚴格到近乎苛刻。


兒子李昌鈺從警官學校畢業後成為一名巡官,待遇工作都不錯。她卻對兒子說:“你還要繼續往上讀,碩士不夠,還得把博士讀出來。”


她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為優秀的拔尖人才,不僅是長大成人,更是長大成才。


“我的母親也是我的父親,也是我的老師。她是我最敬佩的人,因為她在挑戰她的人生。


先生死了,她可以放棄,她可以改嫁,可以把孩子送去孤兒院,但她都沒有。在她的鼓勵下,我們兄弟姊妹13個,最後都成為了博士。”李昌鈺後來回憶說。


一手培養了13位博士的單親母親,教子經只有15個字,值得收藏

與兒子李昌珏合照


王淑貞自己省吃儉用,卻總是樂於幫助人,對人很大方,她的勤勞、善良和堅強影響了孩子們的一生。


當時家庭條件還是很艱苦,在美讀博時,李昌鈺身兼三個工作,非常辛苦。在美國參加畢業典禮也要錢,最終李昌鈺在家裡完成了博士畢業儀式。


現在的李昌鈺,被譽為“華人第一神探”,任康乃狄克州的警政廳廳長,成為美國有史以來職位最高的華裔警政人士。


正是在王淑貞的教育下,李家一門13個孩子全部被培養成了博士,遍佈各行各業。


李昌鈺(男):美國紐約大學博士、康州警政署長、國際知名“神探”。


李昌銓(男):上海商學院畢業,從商。


李昌鐸(男):美國紐約大學從事科學研究。
李昌鋼(男):聯合國非洲農耕顧問、美國環保水利工程師。
李昌雲(女):美國文具公司工作。
李昌瓏(女):上海家政學校畢業、美國時裝設計。
李小楓(女):美國愛德華大學碩士、美國匹茨堡大學博士、美國紐約大學終身教授。
李昌婗(女):美國紐約大學畢業、任美國柏林證券副總裁、美國石化公司總裁。
李昌霞(女):美國杜魯大學畢業、美國保險公司電腦設計。
李昌萍(女):臺灣東吳大學法律系畢業、任法院法官。
李昌鑫(男):美國馬里蘭大學博士、任美國維吉尼亞大學研究院副院長。
李昌如(女):臺灣國防醫學院畢業、從事護理工作。
李昌芷(女):美國時裝廣告學院畢業、美國知名廣告設計專家。


在她一手培養的 13 位博士中,其中有 3 位被授予“美國十大傑出青年”。


女兒李小楓不僅是紐約大學終身教授,也是世界著名的生物學家、艾滋病防護專家。


李小楓把自己成績的很大部分歸功於母親。過去她和丈夫忙於工作時,母親替她照顧、教育三個兒子,使他們都在十三歲時進入哈佛大學,還教授了他們四書五經。


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世界,這樣傲人的教子佳績都算得上絕無僅有!


連克林頓總統、布什總統在母親節時都寫信讚譽過她,稱她是一位“偉大的母親”。


一手培養了13位博士的單親母親,教子經只有15個字,值得收藏


最好的教育

是精神的傳遞


最好的教育,從來不是物質的豐盛,而是一種精神的傳遞。


王淑貞一家定居在桃園時,當時二子李昌鐸經營農業魚池,不幸魚場發生意外,一名工人掉進魚池溺死了。


有人說,這是工人失足,並非魚場主的責任,但王淑貞還是堅持要賠償對方,最後只好將魚池變賣。


王淑貞的這個決定起初連兒女們都不能理解,明明可以不用負責任,哪怕有一陣子的流言蜚語,至少生計保了下來。但生意如同做人,要賺良心錢,為客戶和給你賣力的人負責任。


在她的教育理念下,如今,她的十三個子女,分別在科研、經商、設計、工程、藝術、金融及科技等各個領域成為出色的專家。


王淑貞經常跟孩子們說:


待人要好,做事要專心,少說話,多做事。


一手培養了13位博士的單親母親,教子經只有15個字,值得收藏


短短15字的教子經,樸實無華,卻是我們老祖宗教育子孫後代的不二法門,值得每一位父母學習。


待人要好,告訴我們做人要存心良善。這是我們做人的第一要義,人可以無才,但不能無德,小人是走不遠的。


做事要專心,告訴我們做事,學習都不能吊兒郎當,三心二意,只要專心去做,那就會有收穫。


少說話,則是要人內斂自守,為人處世,少說多做。


多做事,就是要人去實幹,用行動去把理想和想法變成現實。


一手培養了13位博士的單親母親,教子經只有15個字,值得收藏


再多的錢財也有消耗完的那一天,只有精神才能永久流傳下來,這才是最珍貴的東西。


林則徐說,“子若比我強,留錢有何用?子若不如我,留錢又有何用?”這句話細細品味,精妙極了。


那些興盛了幾百年的大家族,無一不是有自己的家訓,有自己家族的精神。


王淑貞老人即使再艱難也不曾放棄任何一個孩子,並把一種樂觀、積極向上、百折不饒的精神傳給孩子,勝過任何物質上的東西。


一手培養了13位博士的單親母親,教子經只有15個字,值得收藏


飲水思源

不變的中國心


六十二歲那年,王淑貞才決定隨子女到美國定居。


學習一門外語並不是簡單的事,何況是對一位從未學過英語的傳統中國母親而言。


但過去再苦的日子都熬了過來,說英語又有什麼難的。


在王淑貞這裡,她總是能把別人覺得不可能的事情當做平凡之事對待,只管認真去做便是了。最終,她通過大使館的英語面試,拿到了申請批准。


王淑貞這一生漂洋過海,先是追隨夫君,然後是跟隨子女,但她心裡有一面明鏡,始終記得生養自己的那一方土地。


所以家裡的孩子們從小到大,都和自己母親用江淮官話和如皋方言交流,他們為自己是中國人而驕傲。


王淑貞在孩子的心裡種了一把尺,教會他們自行丈量本心。


當初,康乃狄克州請李昌鈺出任警政廳廳長,他原本是不同意的。


但他聽了母親說的一句話:“你做什麼事情,不是為了自己,要為未來中國的留學生,打通一條道路。”


後來,李昌鈺成了康州唯一一個歷經七任州長都沒有換過的警政廳廳長。被譽為當代“福爾摩斯”。


他先後參與過59個國家的8000多件刑案,包括尼克松“水門事件”、克林頓性醜聞案、9·11事件等等,他的著作被奉為業界操作指南。


一手培養了13位博士的單親母親,教子經只有15個字,值得收藏

李昌鈺


在王淑貞100歲的時候,兒女們問她,想要什麼樣的生日禮物。


她毫不猶豫地說:“要為家鄉的兒童教育做點貢獻。”


於是,兒女們特地回到家鄉江蘇省如皋縣,用母親的名義捐款,替當地一所學校建立了一座運動場。


王淑貞於2003年3月6日逝世於美國紐約,享年106歲,而她最終的心願是魂歸故里。


她的子女遵從了她的遺願,回到老家找到王氏家族,將其母錄入王氏家譜,最終圓了王淑貞的心願。


生於光緒,長於民國,成於共和,逝於21世紀。這位跨越3個世紀的中國老人,是一位值得所有人稱讚的母親,更是一位值得所有人學習的堅毅之人。


一手培養了13位博士的單親母親,教子經只有15個字,值得收藏


真正的貴族教育不是讓孩子住別墅、開豪車,而是培養孩子堅韌不拔的精神和奮發向上的意志。


在大時代的洪流中,王淑貞緊緊抓著一個念想,如其他父母那般,希望孩子有本事,有出息,而她也真正做到了。


培育一兩個孩子成才或許容易些,但她的十三個兒女,都成為了他們想要成為的人。


“待人要好,做事要專心,少說話,多做事。”


這十五字,是她教育孩子的家訓,更是她做人的本心。


有人說,一位好的母親,影響一家三代。


而一位偉大的母親,影響的遠不止三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