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革命丨獨立戰爭是上集,制憲之路是下集,漢密爾頓的制憲之路

導語

自從1777年的《邦聯條例》被大陸會議通過後,北美就在"史上最弱"的"中央政府"的領導下走過了艱苦卓絕的獨立戰爭。這個基本無效的政府竟然奇蹟般地戰勝了一個強大的帝國。於是,美國人相信,他們的幸福並不依賴於政府的強大,而是取決於人民的素質。戰後,隨著外來威脅的消失,那種"共同防禦""聯合對敵"的需求也消失了。各州再也不想維持有效的聯盟,它們迫不及待地回到"地方自治"的狀態,以為可以從此安居樂業,永享太平。

它們為這個選擇吃盡了苦頭,軟弱的邦聯既不能保護自由也不能保障安全。人們不得不面對一個殘酷的現實:他們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政府,即使這將意味著放棄部分自由。

美國革命丨獨立戰爭是上集,制憲之路是下集,漢密爾頓的制憲之路

美國開國"國父"級人物

一、中央政府急需增強中央統治

建立強大的"中央政府"是人們無奈的選擇,他們是一步一步地被逼著"退"上制憲之路的,因為他們已無法前行。獨立戰爭為美國人贏得了自由,但沒有為他們贏得一個統一的國家。"美利堅合眾國"充其量只能算是"地區聯盟"或"共同體",有點像今天的歐盟。當《獨立宣言》的作者托馬斯·傑斐遜說"我的國家"時,他指的是弗吉尼亞;當約翰·亞當斯說"我的國家"時,他指的是馬薩諸塞;當戰爭的硝煙散盡時,那個叫"美國"的國家不存在,存在的是13個獨立的"州"或"邦"。怎樣把這13個"州"變成一個"國家",這是個讓人心力交瘁的歷程。美國人最羨慕英國的"光榮革命"。英國人不流血就可以改天換地,美國人是否能夠不流血就實現國家的統一?

美國革命是一部大片,獨立戰爭是上集,制憲之路是下集。學者們把美國的建國史描述為:打出來的天下,談出來的國家。"打天下"不易,"談國家"更難。"打天下"的時候,"自由"是人們共同的目標。但"談國家"的時候,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追求。無論什麼樣的政府都不會讓所有的人滿意。"國父"們費盡心機,前怕狼後怕虎地折騰,仍然不確定他們是否為新大陸做了一個明智的選擇,甚至不確定他們是否有權為子孫做這樣的選擇。但他們還是硬著頭皮做了,是非功過就留給後人評說吧。

美國革命丨獨立戰爭是上集,制憲之路是下集,漢密爾頓的制憲之路

美國開國國父級人物

在制憲之路上,有兩位巨人,他們是亞歷山大·漢密爾頓和詹姆斯·麥迪遜。他們是1787年制憲會議的先鋒,也是《聯邦黨人文集》的作者。沒有他們,那部備受推崇的憲法不可能誕生,人類偉大的社會實踐也許因此而胎死腹中。他們無與倫比的天才為世界留下了一個無與倫比的國家。但後人也許只看到他們頭上的光環,卻忘了他們也有普通人的情感。他們在編織"美國夢"的同時也編織了彼此間的愛恨情仇。就讓他們牽著我們的手,走過那個充滿激情、誘惑和迷茫的"建國年代"。

獨立戰爭後美國"新生代"的崛起

1783年,獨立戰爭結束時,漢密爾頓28歲,麥迪遜32歲,他們是邦聯議會中最年輕的議員。他們在政壇的迅速崛起標誌著新生代領袖已經成長起來,開始走進權力的中心。他們不是守成者,而是開創者,因為善於學習已經遠遠不夠。當新大陸再次站在十字路口時,它需要的是一個善於創造的民族。它很幸運,因為美利堅民族的最強大之處正是它的創造力。漢密爾頓、麥迪遜和他們代表的"聯邦黨人"把這種創造力發揮到了極致。他們創造的,不是一個新國家,而是一個不同的國家。他們沒有前車之鑑,無法"以史為鏡",他們做的是人類從未嘗試過的實驗,成功或失敗,都是第一次。這才是"美國"的意義所在。

1781年的"約克鎮戰役"結束後,26歲的漢密爾頓退役回家。在華盛頓身邊的四年雖然讓年輕的漢密爾頓常感到焦躁和沮喪,但他確實受益匪淺。他起草了華盛頓所有重要的書信、文件、命令,也參與了所有的重要決策和日常事務,比如,與國會議員、各州領袖和大陸軍高級將領的聯繫,戰略規劃,調兵遣將,軍需供應,外交談判,交換戰俘,情報與間諜,等等。有幾個二十歲出頭的年輕人能得到這種機會呢?更何況漢密爾頓還是個極會經營的人,他很快就與國會和各州最有影響力的人物建立起關係,為以後在政壇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這四年中,他還有一個更大更重要的收穫,那就是,愛情。

美國革命丨獨立戰爭是上集,制憲之路是下集,漢密爾頓的制憲之路

國父漢密爾頓 ​

漢密爾頓兩歲被父親拋棄,13歲喪母。他不但是孤兒,而且是私生子。在那個特別看重出身門第的年代,他這樣背景的人是不可能成功的。即使在新大陸,他這個無根無基的"外國人"也很難立足。華盛頓不拘一格的慧眼使這個出身卑微的窮小子以最快的速度出人頭地。大陸軍總司令首席助理的身份讓他在任何人面前都不怯場,再加上他超強的自尊心和令人瞠目結舌的天才,誰都不敢瞧不起他。也許是受華盛頓的影響太深了,漢密爾頓找老婆的口味跟他老闆的一模一樣:非豪門女不娶。

漢密爾頓身高1.72米左右,算不上"高";他除了當軍官的那點工資,沒有任何家產,算不上"富";他長相清秀,卻算不上"帥"。但不高不富又不帥的他卻很有女人緣,因為他在女人面前特紳士,特溫柔。他的聲音也很好聽,說起話來很有節奏感,女人們想不喜歡他都難。

人們這麼評價他:"如果滿屋子都是男人,他會征服所有的男人;如果滿屋子都是女人,他會征服所有的女人。"1780年,漢密爾頓終於等來了他的"真命天女":伊麗莎白·斯凱勒。

伊麗莎白的暱稱是"伊莉莎",她是菲利普·斯凱勒將軍的二女兒。斯凱勒將軍曾任大陸軍北方部統帥,他是遠征加拿大的總指揮,也為"薩拉託加戰役"做過重要貢獻。斯凱勒家族是紐約最富裕的三大家族之一,擁有哈德遜河谷的大片土地。斯凱勒將軍有錢又有勢。他有三個兒子五個女兒,這"五朵金花"個個嫵媚動人,是年輕紳士們爭相追求的對象。

美國革命丨獨立戰爭是上集,制憲之路是下集,漢密爾頓的制憲之路

制憲會議

1780年年初,22歲的伊莉莎來軍營探親。她父親是華盛頓的好朋友,姑父是華盛頓的私人醫生,兩家頗有淵源,華盛頓和妻子瑪莎把她當女兒看。伊莉莎是典型的大家閨秀,美麗、溫柔、大方,又不失活潑和幽默,她那雙深深的眼睛一下子把漢密爾頓迷得神魂顛倒。兩人很快就難捨難分。在那段甜蜜的日子裡,他好像不關心正事了。

有一次,他去約會回來居然忘了夜間的口令,被崗哨擋在軍營外。那個戰士雖然認識他,但很忠於職守,說不上口令就是不讓他進。漢密爾頓卻怎麼也拍不出那句口令來。他一向記憶力超群,這回真的昏了頭了。後來還是另一個戰士,也是漢密爾頓的朋友,在旁邊實在看不過,悄悄地把口令告訴他,他才過關。在相戀一個月後,兩人結婚。

美國革命丨獨立戰爭是上集,制憲之路是下集,漢密爾頓的制憲之路

獨立宣言

斯凱勒將軍是個重門第的人,很難想象他會接受一個出身社會底層的私生子做他的乘龍快婿。然而,奇蹟就這樣發生了。斯凱勒將軍不但接受了他,還跟他建立起非常親密的"父子情",讓從小就受盡歧視的漢密爾頓找到了"家"的感覺。1780年12月,25歲的漢密爾頓"婚入豪門",與伊莉莎結為夫妻。這樁婚姻帶給他的不僅是幸福,也不僅是社會地位,它還讓這個來自西印度群島的孤兒第一次對新大陸有了歸屬感。不久,他成為了美國的公民,他再也不是外國人了。

他的理想是做一個律師。一般人要在老師的指導下學三年才能完成所有的法學課程,他只用了很短時間就通過了律師資格。他機敏善辯,律師當得有聲有色,是紐約城裡的名人。他對經濟學和金融學也很有研究。在大陸軍的時候,只要一有空閒,他就刻苦攻讀歐洲人的金融學著作,還經常寫信給邦聯議會的財務主管羅伯特·莫里斯,向他請教經濟學問題。一來二去的,他不但成了財政金融方面的專家,還和莫里斯成了好朋友。莫里斯和華盛頓是鐵哥們兒,他在華盛頓面前說話最有分量。後來,正是莫里斯保舉漢密爾頓出任財政部長的。

美國革命丨獨立戰爭是上集,制憲之路是下集,漢密爾頓的制憲之路

制憲會議

1784年,就在英軍撤離紐約市的幾個月後,他建立了紐約銀行,他親自制定和起草了銀行的章程。紐約銀行至今仍在運營,是美國曆史最悠久的銀行。漢密爾頓似乎看到了紐約作為商業和金融中心的未來,滿懷熱情地投入到這座城市的重建中。紐約銀行的總部在華爾街48號,漢密爾頓和伊莉莎把他們的家安在華爾街57號。雖然他不知道"華爾街"這三個字對未來的世界意味著什麼,但他堅信,新大陸的繁榮和富裕離不開高效的金融體系。在創建紐約銀行的同一年,他還籌資重建毀於戰火的母校國王學院,即現在的哥倫比亞大學。他和另外一位國父,也是他的校友,約翰·傑伊,都是該校的校董。

"國父"漢密爾頓從政之路

雖然小日子過得不錯,但漢密爾頓對政治的熱情從未消減。他28歲當選邦聯議會議員和紐約州議會議員。早在鍛造山谷的時候,他就對邦聯的弱點感到切膚之痛,他認定,新大陸迫切需要一個強大的中央政府。戰後,形勢日益混亂,不但貿易得不到保障,而且有陷入內戰的風險。別的不說,單單紐約州就與周圍的鄰居摩擦不斷。紐約州最大的優勢是紐約市。

本來,中大西洋地區所有的進出口貨物都走曼哈頓港。現在,紐約說,我不能讓你們白用我的港口,都得給我交稅。這樣一來,新澤西、特拉華、賓夕法尼亞都怨氣沖天,說你既然不仁,別怪我不義。只要你的貨從我這兒過境,我就扒你三層皮。過去的朋友成了敵人,幾個州恨不得打起來。

美國革命丨獨立戰爭是上集,制憲之路是下集,漢密爾頓的制憲之路

制憲會議

政府的無力必然帶來社會的動盪。還不起債的商人,破產的農民,失去工作的店員,陷入困境的家庭,這一切都讓憤怒的情緒一天天增長,暴力事件越來越多。漢密爾頓更清楚地認識到,一個自由的社會必須是有秩序的社會。並不是因為他現在地位變了才這麼想,其實,他從一開始就把"秩序"作為革命的目標之一。

1775年,"萊剋星頓的槍聲"剛打響的時候,大家熱血沸騰。國王學院的一幫學生衝到他們的校長麥爾斯·庫珀教士家。庫珀是保王黨,學生們打算把他揪出來整治一番。漢密爾頓是相對來說比較激進的政治派,和一些同學組織炮隊,隨時準備上戰場。

但即使在這種"革命無罪,造反有理"的氛圍中,他仍堅持"秩序"的尊嚴,反對暴力和人身攻擊。他擋在庫珀家門口跟同學們理論,勸他們不要傷害庫珀。學生們聽不聽他的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口若懸河地在那兒說,給了庫珀足夠的時間從後門逃走,免受一場侮辱。漢密爾頓估摸著庫珀走遠了才作罷。很多人回憶起這段往事時都很佩服漢密爾頓的沉著冷靜,豈不知"反革命"是需要勇氣的。

美國革命丨獨立戰爭是上集,制憲之路是下集,漢密爾頓的制憲之路

獨立戰爭場面

集權化的中央政府對於他來說是個很好理解的實物,因為他是"外來戶",對任何一個州都沒有特殊的感情,反而更容易產生對"美國"的認知,而不是對某個州的忠誠。他說:"我似乎比所有的美國人都更像美國人。"可以想象,當他發現邦聯議會中還有一個跟他有同樣追求的人時,他是多麼興奮。此人的背景跟漢密爾頓太不一樣了。他是土生土長的弗吉尼亞人,對這片土地無比依戀。

麥迪遜生於1751年,他在12個孩子中排行老大。他的父親老詹姆斯·麥迪遜是弗吉尼亞奧倫治縣最大的地主和奴隸主,他家也是那個縣最富的。麥迪遜在父親的"快樂山莊"長大,後來繼承了父親的新莊園"蒙培利爾",這是個法語詞,意思是"朝聖者之山"。蒙培利爾一直是麥迪遜的家,直到他去世。像弗吉尼亞所有的大種植園主一樣,麥迪遜一生都依賴奴隸的勞作和服務。他擁有一百多個奴隸,從沒想過廢除奴隸制。

結語

正是這位大奴隸主為"自由世界"設計了一部經久不衰的憲法。有一位學者甚至說:"如果我們真的相信筆高於劍,我們現在的首都就應該叫'麥迪遜'而不是'華盛頓'。"可見那部憲法為麥迪遜贏得了怎樣的生前身後名。就這樣美國的制憲之路在中產階級與人民的矛盾中應運而生,這條路既為社會各階層解決了矛盾衝突,又為美國的繁榮奠定了法律基礎,更加為社會的穩定統治帶來了理論上的依據,在今後的日子裡這部憲法給美國人民的自由帶來了強有力的保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