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革命丨独立战争是上集,制宪之路是下集,汉密尔顿的制宪之路

导语

自从1777年的《邦联条例》被大陆会议通过后,北美就在"史上最弱"的"中央政府"的领导下走过了艰苦卓绝的独立战争。这个基本无效的政府竟然奇迹般地战胜了一个强大的帝国。于是,美国人相信,他们的幸福并不依赖于政府的强大,而是取决于人民的素质。战后,随着外来威胁的消失,那种"共同防御""联合对敌"的需求也消失了。各州再也不想维持有效的联盟,它们迫不及待地回到"地方自治"的状态,以为可以从此安居乐业,永享太平。

它们为这个选择吃尽了苦头,软弱的邦联既不能保护自由也不能保障安全。人们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他们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即使这将意味着放弃部分自由。

美国革命丨独立战争是上集,制宪之路是下集,汉密尔顿的制宪之路

美国开国"国父"级人物

一、中央政府急需增强中央统治

建立强大的"中央政府"是人们无奈的选择,他们是一步一步地被逼着"退"上制宪之路的,因为他们已无法前行。独立战争为美国人赢得了自由,但没有为他们赢得一个统一的国家。"美利坚合众国"充其量只能算是"地区联盟"或"共同体",有点像今天的欧盟。当《独立宣言》的作者托马斯·杰斐逊说"我的国家"时,他指的是弗吉尼亚;当约翰·亚当斯说"我的国家"时,他指的是马萨诸塞;当战争的硝烟散尽时,那个叫"美国"的国家不存在,存在的是13个独立的"州"或"邦"。怎样把这13个"州"变成一个"国家",这是个让人心力交瘁的历程。美国人最羡慕英国的"光荣革命"。英国人不流血就可以改天换地,美国人是否能够不流血就实现国家的统一?

美国革命是一部大片,独立战争是上集,制宪之路是下集。学者们把美国的建国史描述为:打出来的天下,谈出来的国家。"打天下"不易,"谈国家"更难。"打天下"的时候,"自由"是人们共同的目标。但"谈国家"的时候,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追求。无论什么样的政府都不会让所有的人满意。"国父"们费尽心机,前怕狼后怕虎地折腾,仍然不确定他们是否为新大陆做了一个明智的选择,甚至不确定他们是否有权为子孙做这样的选择。但他们还是硬着头皮做了,是非功过就留给后人评说吧。

美国革命丨独立战争是上集,制宪之路是下集,汉密尔顿的制宪之路

美国开国国父级人物

在制宪之路上,有两位巨人,他们是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和詹姆斯·麦迪逊。他们是1787年制宪会议的先锋,也是《联邦党人文集》的作者。没有他们,那部备受推崇的宪法不可能诞生,人类伟大的社会实践也许因此而胎死腹中。他们无与伦比的天才为世界留下了一个无与伦比的国家。但后人也许只看到他们头上的光环,却忘了他们也有普通人的情感。他们在编织"美国梦"的同时也编织了彼此间的爱恨情仇。就让他们牵着我们的手,走过那个充满激情、诱惑和迷茫的"建国年代"。

独立战争后美国"新生代"的崛起

1783年,独立战争结束时,汉密尔顿28岁,麦迪逊32岁,他们是邦联议会中最年轻的议员。他们在政坛的迅速崛起标志着新生代领袖已经成长起来,开始走进权力的中心。他们不是守成者,而是开创者,因为善于学习已经远远不够。当新大陆再次站在十字路口时,它需要的是一个善于创造的民族。它很幸运,因为美利坚民族的最强大之处正是它的创造力。汉密尔顿、麦迪逊和他们代表的"联邦党人"把这种创造力发挥到了极致。他们创造的,不是一个新国家,而是一个不同的国家。他们没有前车之鉴,无法"以史为镜",他们做的是人类从未尝试过的实验,成功或失败,都是第一次。这才是"美国"的意义所在。

1781年的"约克镇战役"结束后,26岁的汉密尔顿退役回家。在华盛顿身边的四年虽然让年轻的汉密尔顿常感到焦躁和沮丧,但他确实受益匪浅。他起草了华盛顿所有重要的书信、文件、命令,也参与了所有的重要决策和日常事务,比如,与国会议员、各州领袖和大陆军高级将领的联系,战略规划,调兵遣将,军需供应,外交谈判,交换战俘,情报与间谍,等等。有几个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人能得到这种机会呢?更何况汉密尔顿还是个极会经营的人,他很快就与国会和各州最有影响力的人物建立起关系,为以后在政坛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四年中,他还有一个更大更重要的收获,那就是,爱情。

美国革命丨独立战争是上集,制宪之路是下集,汉密尔顿的制宪之路

国父汉密尔顿 ​

汉密尔顿两岁被父亲抛弃,13岁丧母。他不但是孤儿,而且是私生子。在那个特别看重出身门第的年代,他这样背景的人是不可能成功的。即使在新大陆,他这个无根无基的"外国人"也很难立足。华盛顿不拘一格的慧眼使这个出身卑微的穷小子以最快的速度出人头地。大陆军总司令首席助理的身份让他在任何人面前都不怯场,再加上他超强的自尊心和令人瞠目结舌的天才,谁都不敢瞧不起他。也许是受华盛顿的影响太深了,汉密尔顿找老婆的口味跟他老板的一模一样:非豪门女不娶。

汉密尔顿身高1.72米左右,算不上"高";他除了当军官的那点工资,没有任何家产,算不上"富";他长相清秀,却算不上"帅"。但不高不富又不帅的他却很有女人缘,因为他在女人面前特绅士,特温柔。他的声音也很好听,说起话来很有节奏感,女人们想不喜欢他都难。

人们这么评价他:"如果满屋子都是男人,他会征服所有的男人;如果满屋子都是女人,他会征服所有的女人。"1780年,汉密尔顿终于等来了他的"真命天女":伊丽莎白·斯凯勒。

伊丽莎白的昵称是"伊莉莎",她是菲利普·斯凯勒将军的二女儿。斯凯勒将军曾任大陆军北方部统帅,他是远征加拿大的总指挥,也为"萨拉托加战役"做过重要贡献。斯凯勒家族是纽约最富裕的三大家族之一,拥有哈德逊河谷的大片土地。斯凯勒将军有钱又有势。他有三个儿子五个女儿,这"五朵金花"个个妩媚动人,是年轻绅士们争相追求的对象。

美国革命丨独立战争是上集,制宪之路是下集,汉密尔顿的制宪之路

制宪会议

1780年年初,22岁的伊莉莎来军营探亲。她父亲是华盛顿的好朋友,姑父是华盛顿的私人医生,两家颇有渊源,华盛顿和妻子玛莎把她当女儿看。伊莉莎是典型的大家闺秀,美丽、温柔、大方,又不失活泼和幽默,她那双深深的眼睛一下子把汉密尔顿迷得神魂颠倒。两人很快就难舍难分。在那段甜蜜的日子里,他好像不关心正事了。

有一次,他去约会回来居然忘了夜间的口令,被岗哨挡在军营外。那个战士虽然认识他,但很忠于职守,说不上口令就是不让他进。汉密尔顿却怎么也拍不出那句口令来。他一向记忆力超群,这回真的昏了头了。后来还是另一个战士,也是汉密尔顿的朋友,在旁边实在看不过,悄悄地把口令告诉他,他才过关。在相恋一个月后,两人结婚。

美国革命丨独立战争是上集,制宪之路是下集,汉密尔顿的制宪之路

独立宣言

斯凯勒将军是个重门第的人,很难想象他会接受一个出身社会底层的私生子做他的乘龙快婿。然而,奇迹就这样发生了。斯凯勒将军不但接受了他,还跟他建立起非常亲密的"父子情",让从小就受尽歧视的汉密尔顿找到了"家"的感觉。1780年12月,25岁的汉密尔顿"婚入豪门",与伊莉莎结为夫妻。这桩婚姻带给他的不仅是幸福,也不仅是社会地位,它还让这个来自西印度群岛的孤儿第一次对新大陆有了归属感。不久,他成为了美国的公民,他再也不是外国人了。

他的理想是做一个律师。一般人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三年才能完成所有的法学课程,他只用了很短时间就通过了律师资格。他机敏善辩,律师当得有声有色,是纽约城里的名人。他对经济学和金融学也很有研究。在大陆军的时候,只要一有空闲,他就刻苦攻读欧洲人的金融学著作,还经常写信给邦联议会的财务主管罗伯特·莫里斯,向他请教经济学问题。一来二去的,他不但成了财政金融方面的专家,还和莫里斯成了好朋友。莫里斯和华盛顿是铁哥们儿,他在华盛顿面前说话最有分量。后来,正是莫里斯保举汉密尔顿出任财政部长的。

美国革命丨独立战争是上集,制宪之路是下集,汉密尔顿的制宪之路

制宪会议

1784年,就在英军撤离纽约市的几个月后,他建立了纽约银行,他亲自制定和起草了银行的章程。纽约银行至今仍在运营,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银行。汉密尔顿似乎看到了纽约作为商业和金融中心的未来,满怀热情地投入到这座城市的重建中。纽约银行的总部在华尔街48号,汉密尔顿和伊莉莎把他们的家安在华尔街57号。虽然他不知道"华尔街"这三个字对未来的世界意味着什么,但他坚信,新大陆的繁荣和富裕离不开高效的金融体系。在创建纽约银行的同一年,他还筹资重建毁于战火的母校国王学院,即现在的哥伦比亚大学。他和另外一位国父,也是他的校友,约翰·杰伊,都是该校的校董。

"国父"汉密尔顿从政之路

虽然小日子过得不错,但汉密尔顿对政治的热情从未消减。他28岁当选邦联议会议员和纽约州议会议员。早在锻造山谷的时候,他就对邦联的弱点感到切肤之痛,他认定,新大陆迫切需要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战后,形势日益混乱,不但贸易得不到保障,而且有陷入内战的风险。别的不说,单单纽约州就与周围的邻居摩擦不断。纽约州最大的优势是纽约市。

本来,中大西洋地区所有的进出口货物都走曼哈顿港。现在,纽约说,我不能让你们白用我的港口,都得给我交税。这样一来,新泽西、特拉华、宾夕法尼亚都怨气冲天,说你既然不仁,别怪我不义。只要你的货从我这儿过境,我就扒你三层皮。过去的朋友成了敌人,几个州恨不得打起来。

美国革命丨独立战争是上集,制宪之路是下集,汉密尔顿的制宪之路

制宪会议

政府的无力必然带来社会的动荡。还不起债的商人,破产的农民,失去工作的店员,陷入困境的家庭,这一切都让愤怒的情绪一天天增长,暴力事件越来越多。汉密尔顿更清楚地认识到,一个自由的社会必须是有秩序的社会。并不是因为他现在地位变了才这么想,其实,他从一开始就把"秩序"作为革命的目标之一。

1775年,"莱克星顿的枪声"刚打响的时候,大家热血沸腾。国王学院的一帮学生冲到他们的校长麦尔斯·库珀教士家。库珀是保王党,学生们打算把他揪出来整治一番。汉密尔顿是相对来说比较激进的政治派,和一些同学组织炮队,随时准备上战场。

但即使在这种"革命无罪,造反有理"的氛围中,他仍坚持"秩序"的尊严,反对暴力和人身攻击。他挡在库珀家门口跟同学们理论,劝他们不要伤害库珀。学生们听不听他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口若悬河地在那儿说,给了库珀足够的时间从后门逃走,免受一场侮辱。汉密尔顿估摸着库珀走远了才作罢。很多人回忆起这段往事时都很佩服汉密尔顿的沉着冷静,岂不知"反革命"是需要勇气的。

美国革命丨独立战争是上集,制宪之路是下集,汉密尔顿的制宪之路

独立战争场面

集权化的中央政府对于他来说是个很好理解的实物,因为他是"外来户",对任何一个州都没有特殊的感情,反而更容易产生对"美国"的认知,而不是对某个州的忠诚。他说:"我似乎比所有的美国人都更像美国人。"可以想象,当他发现邦联议会中还有一个跟他有同样追求的人时,他是多么兴奋。此人的背景跟汉密尔顿太不一样了。他是土生土长的弗吉尼亚人,对这片土地无比依恋。

麦迪逊生于1751年,他在12个孩子中排行老大。他的父亲老詹姆斯·麦迪逊是弗吉尼亚奥伦治县最大的地主和奴隶主,他家也是那个县最富的。麦迪逊在父亲的"快乐山庄"长大,后来继承了父亲的新庄园"蒙培利尔",这是个法语词,意思是"朝圣者之山"。蒙培利尔一直是麦迪逊的家,直到他去世。像弗吉尼亚所有的大种植园主一样,麦迪逊一生都依赖奴隶的劳作和服务。他拥有一百多个奴隶,从没想过废除奴隶制。

结语

正是这位大奴隶主为"自由世界"设计了一部经久不衰的宪法。有一位学者甚至说:"如果我们真的相信笔高于剑,我们现在的首都就应该叫'麦迪逊'而不是'华盛顿'。"可见那部宪法为麦迪逊赢得了怎样的生前身后名。就这样美国的制宪之路在中产阶级与人民的矛盾中应运而生,这条路既为社会各阶层解决了矛盾冲突,又为美国的繁荣奠定了法律基础,更加为社会的稳定统治带来了理论上的依据,在今后的日子里这部宪法给美国人民的自由带来了强有力的保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