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器与晚清政府的自救之路

文|卓史

火药贵为古代中国"

四大发明"之一,中国对火药的运用不仅较早,也在历史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也曾发展出众多性能优秀的枪炮,极大地改变了古代战争的战局。

入清以后,在康熙朝及以前,枪炮制造技术受益于皇帝的支持和清王朝立足未稳的的现实,得以进一步发展。但随着皇帝兴趣减退,天下平定、刀枪入库等原因也停滞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枪炮形制与战术均远远落后于欧洲,仍然停留在火绳枪时代,军事理论也主要建立在冷兵器基础上,缺乏装备和熟练使用枪炮的部队,严重影响了陆军战斗力。到了鸦片战争时期,虽然事实上清军确实使用了一些枪炮,但射程和威力完全不能与装备击发式前装枪和新式火炮的英军抗衡。鸦片战争使得部分中国人开始觉醒,了解到中国与外国的巨大差异,由此开始了对新式枪炮的研究和制造。

火器与晚清政府的自救之路

抬枪:清代的火器之一

早期的新式枪炮研究与制造由少数开明地方官员和民间有识之士发起。前者有实际作战经验,希望通过新式武器抵御外侮;后者由于无法领兵作战,往往侧重于翻译外文书籍和理论研究,希望更多的人"开眼看世界"。两者都对早期枪炮制造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这样由少数开明人士主导的发展存在着"人走茶凉"的问题,一人离任或逝世后,其成果往往就被搁置;并且,在"民智未开"的大环境下影响力终究有限;他们也无力添置机器,进行大规模的生产制造。

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前期传统军队屡战屡败的现状,和装备新式枪械的洋枪队相较之下取得的一定战果,也给清王朝很大的触动,使得清王朝逐渐认为"洋枪洋炮"可以解决自己的"内忧外患"维系自身的统治。到了洋务运动时期,新式枪炮制造作为陆军改革的要点已迫在眉睫,再加上实权人物奕、左宗棠、曾国藩、李鸿章等人联合发起洋务运动,开办兵工厂、批量生产枪炮成为了可能。

在洋务运动的积极推动下,各地的兵工厂和枪炮制造也迅速发展起来。1861年,左宗棠成立安庆内军械所,最初试制蒸汽机成功,后来生产枪炮、火药、轮船等;1865年李鸿章成立江南制造总局,由留洋学者容闳定制机器,初期仅有中外工匠60余人,后来则逐步扩建,成为中国近代早期军工生产的一大中心,每年可造小口径连发枪1500支。19世纪90年代的汉阳枪炮厂,则是清末枪炮生产的又一中心。天津机器局、金陵机器局等近代著名军事工业也发展起来。自洋务运动开始至清王朝统治瓦解,全国具有一定规模的兵工厂共有35家之多。这些兵工厂的设立,初步建立起完整的枪炮制造产业,使得新式枪炮可以大规模列装部队。据统计,同时期共制造步枪27.3万支,马枪1.7万支,机枪200余挺,火炮近4000门,基本上满足了建立一支新式陆军的需要。

火器与晚清政府的自救之路

江南制造总局

在枪炮的生产技术方面,则基本上迎合了当时洋务派在武器制造上迅速与国际接轨的思想,大量引进国际先进枪炮制造技术,并注重本国工匠和技术人才的培养。在这一理念的推动下,一批能工巧匠逐步涌现出来,此时期著名的国产步枪汉阳造88式即根据毛瑟88式步枪加以创新而成,至1948年仍有生产。

火器与晚清政府的自救之路

汉阳造88式步枪

在枪械上,由原本的鸟枪、抬枪改为生产单发、连发的后装击针枪,至1897年已经可以仿制代表国际一流水平的德国1887年毛瑟步枪。

火炮由于可以在武装陆军的同时满足战舰和海防的需要,则更受到洋务派成员关注。1874年,江南制造总局炮厂开始仿制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阿姆斯特朗前装线膛炮,后来各兵工厂开始仿制更先进的克虏伯后装线膛炮;这些生产出的大型炮主要被用于修筑沿岸炮台。

但是在封建制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些枪炮生产工业,在纸面数字的光鲜亮丽下,也暗含着诸多弊端。首先,清王朝虽然大规模推动了枪炮生产,但却始终没有建立制式装备体系,更不关心枪炮的批量列装部队和更新换代。各兵工厂往往分别选择仿制英、法、普、美不同国家的枪炮,导致武器繁杂,弹药各异,后勤和指挥工作都无法统一。其次,当时深刻的民族危机,尤其是外国的侵略导致清政府不得不将大量资金用于海防和订制战舰;削弱了编练陆军的预算,降低了陆军实力。另外,洋务派只重武器装备,认为有了枪炮就足以战胜,并不关心建立与近代军队相称的战术体系,这一状况直到清末毅军、北洋新军等全盘采用西式军队训练制度的军队出现才有所改观。最后,洋务运动时期的军事工业相比稍后产生的民用工业,本身受封建体制影响更深,很多体制是对古代官营手工业的照搬,工人积极性不高,效率低下,生产出来的枪炮也出现了质量不足的问题。

尽管有着如上种种缺点,洋务运动时期的枪炮制造还是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起步。兵工厂促进了枪炮大规模生产,"长枪大刀"式的冷兵器部队逐步被淘汰,中国军队在武器上迈上了近代化进程。虽然清政府时期由于种种原因,枪炮的运用并未使军队达到应有的战斗力,也没能挽救清朝的统治,但在后来的民国时期,枪炮制造业的产业基础和人才开花结果,刺激了国内生产,也保证了中国军队枪炮方面的一定装备水平,为取得反侵略战争胜利做好了准备。可以说,中国的枪炮制造业既是中国人民不断抗争的体现,也是近代中国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