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去北京
如果用一句話來形容,心理諮詢其實是兩個人的(一對一諮詢)“較量”。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在心理諮詢的過程中,心理諮詢師不管來自哪一個流派,不管使用哪些諮詢技術,其目的都是將來訪者從TA們既有的、偏離軌道的生活風格上儘可能的拉回正軌。而生活風格是一個人從出生開始在逐漸長大的過程中,跟TA的主要撫養人、跟周圍的一切相關的人、物、情境等不斷相互作用之後產生的,大概在6歲左右形成生活風格的雛形,之後將不斷被固化。對初三的孩子來說,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了。假如一種生活風格在形成之初就是消極、退縮或者冒進、激烈的,但並沒有得到矯正,那麼隨著不斷的固化,隨著偏離的軌道的形成,人們的生活就毫不知情的像列車一樣朝著那個方向馳騁而去了。其結果就是越走越偏。當然,不同的人偏離的程度不同,大多數人會稍有偏離,也就很有機會自己回到正軌。而最終被心理問題困擾的人,恰恰是偏離更多一些的人。
具體來說,你要拉一個初三的孩子回到正軌,TA首先得願意讓你拉才行,這叫改變的動機;其次,TA得喜歡你才行,這叫諮詢的契合度;另外,你拉TA的方法得對TA有效才行,這是諮詢流派或者諮詢技術的對不同問題的適應性;最後,TA偏離了多遠?要使多大力氣拉?這是諮詢的強度及長度,等等。所有這些因素都恰當了,一個令人滿意的心理諮詢就出現了。
談到這裡,你恐怕能理解心理諮詢的難度了吧。其實這場較量中諮訪雙方都需要在上面那些因素上不斷調整。比如來訪者自己根本沒有改變的動機,被父母強迫諮詢(這種情況在青少年中大量存在),效果肯定不會好,重點就要放在激發他們改變的動機上,而不是常規的心理諮詢。
國慶姐咿呀
首先看孩子抑鬱焦慮恐懼,出現這些負面情緒,是他自己的感覺還是家長的判斷?其次若孩子有自我覺察,家長可幫助孩子理清出現這些症狀背後的原因,找到壓力源。第三、如果家長的陪伴也無法緩解,孩子是否有主動意願尋求心理諮詢師幫助,這一點也至關重要。第四:每個諮詢師擅長的領域不同,所用的方法也不同。影響諮詢效果的因素較多,不能一概而論。孩子若能敞開心扉,願意傾訴,對諮詢師有高度信任,效果會好很多。第五、找到癥結可能一次就會有較大改變,同時也需要持續溝通,鞏固效果。不知能否給到您一定啟發與幫助呢?孩子今年即將參加中考,最重要的是家長不能比孩子更焦慮,安心陪伴,用心傾聽,安撫,關心好孩子的營養調節,其它順其自然就好!孩子人生的路還長,需要他一步步自我摸索繼續前進!
心理諮詢師雪融化
初三學生抑鬱焦慮恐懼上學,做十次心理諮詢有效果嗎?為什麼?
每一個心理諮詢師的諮詢方式方法都不盡相同,包括是心理派別同樣學習出來的心理諮詢師,但是心理諮詢師對待來訪者的心態,都希望自己的諮詢方法是有效果的。具體說做幾次心理諮詢有效果,哪一個諮詢師都不敢做出這樣的保證,因為每一次的心理諮詢都是心理諮詢師與來訪者之間的相互作用的狀態才能決定諮詢的效果。
作為一個來訪者,如果說做10次心理諮詢有效果嗎?這樣的問題一提出來本身就證明這位來訪者不適應心理諮詢,因為他根本就不瞭解心理諮詢,究竟是怎麼回事兒,只能在與心理諮詢師交流當中去了解這些,具體心理諮詢師針對每一位來訪者的諮詢方案都是有具體要求的,也就是心理諮詢師,首先要了解來訪者的狀態如何。
初三學生抑鬱焦慮恐懼上學,首先包括的是抑鬱與焦慮雙重性的存在,這點在心理諮詢當中或量表當中容易體現出來,稍微有些經驗的心理諮詢師能夠辨別出抑鬱的程度與焦慮的程度,但是很難辨別的“恐懼上學”這一塊,當然許多心理諮詢師對待既有焦慮又有抑鬱而產生了恐懼上學的認定也是很容易的,這也是因為不論是焦慮還是抑鬱,都有可能產生恐懼,這不僅僅只是恐懼上學這一個方向。
而另外一個問題,這位學生是否因為抑鬱焦慮產生的並不是恐懼上學,而是討厭上學,也就是平時我們所談論的厭學情緒,而更有可能正是因為這種厭學的情緒產生了抑鬱性的症狀與焦慮性的症狀,而並非是抑鬱焦慮,所讓學生產生的恐懼上學,一個是恐懼上學,一個是討厭上學,在心理諮詢上,雖然前一項的抑鬱與焦慮是並行存在的,但是恐懼上學與討厭上學兩個方向不同的思維存在,幫忙給心理諮詢上帶來方向性的錯誤,因為這兩種狀態所治療的方式方法,特別是方向上絕對是不同的,恰恰是相反的。
為什麼在心理諮詢上需要來訪者是帶有“企求”性的諮詢?這是來訪者的一種心態傾向性,有強烈需求治療的心願,在這種狀態下,來訪者就容易與心理諮詢師建立諮詢關係,也就容易在諮詢當中,讓心理諮詢師充分的發揮自己所做的諮詢方案,在諮詢當中發現問題,及時的調整諮詢的方式方法。這也就是我一開始說的,如果你自己就認定或者希望幾次的量數上能夠有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思維傾向,凡事帶有數量要求的心理諮詢很難達到諮詢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