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学生抑郁焦虑恐惧上学,做十次心理咨询有效果吗?为什么?

想去北京


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心理咨询其实是两个人的(一对一咨询)“较量”。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心理咨询师不管来自哪一个流派,不管使用哪些咨询技术,其目的都是将来访者从TA们既有的、偏离轨道的生活风格上尽可能的拉回正轨。而生活风格是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在逐渐长大的过程中,跟TA的主要抚养人、跟周围的一切相关的人、物、情境等不断相互作用之后产生的,大概在6岁左右形成生活风格的雏形,之后将不断被固化。对初三的孩子来说,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了。假如一种生活风格在形成之初就是消极、退缩或者冒进、激烈的,但并没有得到矫正,那么随着不断的固化,随着偏离的轨道的形成,人们的生活就毫不知情的像列车一样朝着那个方向驰骋而去了。其结果就是越走越偏。当然,不同的人偏离的程度不同,大多数人会稍有偏离,也就很有机会自己回到正轨。而最终被心理问题困扰的人,恰恰是偏离更多一些的人。

具体来说,你要拉一个初三的孩子回到正轨,TA首先得愿意让你拉才行,这叫改变的动机;其次,TA得喜欢你才行,这叫咨询的契合度;另外,你拉TA的方法得对TA有效才行,这是咨询流派或者咨询技术的对不同问题的适应性;最后,TA偏离了多远?要使多大力气拉?这是咨询的强度及长度,等等。所有这些因素都恰当了,一个令人满意的心理咨询就出现了。

谈到这里,你恐怕能理解心理咨询的难度了吧。其实这场较量中咨访双方都需要在上面那些因素上不断调整。比如来访者自己根本没有改变的动机,被父母强迫咨询(这种情况在青少年中大量存在),效果肯定不会好,重点就要放在激发他们改变的动机上,而不是常规的心理咨询。


国庆姐咿呀


首先看孩子抑郁焦虑恐惧,出现这些负面情绪,是他自己的感觉还是家长的判断?其次若孩子有自我觉察,家长可帮助孩子理清出现这些症状背后的原因,找到压力源。第三、如果家长的陪伴也无法缓解,孩子是否有主动意愿寻求心理咨询师帮助,这一点也至关重要。第四:每个咨询师擅长的领域不同,所用的方法也不同。影响咨询效果的因素较多,不能一概而论。孩子若能敞开心扉,愿意倾诉,对咨询师有高度信任,效果会好很多。第五、找到症结可能一次就会有较大改变,同时也需要持续沟通,巩固效果。不知能否给到您一定启发与帮助呢?孩子今年即将参加中考,最重要的是家长不能比孩子更焦虑,安心陪伴,用心倾听,安抚,关心好孩子的营养调节,其它顺其自然就好!孩子人生的路还长,需要他一步步自我摸索继续前进!


心理咨询师雪融化


初三学生抑郁焦虑恐惧上学,做十次心理咨询有效果吗?为什么?

每一个心理咨询师的咨询方式方法都不尽相同,包括是心理派别同样学习出来的心理咨询师,但是心理咨询师对待来访者的心态,都希望自己的咨询方法是有效果的。具体说做几次心理咨询有效果,哪一个咨询师都不敢做出这样的保证,因为每一次的心理咨询都是心理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状态才能决定咨询的效果。

作为一个来访者,如果说做10次心理咨询有效果吗?这样的问题一提出来本身就证明这位来访者不适应心理咨询,因为他根本就不了解心理咨询,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只能在与心理咨询师交流当中去了解这些,具体心理咨询师针对每一位来访者的咨询方案都是有具体要求的,也就是心理咨询师,首先要了解来访者的状态如何。

初三学生抑郁焦虑恐惧上学,首先包括的是抑郁与焦虑双重性的存在,这点在心理咨询当中或量表当中容易体现出来,稍微有些经验的心理咨询师能够辨别出抑郁的程度与焦虑的程度,但是很难辨别的“恐惧上学”这一块,当然许多心理咨询师对待既有焦虑又有抑郁而产生了恐惧上学的认定也是很容易的,这也是因为不论是焦虑还是抑郁,都有可能产生恐惧,这不仅仅只是恐惧上学这一个方向。

而另外一个问题,这位学生是否因为抑郁焦虑产生的并不是恐惧上学,而是讨厌上学,也就是平时我们所谈论的厌学情绪,而更有可能正是因为这种厌学的情绪产生了抑郁性的症状与焦虑性的症状,而并非是抑郁焦虑,所让学生产生的恐惧上学,一个是恐惧上学,一个是讨厌上学,在心理咨询上,虽然前一项的抑郁与焦虑是并行存在的,但是恐惧上学与讨厌上学两个方向不同的思维存在,帮忙给心理咨询上带来方向性的错误,因为这两种状态所治疗的方式方法,特别是方向上绝对是不同的,恰恰是相反的。

为什么在心理咨询上需要来访者是带有“企求”性的咨询?这是来访者的一种心态倾向性,有强烈需求治疗的心愿,在这种状态下,来访者就容易与心理咨询师建立咨询关系,也就容易在咨询当中,让心理咨询师充分的发挥自己所做的咨询方案,在咨询当中发现问题,及时的调整咨询的方式方法。这也就是我一开始说的,如果你自己就认定或者希望几次的量数上能够有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思维倾向,凡事带有数量要求的心理咨询很难达到咨询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