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择杂谈》由原国防大学教员、军史专家天择创办,欢迎关注~
1933年6月底,红四方面军反三路围攻胜利后,川陕根据地和红军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红四方面军于木门召开军事会议,史称木门会议。到会者有100多人,大会总结了粉碎敌人三路围攻的作战经验,并根据部队和地方武装有了很大发展的实际情况,对部队进行整编。
红四方面军以原红10、红11、红12、红73师为基础,组成第4军、第9军、第30军和第31军等部队,共约4.5万人,任命倪志亮为方面军参谋长,王宏坤为第4军军长,何畏为第9军军长,余天云为第30军军长,王树声兼第31军长。让我们先来了解这五个人。
倪志亮,于1900年出生于北京的一个普通人家,但是家庭并不富裕,早年读过4年私塾,后进入高等小学读书,15岁毕业后做杂货店学徒,这也是因为家里没有什么背景和财富,否则可以进入大学读书,或者谋求一份好的工作。
北京是当时中国最为混乱的地方之一,在乱世要想有所作为,必须得拿枪杆子,抱着这种朴素的想法,他1917年春入皖系军队当兵,然后直到1924年春他在陕军第一混成旅炮兵营仍然只当个文书。正常情况下受过教育的倪志亮应该会很快提升,然而7年的时间仍然只是一个兵,这主要是由于旧军队的黑暗。
但是这段经历也使倪志亮明白一个道理,要有想有所作为,必须要进军校学习,一方面可以学到军事知识,另一方面可以拿个文凭,如果有个军校毕业生的金字招牌,对自己的从军之路会有莫大的帮助,于是他报考黄埔军校,并顺利进行黄埔军校第4期学习,和林彪、李运昌等人是同学。
在军校,倪志亮开阔了视野,在三民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他更加认同共产主义,并于192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但是在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倪志亮在广州被国民党拘禁,不管国民党怎么说,他就是不屈服,1927年底广州起义时被起义部队救出,遂参加了广州起义。
广州起义失败后,他历经周折后到达鄂豫边根据地,他从游击队队长一直提升到红四方面军军长,由此可见他的军事指挥才能非常出众,而且他还比较低调,虽然张国焘对科班出身的人非常排斥,比如黄埔军校毕业的许继慎、曾中生等人都被杀害,但是对倪志亮却并不排斥。
在抗日战争初期,他被任命为八路军第129师的参谋长,1939年秋任晋冀豫军区司令员。如果正常发展下去,开国时至少上将甚至大将,但是在司令员的岗位被安排到延安学习,先后在延安马列学院和中央党校学习,抗战胜利后,他又回到一线部队,任辽北军区司令员,1950年7月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朝鲜大使,后又任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学院副教育长、教育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65年12月15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第4军军长王宏坤,原名王宏春,于1909年1月22日出生于湖北省麻城县一个农民家庭,所以小时候没有受到什么教育,很早就从事农民运动,并于1927年11月作为义勇军队员,参加黄(安)麻(城)起义。
黄麻起义部队后来退到木兰山,只剩下72人,史称木兰山72勇士,有人说王宏坤是木兰山72勇士之一,但是笔者没有找到确切的资料。1929年正月初五,王宏坤掀开了人生新的一页。他从大队长手里接过一支汉阳造步枪,正式加入了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第31师1大队,而1大队的党代表就是他的堂哥王树声。
王宏坤一直把王树声作为自己的榜样,在部队进步很快,1929年3月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0年时已提升为红1军第1师第1团排长,1931年5月提升为第10师30团团长,也就是说1年时间连升了6级,1932年3月提升至红10师师长,1933年7月提升至红4军军长,也就是3年时间连升10级,在我军的历史上也是不多的。
在抗日战争初期,他被任命为第129师第385旅旅长,并任师军政委员会委员,1937年9月底,奉中央军委命令,刘伯承等率第一二九师主力从陕西富平县出发,东渡黄河开赴山西抗日前线,王宏坤率第385旅旅部和第770团及4个独立营,留守陕北陇东地区。从而离开最前线的军事指挥岗位,而129师386旅旅长陈赓率部在一线同日军作战。
王宏坤在解放战争中曾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0纵队司令员,建国后的1950年4月,他调任海军副司令,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文革”结束后,王宏坤受到撤职降级的处分,1983年4月王宏坤按正兵团职待遇离职休养,1993年8月2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第9军军长何畏,又名何敬贤,于1900年出生于广东省乐会县玉堂村(今海南省琼海市博鳌镇朝烈村委会玉堂村,又名后塘村),他的祖母是越南人,因而他具有越南血统,童年时随父亲何良炳到马来西亚,就读于中华学校。早期参加马来西亚共产党并担任马共的领导人以及英(国)荷(兰)两族中区委员,后被英政府逮捕,驱逐出境回国,就读于厦门大学,1926年考入黄埔军校第5期并毕业。
1927年,他参加了著名的广州起义,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1929年被中共广东省委派往广西从事兵运工作,同年12月参加了由邓小平、张云逸等领导的广西百色起义,历任红七军连长、营长,按正常的发展轨迹,他会随红7军汇入红一方面军红3军团。然而在1930年,他因战斗负伤到上海治疗,之后加入红四方面军。
何畏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而且爱学习爱思考,不仅有非常深的理论功底,而且有非常强的军事指挥才能,被人称为小诸葛,在一次战斗中失去一只臂膀,被称独臂将军,他深得张国焘的器重,并成为张国焘的心腹,在红军方面军推行张国焘的极左路线,但是他的性格非常刚烈,脾气暴躁,这一点和张国焘的心腹爱将余天云非常像,张国焘非常喜欢脾气暴躁,但是对自己忠心耿耿的人。
张国焘叛变后,何畏想想自己是张国焘的亲信,怕将来没有好下场,于是向中央请假去西安治病,当时何畏身上确实有伤,中央批准并给了路费,何畏到了西安就叛变投敌,没想到国民党不相信他,把他关起来审问了半年,张国焘知道后求戴笠帮忙,何畏才到了重庆见到了张国焘。
其实蒋介石对叛变过去的人是非常鄙视的,他对戴笠说:对叛变过来的人只能利用,不能亲近。他们既然能叛变那边,有朝一日也会叛变我们。
在南京解放前夕,何畏绝望跳江自杀,张国焘后来听说何畏的死讯,伤心地流下了眼泪。
第30军军长余天云,于1906年出生在贫苦农民家庭,早年曾做裁缝以维持生计。1927年11月,黄麻起义爆发,时为农协会员的余天云与李先念、王树声、詹才芳、陈再道等参加起义,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几年,他很快由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主力营营长。
余天云虽然作战勇敢,但其文化程度不高,心胸狭隘而且缺少政治头脑。在红四方面军的红军大学“学习”期间,竟然和公认的军事家刘伯承发生冲突,后被张国焘批评,命令他当众向刘伯承道歉。
然而谁也没料到,心理素质不好、骄横自负的余天云事后想不开,1936年4月,在随部队向北移途中,当部队行至西康省(四川)丹巴大金川激流时,乘人不备,从高崖纵身跳入河中溺水身亡。
第31军军长王树声王树声,于1905年5月26日出生于湖北省麻城市乘马岗镇项家冲,1923年春,考入麻城高等小学,在校长、堂兄王幼安(又名宏文)的教育启发下,阅读进步书刊,加入该校马列主义研究会,积极参加反帝爱国运动。1925年春,受聘在本乡教私塾,不久任乘马岗初等小学校长,所以说王树声有相当高的文化水平。
1926年秋,他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与领导麻城暴动和黄麻起义。他英勇善战,提升很快,1930年5月任中国工农红军第1军第1师第1团团长。1931年11月任红四方面军第11师师长,1933年7月任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兼第31军军长。后来他参加了西路军作战,任西路军副总指挥(后兼第9军军长)。
抗日战争期间,他曾任河南军区司令员、中原军区副司令员兼第一纵队司令员和政治委员,指挥了中原突围,解放战争后期任湖北军区副司令员,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湖北军区司令员、总军械部部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1974年1月7日,王树声在北京逝世,享年69岁,1974年1月10日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1987年,家乡人民根据王树声的遗愿,将他的部分骨灰安葬在他曾经战斗过的麻城烈士陵园。
倪志亮作为方面军的参谋长授衔中将,为何手下的2个军长分别授衔上将和大将?主要原因是倪志亮受到张国焘的影响,长时间不在一线部队,所以战功不突出。而王宏坤和王树声作为红四方面军的代表,不仅战功卓著,而且思想坚定,所以被分授上将和大将。
而何畏和余天云作为两个军长,虽然都是跳江自杀,但是性质完全不一样,何畏是叛变后跳江的,其叛徒的身份永远遭人唾弃,而余云天没有叛变,且对革命做过一定的贡献,所以1945年中共七大追认余天云为“革命烈士”,这也是对余天云的一种认可。
专栏
红色人物启示录
59.9币
4人已购
天择是作者的笔名,他原为华东某野战部队军官,装备工程学本科毕业,作战指挥学研究生毕业,曾在野战部队师级、军级单位工作,后调入国防大学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对军事历史和军事哲学颇有研究,公众号亦是“天择杂谈”,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