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VS長城,誰有“過冬”良方?

吉利VS長城,誰有“過冬”良方?


作者|閆雪梅

編輯|郝秋慧


2020年第一季度,兩家自主品牌頭部車企吉利和長城的日子相當難過。


前3個月,吉利汽車累計銷量為20.6萬輛,下滑44%;長城則為15萬輛,下滑47%。則兩家企業的掌舵者——李書福與魏建軍,是汽車行業裡最被關注的人。

2010年,47歲的李書福主導吉利收購了沃爾沃;次年,比李小一歲的魏建軍,卻率領長城汽車實現了對吉利的銷量反超。這位來自河北保定的“車神”一手打造了中國第一家港股上市的車企。

到2016年,長城汽車年銷量已破百萬,穩坐民營車企的頭把交椅。彼時,吉利汽車銷量僅為76.6萬,比長城少30萬輛,這實非一時可以趕超的差距,長城有恃無恐。

格局在2017年正式改寫。

那一年,吉利銷量增長近50萬輛,超出銷量微降的長城汽車近20萬輛,前者隨即成為了自主品牌的新“一哥”。

自此,兩家民營車企展開同臺對壘,一時難論高低。

吉利VS長城,誰有“過冬”良方?

製表人/億歐汽車商業分析員 閆雪梅


時光走到2020年,在整個行業都遭受打擊之時。兩家車企如何破局?


01

全科生VS偏科生

2019年,吉利在整體數據上仍壓長城一頭。

但吉利在銷量、營收與淨利紛紛折損,其中淨利同比減少超34%,與之相比,長城銷量微增0.7%,營收與淨利下跌幅度均小於吉利。在風險把控上,長城略勝一籌。

去年,吉利銷量超過長城達30萬輛,營收卻只高出了10億元。以SUV和皮卡見長的長城,單車營收為9.1萬元,高於吉利的7.2萬元,一時在營收上險與吉利比肩,但淨利潤表現不盡人意,僅為吉利的一半左右。其中,吉利在單車淨利潤上高出長城1800元,

在成本控制與盈利能力上扳回一城。

吉利VS長城,誰有“過冬”良方?

製表人/億歐汽車商業分析員 閆雪梅


吉利在轎車、SUV、MPV和新能源車"方面"佈局完整,可謂四肢健全。長城則聚焦在SUV和皮卡,雙科優異,但部分賽道營養不全,新能源更是如新生嬰兒,尚在蹣跚學步階段,在銷量表現上一時難以比肩吉利。

長城在SUV領域一騎絕塵,2019年哈弗品牌銷量為76.9萬輛,佔長城總銷量的72.1%;其中僅哈弗H6的銷量就達到38.6萬輛,佔比50.2%,截至2019年12月底,H6全球累計銷量300萬輛,躋身300萬俱樂部。

但吉利也不甘示弱,保持轎車優勢的基礎上,2019年,SUV銷量僅與長城相差16萬臺,佔總銷量的52.1%;吉利在小型、緊湊型和跨界領域佈局的品牌佈局較為全面,其中上線僅7個月、主打高端路線的星越銷量達到2.4萬輛,算是一個不錯的開始。

吉利VS長城,誰有“過冬”良方?

製表人/億歐汽車商業分析員 閆雪梅


在高端化品牌的對抗上,吉利的領克與長城WEY勢均力敵。2019年,領克銷量達到12.8萬輛,較2018年增加6.7%,但早於領克上市近2年的WEY銷量卻下滑嚴重,2019年銷量為10萬輛,較2018年下降28.0%,雖然WEY累計銷量高於領克,但2020年能否頂住壓力和領克抗衡,仍是懸念。

長城與寶馬合作成立的光束汽車,也遭遇勁敵,將與牽手戴姆勒的吉利在高端化、新能源方面展開直面競爭。

吉利VS長城,誰有“過冬”良方?

製表人/億歐汽車商業分析員 閆雪梅


2016年,吉利便開始“低調”佈局新能源汽車,發佈名為“藍色吉利行動”的新能源汽車戰略,2017年發佈第一輛新能源車——帝豪EV300。2019年,吉利新能源汽車銷量11.3萬輛,同比增長66.5%。同年,吉利新能源業務升級為獨立品牌。吉利在新能源上的野心昭然若揭。

長城的新能源汽車品牌歐拉直到2018年8月才出生,比吉利晚了一年,如今也比吉利新能源汽車更“瘦弱”些,目前僅兩款車型:iQ和R1,整體銷量僅為3.9萬輛。相比吉利在新能源業務的開疆擴土,長城才剛起步。

吉利VS長城,誰有“過冬”良方?

圖片來源/長城官網


在另一業務上的對壘,便是長城最早起家的皮卡業務,長城的錯位優勢尤為明顯。2019年長城皮卡銷售14.9萬輛,高出銷量第二位的江鈴皮卡近10萬輛,成為皮卡市場絕對的“領導者”。

長城汽車產品池並不窄,但銷量池過於集中,其他產品的市場盈利能力不足,而造成“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的產品銷量現狀,這也許會成為長城汽車的枷鎖,使其在應對市場需求變化時,無法實現快速“轉身”自救。

吉利作為全科生,在各個領域佈局較為完整,雖與偏科的長城在某些產品佈局上,難以單刀對壘,但在汽車行業的競爭中,車企既要單科能打,又要全足發展,方可爭得一席之地。


02


現實撲滅“豪言”

2019年中國汽車銷量下滑8.2%,覆巢之下,吉利與長城皆未倖免,由於疫情的襲擊,慘狀在2020年延續。

吉利2020年第一季度累計銷量20.6萬輛,同步下滑44%,長城同期銷量為15萬輛,跌幅達47%。骨感的現實,為吉利與長城澆了一盆冷水。

3年前,吉利長城對2020年的戰略目標曾放下豪言。

2017年,時值吉利創業30週年,李書福宣佈,到2020年,吉利將實現年產銷200萬輛目標,進入全球汽車企業前十強,同時成為最具競爭力和受人尊敬的中國汽車品牌。

三個月後,長城在品牌慶典活動上唱起了對臺戲,魏建軍表示,到2020年,哈弗品牌銷量力爭突破200萬輛,超過吉普、路虎成為全球最大的專業SUV品牌,哈弗H6成為全球SUV單一車型銷量冠軍。

吉利VS長城,誰有“過冬”良方?

圖片來源/吉利官網


豪言之下,他們遭受的是現實的骨感。

從吉利和長城近四年的銷量表現看,其想要實現2020戰略,尤為困難。吉利近五年最好的銷量為150.1萬輛,離“2020戰略”仍有50萬的銷量差距,加之2020年的疫情黑天鵝,吉利200萬目標難於登天。

長城汽車的情況也不容樂觀。雖然近五年整體銷量較穩定,但哈弗品牌為76.9萬輛,距離2020年力爭單品牌突破200萬輛的目標,仍有超過百萬差距,可謂“壓力山大”。

受外部環境的壓力,吉利與長城理性地調整了2020年銷量目標,分別定為141萬輛和102萬輛,可見對行業的悲觀預期。

吉利VS長城,誰有“過冬”良方?

製表人/億歐汽車商業分析員 閆雪梅


但吉利和長城並未束手就擒,不斷加大研發投入,以籌備“過冬”的利器。

2月4日,吉利宣佈,將前期投入3.7億人民幣,啟動具備病毒防範功能的“全方位健康汽車”的研發工作。長城汽車也曾表示2020年將投入300億元用於新能源、智能化等項目,力求在主動安全、智能互聯、自動駕駛等方面形成優勢。


2020年,吉利與長城在研發上投入毫不心軟,新技術方可鍛造固城池的壁壘,以應對車企行業的椎骨之寒。


03“掌燈人”解鎖海外市場

在全球化上的摸索中,吉利與長城算是“掌燈人”。

從海外擴張的方式上,吉利比長城更開放。吉利的國際化之旅少不了其鍾愛的獨門秘籍:“兼收併購”;長城則一磚一瓦自己造,大多事情親力親為。

自從2010年成功收購沃爾沃,吉利第一次嚐到了“站在巨人肩膀上”前進的快感。時隔8年後,吉利入股戴姆勒,並將smart納入陣營,雙方欲在新能源汽車上實現升級轉型。

汽車市場現已不同昔日,賽點機遇轉瞬即逝,想要把握機會成為“佼佼者”,早一步進入市場便意味著搶得先機,有機會獲取更多利潤空間,吉利想成為全球企業前十強,瞅準時機,通過“買買買”提前搶票上車,不失為一個發展之道。

吉利VS長城,誰有“過冬”良方?

製表人/億歐汽車商業分析員 閆雪梅


但收購是有風險的。

風險之一便是對吉利現金流儲備的考驗。2019年,吉利汽車年末現金流結餘192.81億元,同比增長22.5%,超淨利潤2倍。不過大手筆的收購資金鍊會遭受壓力,如吉利曾因拖款零部件供應商而飽受詬病。

長城汽車對自家SUV和皮卡產品寄予了厚望,在“走出去”的過程中頗具理性。

2019年6月,長城在海外首個獨資製造工廠——長城汽車俄羅斯圖拉工廠竣工。同年,長城汽車在俄羅斯的銷量為1.2萬輛,同比增長超200%,躍居中國汽車品牌在俄銷售第一名。

吉利VS長城,誰有“過冬”良方?

圖片來源/長城官網


麥肯錫預計到2021年,印度成為繼中國和美國之後的第三大汽車市場。因看到印度市場的潛力,長城考慮過在印度建立第一家制造工廠,但由於成本和時間的原因,最終選擇了更加直接的方案。1月17日,長城汽車收購了通用汽車印度塔裡岡工廠。該工廠年產能為16.5萬輛汽車和16萬輛動力總成,可為長城汽車在印度的發展提供一定的產量支持。

相對“買買買”的吉利,長城更熱衷從無到有的發展。印度工廠的建設展示了長城的全球化決心,長城也期望能從這次“手拉手一起走”的合作中收穫更多。

海外市場已是車企尋求新興增長點的掘金之地,不論是吉利的“買買買”,抑或是長城汽車的獨立開拓,皆為車企解鎖海外市場的新姿勢,若兩者在國際市場上風生水起,便可助推中國自主品牌聲名遠外。


04逆全球化的良方?

2017年,政府著重提及逆全球化,並將“一帶一路”視為中國對“逆全球化”傾向開出的一劑良藥。2020年疫情黑天鵝突襲,全球車企不得不停產停工,導致全球多個產業鏈斷裂,加劇了“逆全球化”的趨勢。

在應對“逆全球化”上,產業鏈自有化可弱化外界不可抗因素帶來的零部件供需矛盾,不會受制於人,提升車企的存活能力。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原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董揚4月1日表示:“當前由於還有一部分庫存支撐,影響還沒有顯現出來。我判斷國際供應鏈對汽車生產的影響將在5月顯現。”

吉利VS長城,誰有“過冬”良方?

圖片來源/吉利官網


零部件供應商方面的佈局上,長城儘量保持“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目前長城零部件50%~60%的需求已經可以自產,也會對外接單,保證低成本運營的同時發展新營收。2月12日,長城汽車蜂巢易創開始復工,截至2月28日,復工率已經超過70%。這是長城產業鏈自主化的優勢所在。

億歐汽車曾預測,2020年汽車行業的趨勢之一是“汽車產業價值將逐漸往後端延伸”。

吉利亦意識到此點,其逐步在產業鏈上進行縱向佈局,延續一貫“買買買”的風格,對變速器、發動機等進行垂直整合,在其他零部件上與第三方合作,以發揮外資供應商的研發實力和本土供應商的配套優勢。


長城的產品佈局展示了其在SUV和皮卡市場的能力,但有限的細分市場決定了蛋糕本身只能是整個汽車市場的一部分。如果當細分市場的需求變化或者消失,如何迅速抽身並換血重生,將是長城注意之處。


吉利汽車想成為全面發展的全球頂級車企,收購帶來的好處立竿見影,分工合作確能事半功倍,短期來看,吉利的業務佈局、速度優勢高於長城。但如今產業鏈的價值正在重構,能否共建真正的“命運共同體”來抵禦突變,吉利仍需探索前行。

棋逢對手的南吉利、北長城,正在將戰場延伸到國際市場,直面國際化車企的圍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