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電影《寄生蟲》橫掃奧斯卡,憑什麼?

恐懼吞噬靈魂(一)

在人類藝術創造的璀璨星河中,總有永久閃亮的星辰。我以自己並不高明的藝術判斷力確認:《寄生蟲》一定是我們在未來時時仰望的那顆星。而上一顆令我迷醉的“星”還是小說《三體》。

韓國電影《寄生蟲》橫掃奧斯卡,憑什麼?


韓國電影我看得不多,但若干年前《老男孩》的猛然一擊還長久在我腦海中嗡嗡作響。這真是一個寥寥數人便橫掃千軍的電影國度啊!

韓國電影《寄生蟲》橫掃奧斯卡,憑什麼?


《寄生蟲》是可以做博士論文的電影,它一定會進入北京電影學院的拉片篇目。它具有從電影藝術各個角度都能深入開掘的廣闊空間,奧斯卡給它四項大獎,少了。而歷來鄙視銅臭的金棕櫚這次再也無法和好萊塢切割,因為《寄生蟲》是唯一選項。

韓國電影《寄生蟲》橫掃奧斯卡,憑什麼?


所以,電影只有好壞之分。所謂商業片和藝術片的區分只是電影學的需要。

韓國電影《寄生蟲》橫掃奧斯卡,憑什麼?


《寄生蟲》並不孤獨,它和庫斯圖裡卡的《地下》有同樣的隱喻,它令人喘不過氣的節奏類似於《兩杆大煙槍》,它的連環佈局和科恩兄弟的《冰血暴》別無二致,片中那個有靈異色彩的不幸孩子分明就是《鐵皮鼓》裡的奧斯卡呀。而當總結它的“中心思想”時,我發現法斯賓德的《恐懼吞噬靈魂》再貼切不過。

韓國電影《寄生蟲》橫掃奧斯卡,憑什麼?


掉書袋嗎?不,這是一個業餘影迷的私人意見。激活一個接受者的記憶庫存,這正是一件優秀藝術品的高明之處和迷人之處。而尤其可貴的是,《寄生蟲》“雜取種種人,合成一個人”,而最終卻能卓然獨立,與眾不同。

韓國電影《寄生蟲》橫掃奧斯卡,憑什麼?


木心說,天才就是有資格拿別人的東西卻叫你拜倒的強盜,莎士比亞就是強盜王。《寄生蟲》和它的導演奉俊昊又何嘗不是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