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杨版资治通鉴》:走入寻常百姓家的历史巨著

01.《资治通鉴》是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的必读书之一


《柏杨版资治通鉴》:走入寻常百姓家的历史巨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36卷本《柏杨版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

——毛泽东

《资治通鉴》是毛泽东主席的枕边书之一,据说这部300万字的史书,他老人家反复研究、批注、阅读了十七遍之多。

这部史书的作者司马光,立志要写出一部内容有“善可为法,恶可为戒”之用,形式有简明扼要之长的通史。经过十九年不懈努力(后期有团队合作),终于将294卷的编年体史书呈献给当时的皇帝宋神宗。

司马光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逐年记载了自公元前403年至公元959年这1362年间发生的大事,除采用正史资料外,还博采杂史222种以上。神宗读后大加赞赏,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之意,赐书名《资治通鉴》,自此,这本书成了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之书。


《柏杨版资治通鉴》:走入寻常百姓家的历史巨著

资治通鉴残稿


这样的好书,因其古文的晦涩难解其意,再者因为“编年体”造成文字的枯燥,使许多读者只能“望书兴叹”。

在这个速食年代,人心更是浮躁,很难静下心来去读“之乎者也”的古文,幸好,台湾作家柏杨先生耗尽十年精力,用他特有的叙述方式,将《资治通鉴》翻译成白话文,并精心绘制了大量历史地图,使当时风云人物、以及历史大事件,清晰地坐标于中国现代地图上。

提起柏杨,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的“酱缸说”:“ 中国人就像酱缸里的蛆,喜欢在浑浊恶臭的环境里相互搅来斗去,脏乱吵窝里斗死不认错,不认真不敬业,各种悠悠忽忽吊儿郎当。”

文字的犀利,画面感的描述,带给你震撼的同时,不得不去想象他的人生故事。

没错,柏杨的“毒舌“是来自他的人生经历。柏杨先生生于1920年,祖籍河南,原名郭定生,新中国成立后去了台湾。有人这样形容他的一生:幼年丧母,从小学到高中,不是辍学就是开除,没有一次成功毕业。自1950年到2004年,十年小说,十年杂文,十年牢狱,五年专栏,十年史学写作,十年人权。

也就是因为十年阶下囚的生活,让他看透了政治和人情,他开始潜心研究历史,对中国历史和现实进行了深入思考,出狱后就开始了《柏杨版资治通鉴》的撰写。


《柏杨版资治通鉴》:走入寻常百姓家的历史巨著


对于自己的著作,柏杨先生这样解释: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写给皇帝大臣看的,《柏杨版资治通鉴》是写给今天的官员和百姓看的,希望读者都能从中获取人生的经验与借鉴。《资治通鉴》提供的观点和智慧,可以让人做个“清明的第三者”,小至市井人事,大至国情世局,都可用大时空的角度冷静地去检查。

02.“柏杨曰”与“臣光曰”

有人说,每一部文学作品都会有作者的影子

史书也是如此,编撰的作者为了体现自己的观点,就在史书中加上自己的评论,先秦历史家左丘明编《左传》正式开启了史家正式发论的先河,评论的提示语就是“君子曰”,后来,司马迁编《史记》有“太史公曰”,《资治通鉴》一书中有司马光的114篇“臣光曰”。

“臣光曰”的一个“臣”字说明了司马光编撰史书的本意:这部书的第一读者是皇帝,也就是说,司马光一边讲历史,一边给对着皇帝发表评论,因此《资治通鉴》被梁启超称作“皇帝的教科书”。


《柏杨版资治通鉴》:走入寻常百姓家的历史巨著


柏杨在翻译《资治通鉴》时也效仿前人,加上“柏杨曰”。柏杨在台湾因为“直言针砭时弊”,被称为“硬骨头文人”,十年无妄的牢狱之灾,使他对台湾政界的腐败深恶痛绝,在《柏杨版资治通鉴》第30卷——‘甘露事变,大中之治’中,就对贪官污吏大加抨击,这也是“柏杨曰”的主题。

唐朝中后期,是宦官当权的年代,用柏杨的话说,“当宦官时代来临之时,也就是他所属的那个王朝腐烂败坏到连耶稣、佛祖、都无法拯救之时。”

唐朝几代皇帝都有铲除宦官的心思,“甘露事变”发生在唐文宗时期,说是皇帝李昂策划,不如说是官宦之间为权利的争斗。

大臣郑注与李训觉察到李昂有除掉宦官之心,就配合皇帝计划谋杀宦官。两人先是合谋除掉了宦官王守澄,(郑注、李训今天的地位,就是得以王守澄的引荐),然后准备诛杀以仇士良为首的宦官们。

这时的李训、郑注已经开始争功,甚至发展到势不两立的局面,李训计划先除掉仇士良,第二个目标就是郑注。

李昂以在甘露寺“观露”为名,准备将仇士良骗到禁卫军的后院斩杀,谁料事情败露,双方进行了激烈的战斗,一时间长安城血流成河,最终以李训为代表的官员死伤无数,其家人也受到了株连被杀。


《柏杨版资治通鉴》:走入寻常百姓家的历史巨著


对于这次事变,柏杨的点评一如既往的犀利:

甘露事变为历史提出了一个浓缩的模式:在激烈夺权的窝里斗中,奇计百出的政客们,发起飙来,既不要脸,又不要命。

无论宦官专权还是奸臣专权,都是腐败的源头。唐朝的节度使是肥缺,(柏杨用现代称谓代替古代官衔,节度使被称为“战区司令官”),为了得到这个肥缺,很多人向有钱人借高利贷,贿赂掌权的宦官。

一旦权利到手,为了还债,这些节度使就大肆搜刮钱财,成为恶性循环,所以这些人有“债帅”之称。

“债帅”这个词语,引发出柏杨对现代官场的感慨:“债帅”一词,动人心弦,我们不敢想象这种将领面对战争的时候,有什么心里反应,二十世纪后,民主时代来临,“债官”又生,借钱竞选,屁股一旦坐上公堂,当然是急吼吼的搜刮勒索,先偿欠账,再储蓄下次竞选经费,为选民服务的空间,自相对缩小,如何避免债帅债官的产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否则,贪污就永远不能根绝。


《柏杨版资治通鉴》:走入寻常百姓家的历史巨著


这样对政客丑恶嘴脸的刻画和对官场行贿受贿不遗余力的批判,是柏杨的个性和文风,面对官场的丑恶,能直言不讳,也是很多读者喜欢他、赞同他的原因所在。

03.所谓历史,就是故事

《柏杨版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褒贬不一,贬者说是垃圾,褒者奉为经典,其实,没有哪一个文人的文字是完美的,尤其是历史类书籍。

看过柏杨先生与聂华岑关于“历史感和社会使命感”的对话,柏杨说“我想每个人都有历史感,所谓历史,就是故事嘛。”

对于《柏杨版资治通鉴》,不必要苛求太多,柏杨本来就不是一个严谨的史学家,翻译本书的初衷就是把高深的文字通俗化,使“阳春白雪”走入寻常百姓之家。

因此,这本书既可以当做入门的历史教材来读,亦可以看做历史故事来读,“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至于你读出了什么样的“哈姆雷特”,也可以写一篇“某某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