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會失去嬰兒3歲以前時的記憶?你怎麼看?

學生黨山河


為什麼我們失去了自己作為嬰兒時的記憶?為什麼連一個當時三歲的孩子都能銘記在心的事,在若干年後的今天,我們再也無法準確回憶起來?

很久以來,諸如此類的疑問一直困擾著人們,這就是“嬰兒期失憶(Infantile Amnesia)”。《科學》雜誌的一篇論文也許能夠解釋這種奇特的記憶現象。

這篇旨在研究齧齒動物的論文提出了一個假說,它認為嬰孩時期的年輕大腦中會不斷地形成全新的細胞,這擾亂了大腦中儲存記憶的區域的正常運作。

大腦構造新生細胞這一機理貫穿了哺乳動物的一生,這一過程被稱為“神經生成(Neurogenesis)”。而包括人類在內的一些物種在嬰孩時期,神經元的生成速度非常快。這一現象在腦部海馬體(Hippocampus)中尤為明顯。而海馬體正是負責大腦的學習和記憶工作的區域。

很多時候,神經生成的發生有助於我們更好地學習並提升記憶力。但這篇論文指出,在當大腦中神經生成的速率過高時,它的利即轉化為弊——以極快的速度產生新生神經元的後果就是“排擠”掉存儲著記憶的舊的神經元,最終增加了失去這些記憶的頻率,也致使了嬰兒期失憶的發生。

在大腦的海馬體中的新生神經元 (白色部分)

科學家們是這樣驗證這一發現的:首先,他們給不同的動物灌輸記憶,這種記憶將某一地點與一次輕微電擊關聯在一起。隨後他們調整了對象的神經生成速率,並觀察和記錄下這一調整對對象記憶力的影響。

實驗人員連續數週給成年小鼠使用轉輪或藥物,這一行為可以促進神經生成的發生。該條件下的小鼠記憶力明顯衰退。而相比之下被延緩神經生成現象發生的小鼠能更好地保存被預先灌輸的關聯記憶。這一實驗同時也向實驗人員提供了能夠有效控制並防止嬰兒期失憶發生的方法。

實驗人員同時也對另外兩種齧齒動物進行了測試對比:豚鼠,和一種被稱為“八齒鼠(Degu)”的智利動物。這兩個物種都比成年小鼠更加成熟,且成年豚鼠和八齒鼠神經發生的頻率較低。事實證明,它們通常都不會經歷嬰兒期失憶。但當實驗人員強制增加神經發生的頻率後,他們同樣無法保持記憶。

嬰兒期失憶其實也不是一件壞事

多年來,心理文學文壇之上湧現了許多種關於嬰兒期失憶的猜想假設,例如將其歸結為對於語言技能和情感發展的缺乏。(弗洛伊德曾認為,嬰兒期失憶的發生是大腦為了幫助鎮壓關於童年創傷的記憶,但這種說法如今並非主流。)

哥倫比亞大學細胞生成研究者 Mazen Kheirbek 說“這個新假說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非常引人注目的解釋和機理。”。但是 Kheirbek 指出,嬰兒期失憶不一定在於新生神經元本身,而可能是新神經元帶來的學習機制阻礙了舊了記憶。“或許遺忘是為了幫助我們去學習新的東西”。他這麼說道。“這麼看來,這裡得有一個折衷,即是保留舊記憶的代價是放棄新記憶。”

記憶的缺失,無論是對於稚童還是成年人都不一定是個壞的事情。“對於記憶來說,遺忘算得上是件重要的事,”Paul Frankland 說。他是多倫多醫院的神經生物學家,同時也是這項研究的領導者。“只有擺脫大腦中堆積的垃圾,才能記住重要的畫面和事件。”

當然,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全部實驗都是對齧齒動物進行的,所以嚴格地說,上述論述和假說也是建立在齧齒動物的基礎之上的。但鑑於人與齧齒動物的哺乳動物大腦相似性,該現象和假說同樣適用於人類。

等寶寶三歲之後就可以培養他學習的興趣啦,我兒子也是這個時候開始認的字,一開始用了各種方法培養她的興趣,沒想到最有效的還是用Apipi,不要擔心手機對眼睛不好,裡面能設置學習時間,培養用眼習慣。你百度搜索【貓小帥識字】、挺不錯的,我兒子用了1年多了,認字比其他小朋友多。他特別喜歡,還經常要給本寶媽講故事,暖心。

大家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還可以關注一下【4399小評菓快樂育兒】哦,我的育兒知識大部分都是從這裡學來的,做的非常用心。


辣眼睛的大腦斧


從嚴格意義上說,其實我們在嬰兒階段的記憶並沒有消失,因為我們並不會到了3歲突然就不認識眼前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了,然後又重新認識一遍。

3歲的我們顯然是記得事情的,只是不記得那些不重要、不常使用、不常回憶的事情,具體上來分析,應該是傾向於記住“事物記憶”(比如這事牛奶,這是食物,這是爸爸,這是媽媽),而傾向於忘記“事件記憶”。

怎麼理解呢?

簡單來說,就是我們的記憶是由時間、地點、人物、幹什麼、當時的情緒共同構成的,缺一不可,但因為嬰兒時期的我們大腦還未完全發育,對時間、地點之類的事件信息還沒有概念,於是就無法記住嬰兒時期的事件記憶記到大腦中去。


甜甜圈伐木累


有人說,三歲以前都是碎片化記憶,等到三歲之後,大腦發育有了一個全面上升期,所以會有“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的說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