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二中開設文化“三餐” 重塑學生“三觀”

吉林市第二中學的學生,除了正常的一日三餐之外,還要享受另外的文化“三餐”。箇中緣由,待記者瞭解清楚後,頗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感。特以饗廣大讀者。

吉林二中開設文化“三餐”  重塑學生“三觀”

茶藝:升格的高中生活

2018年下學期的某個中午,吉林二中所有班級結束了午休,在輕柔的音樂聲中,靜靜地等待著班級多媒體負責人打開電腦。這天,屏幕上出現了兩位身著漢服的年輕人,娉娉嫋嫋坐下,施施然提壺倒水,弄茶怡情。伴隨著古典而悠揚的音樂,表演者用清脆的嗓音闡述著功夫茶的技巧。

茶藝,就這麼不經意走進了所有同學的世界。傳授茶藝者,是該校高二一班的學生羅子君、郭柏松。

這一幕被同學們講述給家長。有的家長感嘆:“活了40多歲,看到別人懂茶藝也挺羨慕,想去學校卻又懶得去。你們能夠在高中時代就接觸到,很不錯。”

如今的家長,思維已經不侷限於子女考取多高的分數。社會的快速發展,家長們的思維也與時俱進——進入清華、北大固然挺好,但是頂尖的人才一共就那些,離開學校之後,生活壓力會隨之而來;培養出熱愛生活、懂得生活,身心健康的孩子,更重要。

“我當時是很震撼的。不僅表演茶藝、錄製視頻是由同學獨立完成,剪輯視頻也是他們自己完成的。”46歲的吉林二中高二語文備課組組長劉丹談及此事,感觸頗深:“我知道班級有幾個孩子受家庭環境薰陶懂得茶藝;但是他們能自己製作視頻,還是挺出乎意料的。我挺好奇的,就跟著他們學習製作視頻,還教會了其他老師。”

韓愈《師說》提及,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信然也。

吉林二中開設文化“三餐”  重塑學生“三觀”

傳承:獨具匠心的“三餐文化”

“文化午餐”:重視傳承

事實上,這場茶藝表演是吉林二中學生們享受到的“文化午餐”的一個平常過往。在該校的“文化午餐”中,不同班級自主選定主題,在教師的幫助下,呈現了豐富多彩的課程內容。跟隨一班的同學品茗談藝,跟隨四班探討中國武俠精神內涵;跟隨五班同學瞭解中國科技的前世今生;跟隨七班的同學領略中國古代詩歌的藝術魅力;跟隨九班的同學嚴謹家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跟隨十班的同學學習中國古代禮儀……每個班級負責一週文化午餐的製作,每天由學生整理素材、組稿、播報或者表演,每天午睡後進行15分鐘。

“文化午餐”是吉林二中校長李福全去年初到任之後的新創,意在不忘中國傳統文化,通過學習文化禮儀、藝術文學、哲學思想等傳統知識,增強學生文化底蘊。

“中國的傳統文化是我們的民族特色,是我們的基因與標識。作為中華兒女,有責任將其傳承發揚。現在的課堂也比較重視傳統文化的學習,但是僅靠課堂時間和課本內容,是遠遠不夠的。我們的‘文化午餐’要求由教師指導學生,由學生獨立完成。在接受指導與親自參與間,可以更加系統、更加科學、更有連續性的學習傳統知識,可以將被薰染與被教育完美結合。日積月累,傳統文化可以在學生心底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李福全如是說。

吉林二中開設文化“三餐”  重塑學生“三觀”

“道德早餐”:培養正確三觀

事實上,早在2013年,吉林二中就加設了“道德早餐”課程。該校高三年級主任秦琴介紹,“道德早餐”以立德樹人為目標,是重在落實學生自我教育與習慣養成的德育建設。針對在校學生年齡段的特點,學校精心編制了《學生自我教育100個細節》,結合三個年級特點在各班級展開宣講。相關內容全校分享。

去年開始,學校統一建設了“道德早餐”資源庫,針對學生的共性問題,每週由學生處安排話題,各班級選定學生主持人,與全校師生進行分享。

“效果還是挺明顯的。”吉林二中校長辦公室主任姜新宇介紹,有一名同學在高一入學之時,學習習慣非常不好。上課不認真聽講,經常遲到,面對老師的批評還總是頂撞。通過“道德早餐”的薰染以及班主任老師的積極鼓勵,他的一些小毛病、壞習慣慢慢改了過來,上課能保證紀律,下課也不經常打打鬧鬧了。如今,這個孩子已經多次擔任主持人在班級進行“道德早餐”宣講。

伴隨著責任感的增強,他的學習成績也有了明顯的提升,從入學時班級後10名,成為班級的前15名。不僅在學校的文藝匯演中當上了主持人,還拿到了中國民航大學和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的面試合格證。

“本學期,我們重點推出的主題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李福全介紹,通過每一次“道德早餐”,解決的是學生的道德認知問題,培養的是正確的道德情感,改變的是每個人的道德行為。

“讓孩子更加合規,與時俱進,三觀正確。將來走出校園,能夠做好一個大寫的人。”李福全稱。

“時政晚餐”:培養有用的人

今年4月份,法國巴黎聖母院的大火同樣受到了吉林二中師生的關注。該校即時推出相關話題,針對巴黎聖母院的歷史、建築風格特點、相關文學作品、知名人士等方面進行了系統性介紹,還鼓勵同學們對網上熱議的“如何看待圓明園與巴黎聖母院火災”展開討論。

“每週三、週五晚上,我們會推出不同的題材,給同學們灌輸知識的同時,展開相關的討論。”該校高一年級主任薛劍介紹。“時政晚餐”也是李福全校長推出的,意在幫助和鼓勵學生了解國內外大事,培養國際觀念,拓展國際視野,豐富知識結構。已經討論過“敘利亞危機與大國博弈”、“一帶一路”、“中非合作論壇峰會”、“長江經濟帶”等時政熱點問題,頗受學生歡迎。

“如今的考試,特別重視時政類選題。‘時政晚餐’不僅可以拓展學生的視野和知識面,還能有助於學習成績的提升。”該校高三政治備課組組長楊國剛表示。

在李福全的眼中,“時政晚餐”還能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理性思維和發展思維。可以讓學生觀天下、明事理、察民生,可藉此培養正確的是非觀,提升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我們要求同學們在觀看每期的‘時政晚餐’後,寫下一段感悟體會。初衷是希望讓學生對所學內容加深印象,提升思考能力與寫作水平。”李福全說,有一次他看到有的同學在看完敘利亞衝突的“晚餐”後,寫下了“和平永遠在大炮的射程範圍之內,只有國力強大才有和平”,倍感欣慰。

有一個具體的例子,或許能更直觀說明情況。港珠澳大橋建成開通後,吉林二中的“時政晚餐”就此展開了討論。高二六班一位同學寫下了2300多字的感悟,其中有一段話是這樣寫的:“永遠不要小瞧一座橋、一條路的力量。13世紀末,京杭大運河完成了中國經濟重心南北轉移的最後一步。19世紀末,西伯利亞大鐵路讓俄羅斯遠東從寸草不生的鬼地方,搖身一變成為地下寶庫。1869年,蘇伊士運河的打通,讓歐洲和亞洲的航程至少縮短7000公里,抹平了這個地球的距離。1994年,英法海底隧道跨越英吉利海峽,打破了盎格魯-撒克遜人奉行幾百年的光榮孤立,歐洲格局煥然一新。”“中國扇起的這一下蝴蝶翅膀,全世界的地緣格局都有了新的可能性。對外,這可能開啟了中國基建征服海洋時代的序幕……”

文筆之老辣,視野之開闊,觀點之犀利,似已超出同齡人平均水平甚多。

提出“三餐教育”,李福全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多年來,他經常思考我們國家的教育模式到底是否合理?培養了多少人才?青少年時期接受的教育對每個人的一生有多少裨益?

“我認為教育的本質應該是讓更多的人受益,幫助培養正確的三觀,培養解決事情的能力,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上有更好的學習能力和發展機會。”李福全說,壓抑學生個性、單純追求枯燥的分數、將孩子變成學習的機器,絕不應該是教育的目的。

“我們要培養活生生的人,要培養能夠大寫的人,要培養能夠正確面對並積極解決問題的人。”李福全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