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為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編寫,是全世界第一部由官方主持編撰的成藥標準。
書中有許多方劑臨床中常用,選其中代表性方劑總結如下:
一.參苓白朮散
【組成】人參、茯苓、白朮、白扁豆、陳皮、山藥、炙甘草、蓮子肉、砂仁、薏苡仁、桔梗組成,服用時以大棗煎湯送下。
【功用】益氣健脾,滲溼止瀉。
【主治】脾虛溼盛證。飲食不化,胸脘痞悶,腸鳴洩瀉,四肢乏力,形體消瘦,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膩,脈虛緩。
二.逍遙散
【組成】柴胡 15克;當歸 15克;白芍 15克;白朮 15克;茯苓 15克;生薑 15克;薄荷 6克;炙甘草6克
【功用】疏肝解鬱,健脾和營。
【主治】肝鬱血虛,而致兩脅作痛,寒熱往來,頭痛目眩,口燥咽乾,神疲食少,月經不調,乳房作脹,脈弦而虛者。
三.二陳湯
【組成】半夏、橘紅、白茯苓、甘草
【功用】燥溼化痰,理氣和中
【主治】主治溼痰證。咳嗽痰多,色白易咯,噁心嘔吐,胸膈痞悶,肢體困重,或頭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膩,脈滑。臨床常用於治療慢性支氣管炎、慢性胃炎、梅尼埃病、神經性嘔吐等屬溼痰者。
四.至寶丹
【組成】生烏犀屑(水牛角代) 硃砂研飛 雄黃研飛 生玳瑁屑研 琥珀研,各一兩(各30g) 麝香研龍腦研,各一分(各3g) 金箔半人藥,半為衣銀箔研,各五十片(各50片)牛黃研,半兩(15g) 安息香一兩半(45g),為末,以無灰酒攪澄飛過,濾去沙土,約得淨數一兩(30g),慢火熬成膏
【功用】清熱開竅,化濁解毒。
【主治】溫病痰熱內閉心包證。神昏不語,身熱煩躁,痰盛氣粗,舌紅苔黃垢膩,脈滑數,以及中風、中暑、小兒驚厥屬痰熱內閉者。
五.甘露飲
【組成 】熟地黃、生地黃、天門冬、麥門冬、枇杷葉、黃芩、石斛、枳殼、甘草、茵陳。
【功用】滋陰清熱,行氣利溼。
【主治】心胃之熱上衝,牙宣口氣,牙齦腫爛,時出膿血;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目赤腫痛;溼熱黃疸,陰虛盜汗,胃脘疼痛。
【臨床運用】臨床主要用於治療牙齦膿腫、口腔潰瘍、慢性咽炎、麥粒腫等五官諸疾;又用於治療糖尿病,咯血、吐血、衄血等內科病症。
六.妙香散
【組成】麝香,木香、山藥、茯神、茯苓、黃芪、遠志、人參、桔梗、甘草、辰砂
【功用】補益氣血,安神鎮心
【主治】心氣不足之驚悸,失眠,盜汗,血汗,舌衄,黃疽,遺精,溺血,淋濁;婦女帶下,產後譫狂,惡露不盡等。
七.四君子湯
【組成】人參(去蘆) 甘草(炙) 茯苓(去皮) 白朮各等分
【功用】益氣補中,溫養脾胃。
【主治】營衛氣虛,臟腑怯弱,面色咣白,四肢無力,心腹脹滿,全不思食,腸鳴洩瀉,嘔噦吐逆,舌質淡,苔薄白,脈虛無力。現用於慢性胃炎、慢性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腸炎等屬脾胃虛弱者。
八.四物湯
【組成】當歸、川芎、白芍、熟地黃
【功用】補血和血,調經化瘀
【主治】衝任虛損,月經不調,臍腹虧痛,崩中漏下,血瘕塊硬,時發疼痛;妊娠將理失宜,胎動不安,腹痛血下;及產後惡露不下,結生瘕聚,少腹堅痛,時作寒熱;跌打損傷,腹內積有瘀血。
九.蘇合香丸
【組成】蘇合香50g 安息香100g 冰片50g 水牛角濃縮粉200g 麝香75g 檀香100g 沉香100g 丁香100g 香附100g 木香100g 乳香(制)100g 蓽茇100g 白朮100g 訶子肉100g 硃砂100g
【功用】芳香開竅,行氣止痛。
【主治】用於中風,中暑,痰厥昏迷,心胃氣痛。
十.紫雪丹
【組成】石膏、寒水石、磁石、滑石、犀角、羚羊角、木香、沉香、元參、升麻、甘草、丁香、朴硝、硝石、麝香、硃砂
【功用】清熱解毒,鎮痙熄風,開竅定驚
【主治】溫熱病、熱邪內陷心包,症見高熱煩躁,神昏譫語、抽風痙厥、口渴唇焦,尿赤便閉,及小兒熱盛驚厥。
十一.牛黃清心丸
【組成】牛黃、當歸、川芎、甘草、山藥、黃芩、炒苦杏仁、大豆黃卷、大棗、炒白朮、茯苓、桔梗、防風、柴胡、阿膠、乾薑、白芍、人參、六神曲(炒)、肉桂、麥冬、白蘞、蒲黃(炒)、麝香、冰片、水牛角濃縮粉、羚羊角、硃砂、雄黃。
【功用】清心化痰、鎮驚祛風。
【主治】用於風痰阻竅所致的頭暈目眩、痰涎壅盛、神智混亂、言語不清及驚風抽搐、癲癇。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