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植樹多蓄水,不只是為了美——一位退休老“水利”對改善城鄉生態環境的思考和建議

又一個暖冬過去了,正是陽光明媚的春天。按照近年來的規律,接下來我省大部分地區會不會又進入一個酷熱難耐的夏天呢?近年來,冬天不冷、夏天太熱儼然已成常態,往往是冬天少有冰雪,夏天高溫炎熱卻缺少溼潤和清涼。

造成這種異常氣候的原因有很多,與全球氣候、國內氣候、局部地區氣候等等或都有一定關係。筆者原在水利部門工作,已退休20多年了,作為一個經歷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艱苦奮鬥歲月的人,對於中原地區生態環境的變遷對氣候的影響,我有著切身的體會和認知。加上工作原因,筆者對城鄉環境特別是水資源的變化尤為關注。前後對比,我發現了一個非常值得警醒的問題,那就是:與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以前相比,現在的樹木少多了,現在的蓄水也大大減少了。

在筆者的印象中,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以前,中原大地上幾乎每個村莊都是樹木參天,房屋被茂密的樹木所掩映。而如今,原來低矮的草房、瓦房變成了樓房,樹木大多被砍伐,地面多用水泥硬化,原有的野草坪和土路卻很少見了。根據統計,1立方米樹冠釋放的氧氣是1立方米草坪的30倍。這說明樹木對綠化環境和改善空氣質量、調節空氣溼度比單純草坪效果好得多。更何況,現在很多地方連草坪也沒有了。如果任其這樣下去,生態環境怎麼能好得了呢?氣候異常也是自然的吧。

村莊的蓄水狀況也發生了很大改變。筆者老家所在的豫南某村,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以前,環村水域密佈,當時村子只有200多人,粗略估計,人均蓄水量至少在100立方米以上。如今,由於人口增加帶動房屋成倍增多,加上缺少保護意識,整個村子已沒有一處坑塘了。

筆者老家村莊的情形絕非個例。大量地面被硬化,本就不利於地表水與地下水之間的溝通,再加上大量地表蓄水系統的缺失或不足,必然造成局部水循環的中斷或受阻。

與廣大農村地區相比,城市的植被覆蓋率和地表蓄水量就更顯不足了。

多植樹和多蓄地表水帶來的生態正向效應,我們如果去考察一些面積較大的森林地區的氣候,就能得到明確的答案。我省伏牛山、大別山、太行山等大面積森林地區,由於植被茂密、蓄水豐富,其局部平均降水量明顯高於城市和其他地區。那些地方,儼然形成了各自良性循環的小氣候。

那麼,對於我省廣大城鄉地區來說,當務之急是什麼呢?

筆者以為,首先要加大綠化力度,特別是要多多植樹造林。其次是要下大力氣把原來村莊的蓄水系統儘快恢復起來,使農村人均蓄水量達到50至100立方米的水平,城鎮人均蓄水量至少達到5至10立方米的水平。特別要注意的是,無論是農村的坑、塘、溝還是城鎮的蓄水池或河渠,其底部應一律用土填式,不能用水泥硬化式。這是因為,只有土填式才能使地表水與地下水上下貫通,使其保持平衡狀態。此外,還要以立法的形式保障綠化面積和地表水的蓄水量。

但願通過我們的努力,到處都是有水有樹有陽光的最佳自然環境,不僅景色優美,而且氣候適宜,生態宜居。(思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