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榮昌盛的唐朝,外出踏青時和其他朝代有何不同

公元618年,唐朝成立了,之後盛極一時的唐朝結束於公元907年,總共統治了中原大地289年的時間,但是唐朝在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各個方面的發展都達到了中國古代文明的輝煌頂點。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在萬物復甦的春天,唐朝人在外出踏青時會做些什麼,和其他朝代有何不同。

繁榮昌盛的唐朝,外出踏青時和其他朝代有何不同

唐朝的時候,那時候的人稱郊遊為“踏履”。魏晉時期,喜歡郊遊的人大多出現在達官貴族之中,到了唐代,由於盛世繁華,大多數百姓們生活安定,這才有了郊遊的喜好,特別是京城長安的人最喜歡踏青郊遊了。就像唐朝著名的詩人杜甫的《麗人行》中所寫:“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五代時期的王仁裕在《開元天寶遺事》中也說過,京城長安在春天的時候,好多人都熱衷於出去遊玩,那時候園林樹木沒有一點空閒的地方。

繁榮昌盛的唐朝,外出踏青時和其他朝代有何不同

長安東南郊的曲江地區是長安市民出遊的最佳地點,曲江是一個人工湖泊,建於隋初,依水而建皇家景觀,雖然它是一個皇家花園,但它向公眾開放,每逢中和節和上巳節,長安就幾乎成了一個空城,可以想象曲江兩岸的遊客之多。而新科進士正式公佈名單也在上巳節前,這時候聚集在長安的學子們也會利用這個機會去曲江遊玩。

繁榮昌盛的唐朝,外出踏青時和其他朝代有何不同

唐朝的人在郊遊的時候特別關心物質享受,在郊遊期間,吃喝之風很普遍。白居易所說的“酬錢員”,意思就是請錢員外吃飯,因為唐代的這種風俗,唐代產生了好多篇中國飲食史上可以載入的“遊宴”,例如,在曲江地區設宴的,就有上巳節遊宴、新進士遊宴以及關宴等。

繁榮昌盛的唐朝,外出踏青時和其他朝代有何不同

唐朝的人喜歡郊遊。除了與唐朝擁有強大的國力以及社會穩定有關之外,也直接和當時唐朝假日比較多以及上層社會的大力推動有關。《唐詩紀事》記載唐朝從皇帝到朝臣都很喜歡郊遊踏青,因而形成了一套制度。每年的春天,皇帝都會帶后妃和朝臣觀賞梨園,遊覽祭祀,到了夏天則參觀葡萄園,而秋天登大雁塔。

到了宋代,郊遊也風靡過,但人們相比於上巳節外出更喜歡選擇清明節,傳世名畫 《清明上河圖》中描繪的主要內容之一,是北宋都城汴京人在清明節出去郊遊踏青的情景。在南宋時期,清明節郊遊踏青已經成為當時的一種習俗。宋朝以後,古代民間郊遊活動的內容變得多樣化,趨於簡單,體育健身運動受到喜愛,明朝人喜歡盪鞦韆,而清朝則更痴迷於放風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