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不僅是煽情,更是犀利的社會探問

本文作者:電影兒,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小丑》:不僅是煽情,更是犀利的社會探問


作為首部拿下威尼斯影展金獅獎的美漫相關電影,《小丑》確實是一部下手力道極重的作品,甚至超越了被無數人視為經典的《黑暗騎士》,將同類型電影推到了更為寫實的世界之中。


《小丑》:不僅是煽情,更是犀利的社會探問


這點其實正如導演所言,雖然片子描述的是DC最知名反派的源起故事,但劇本靈感來源卻是馬丁.史柯西斯執導的《計程車司機》、《蠻牛》與《喜劇之王》等經典電影,以更加真實的角度,描繪出荒蕪疏離的社會邊緣光景。


《小丑》:不僅是煽情,更是犀利的社會探問


事實上,《小丑》的情節也像是《計程車司機》與《喜劇之王》的結局曾被討論究竟是真實發生的事,或是出自主角幻想一樣,在劇情前半段裡有不少地方均讓人迷惑於究竟是真是假。不過,這種真假難辨的感覺,卻與一般用「燒腦」二字作為宣傳,像是把觀眾丟進迷宮裡的那類電影截然不同。


相比之下,《小丑》比較像是讓人置身於廣袤無垠的沙漠之中,任你再怎麼張望,也只能看到一座又一座的沙丘,就算看見綠洲,也可能僅是海市蜃樓而已。就算這座沙丘是真的,那座沙丘是假的,本質上卻沒有差異,一切依舊荒蕪死寂,讓人像是尋不著任何出路,因而顯得怵目驚心。


《小丑》:不僅是煽情,更是犀利的社會探問


說真的,以全片成果來看,要是《小丑》將部分人名與地名改掉,不僅可以直接變成一部完全原創之作,同時還照樣能在與漫畫沒有任何關聯的情況下,完整表達出這部電影所想傳達的主要命題。但有趣的是,就算如此,編導也還是完全不浪費地運用了我們耳熟能詳的相關角色背景,藉此節省許多需要解釋的時間,因此使劇情更能聚焦在主角身上主題,同時更對主題有著畫龍點睛的點綴之用。


《小丑》:不僅是煽情,更是犀利的社會探問


舉例來說,雖然這部電影以小丑源起為主,與蝙蝠俠布魯斯.韋恩沒有太大關連,但由於大多數觀眾原本就對蝙蝠俠這個角色知之甚詳,因此就算本片只講小丑,雙方彷彿鏡像般的互生關係,卻也照樣能在本片中被強調出來,甚至還讓電影主題獲得更進一步的推演,讓人藉由自己原本就知道的角色前提,在片中看見其中一人由於制度壓迫及人性冷漠而被社會塑造而成,另一個則在失序暴動的混沌中埋下誕生緣由。


《小丑》:不僅是煽情,更是犀利的社會探問


不過有趣的是,在過往總被視為象徵正邪兩面的蝙蝠俠與小丑,也在《小丑》那疏離之至的獨特氛圍中,反倒只像是在描述物極必反的道理,展現出當其中一端發展至極限,便會催生反抗動力這樣的情況,讓一切變得像是與「正義」這種觀念全然無關,而是與人性及他們所遭遇到的悲劇有關。


《小丑》:不僅是煽情,更是犀利的社會探問


從這樣的角度來看,《小丑》確實是一部提供了絕佳討論方向的電影。在看完這部電影后,你認為這個犯下駭人罪行的角色到底該不該被判死刑?這個人的作為算不算是情有可原?一切罪藪的源頭究竟出自何處?是這個人本性邪惡,或是一連串因素累加之後導致而成?要怎麼做,才更能避免這些情況發生?像是以上的這些部分,全都是《小丑》所能、也值得我們討論的地方,相信也是製作團隊所想提出的問題,絕非只是想要單純地煽動人心而已。


《小丑》:不僅是煽情,更是犀利的社會探問


許多時候,真正優秀的創作,並不是要提供明確解答,而更像是一道犀利之問,藉由作品的展現,讓你自行探求問題的答案,並與他人一同討論,哪怕是因此吵架也好。


而《小丑》完完全全,就是這樣的一部出色之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