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发誓不要和父母一样的人,后来都怎么样了?

八段锦原创文章,未经许可请勿转载。更多关于关系、情绪的内容,关注我~

我是在父亲去世三个月后,开始看《我们这一天》的。深夜蜷在被窝里,眼泪鼻涕淌得满脸都是。


这部剧里,藏着所有人都向往的“原生家庭”。

那些发誓不要和父母一样的人,后来都怎么样了?


01 “千万不要和爸爸一样”


杰克和瑞贝卡一见钟情。

那些发誓不要和父母一样的人,后来都怎么样了?

他们第一次意见不合是因为孩子

瑞贝卡不想要孩子。

爸爸的眼里没有她们姐妹,而妈妈的眼里只有爸爸,对她们姐妹说的最多的,除了“不要打扰爸爸”,就是各种挑剔和指责

那些发誓不要和父母一样的人,后来都怎么样了?

既然大人这么嫌孩子碍事,为什么还非要生呢?

那些发誓不要和父母一样的人,后来都怎么样了?

而杰克的爸爸不仅忽视他,还总是喝得醉醺醺的,喝完就把杰克的妈妈打得鼻青脸肿。

那些发誓不要和父母一样的人,后来都怎么样了?

只有看球时,他才会把杰克叫过来坐在脚边,那是他唯一像个爸爸的时刻。即便这个时候,他也不允许杰克说话

所以杰克一直渴望有个自己的家,生好几个孩子,他要和孩子们一起看球,孩子们想说什么都可以,愿意多大声就多大声。

那些发誓不要和父母一样的人,后来都怎么样了?

有一次,杰克在父亲再次家暴时,忍无可忍地举起了枪,但是母亲流着泪哀求他。


母亲说,“答应我,长大之后,千万不要和你爸爸一样。”


瑞贝卡不要孩子,杰克想要很多孩子,本质都是一回事

千万不要和爸爸一样”,是杰克拼尽一生的最高理想;而瑞贝卡的理想是,绝不要像母亲那样,做个不关心孩子、只会围着丈夫转的家庭妇女。

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不过比其他不幸的人幸运的是,他们遇到了彼此。

那些发誓不要和父母一样的人,后来都怎么样了?

他们结婚了,瑞贝卡生了三胞胎,凯文,凯特,还有一个孩子没有活下来,于是,他们收养了医院里同天出生的黑皮肤弃婴兰德尔。


新手父母,在不富裕的条件下养育三个肤色各异的孩子,但杰克永远知道该怎么做:和父亲相反就对了。


父亲羞辱,他就鼓励;

父亲打击,他就支持;

父亲冷酷,他就温暖;

杰克陪孩子们玩游戏,每周末都和他们一起看球,决赛那天更是成为全家的狂欢日。他把和孩子在一起的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都变成了他们成年后念念不忘的纪念日。

那些发誓不要和父母一样的人,后来都怎么样了?

这样的爸爸,谁不想要?


02 爱,会太多吗?


父亲去世一年多,小男人问我,如果可以选,你还要姥爷当你的爸爸吗?


老爸还有力气和我吵架的时候,我写过一篇文章《你痛恨的父母身上,写着你未来的模样》,听题目你就知道,我曾多么委屈和不甘。


想起深夜那些止不住的眼泪,有没有那么一刻,我在羡慕凯特,有一个无条件支持她的父亲?


感觉缺爱的孩子难免容易敏感,可奇怪的是,得到了令人羡慕到想哭的爱,凯特竟然也很敏感。


有一次她好不容易鼓起勇气去试唱,一张口考官就制止了她。凯特被激怒,你不就是因为我胖,连听我唱完都不愿意吗?!

表面看来,凯特的问题是体重,但真正的问题是,她的态度太纠结:既不愿意面对“胖”这个现实,又想把锅都让“胖”来背。

那些发誓不要和父母一样的人,后来都怎么样了?

而这个态度,多多少少和杰克有点关系。

凯特小时候已经比同龄人胖很多了,但是杰克坚持认为那只是“婴儿肥”,在妈妈希望她少吃点甜食时,他反而暗暗怂恿她多吃。

在杰克的鼓励下,凯特穿着花比基尼去游泳池,兴高采烈地在泳池边凹造型、走模特步。她主动邀请小女孩们一起扮美人鱼,却没想到她们不但拒绝和她玩,还递给她一张纸,上面画着猪头。

那些发誓不要和父母一样的人,后来都怎么样了?

凯特被狠狠打击了,原来只有爸爸把她当公主,在别人眼里自己却是一头“猪”。她用浴巾把身体遮住,不吃不喝不说话。

杰克用一个绘声绘色的传奇故事,成功把女儿哄开心,他还告诉她,只要穿上他拿来那件“神奇的”的T恤,她想象自己是什么就能成为什么。

那些发誓不要和父母一样的人,后来都怎么样了?

为了保护女儿的自尊心,杰克编织了一个梦想。

那些发誓不要和父母一样的人,后来都怎么样了?

所有爱孩子的父母都会像杰克吧,担心他们会被摧毁,小心翼翼地保护孩子免受挫折和磨难。特别是那种童年不幸的父母,更害怕孩子受一点委屈。

但是该面对的真相不面对,只能让问题越变越大。


作为一个“胖子”,凯特只能在父亲一个人面前充满自信,她不敢相信还有别人能爱她。而且,杰克在凯特还未成年时就意外去世了。


凯特最大的不幸就在于,她曾经拥有如此完美的保护伞,却太早失去了它;而杰克最大的问题是,太渴望改变命运而用力太猛。

那些发誓不要和父母一样的人,后来都怎么样了?


03 “健康自恋”


不能爱得太少,也不能爱得太多,做个“刚刚好”的父母,并不容易。杰克想做太阳,护佑整个家庭,而忘了自己终究是个凡人。


在压力太大的时候,他瞒着家人偷偷酗酒。


明明憋着一口气,长大了“绝不要像父母那样”,成为父母后却发现,自己终于在某一天活成了曾经最讨厌的样子。


为了给即将到来的三个孩子准备一个大点的房子,杰克只能硬着头皮去求助父亲。在走进房间之前,杰克悄悄把结婚戒指摘了下来。


他以像父亲为耻,更以不得不求助父亲为耻,他最不愿意的是,让心爱的家人看到自己的无能和软弱。

那些发誓不要和父母一样的人,后来都怎么样了?

而那个最不堪的父亲,尽管一如既往地嘲讽儿子,最终还是把钱借给他了。父亲临终前提出要见杰克,而杰克当时正在陪孩子们野营。他拒绝了。


你不知道这样的父亲,是因为天生残暴而如此,还是也背负了导致杰克酗酒同等甚至更大的压力;他究竟是一点都不爱孩子,还是终究残存了一丝爱意。


也许这部剧想告诉我们,无论多么努力,我们都不可能真正切断和父母的一切联系,这是无可逃避的命运。

那些发誓不要和父母一样的人,后来都怎么样了?

接受它,比回避它更重要。


不曾被好好爱过,还那样无助地依赖他们,渴望他们回心转意,这并不是你的耻辱。


但这部剧更想告诉我们的也许是,我们可以不原谅,但也只能接受父母的不完美,更要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童年之谜》的作者罗尼.索兰认为,父母最根本的价值,是培养孩子的“健康自恋”


自恋是我们保证安全感和在受到外界伤害后,还能维持自我完整的必要人格要素。


健康自恋的人,既能欣赏自己,又能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所以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经常改变对自己的看法,今天别人骂你了,就觉得自己很差;明天别人夸你了,就觉得自己超牛。

那些发誓不要和父母一样的人,后来都怎么样了?

一个人只有这样欣赏自己,才能充满信心去面对各种问题,既能享受独处的美妙,也能享受和他人在一起的乐趣。


而病态自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过度自恋,眼里除了自己看不到任何人,自然就不可能和他人建立情感联系;


一种是自恋不足,因为自尊被降低或摧毁,反而会引起强烈的补偿行为,对别人的批评、否定或者不公的待遇特别敏感。一旦感到自尊受到威胁,就会竖起满身的刺。


所谓“原生家庭”的伤害,从根本上说,是父母毁掉了孩子的健康自恋;赌咒发誓“绝不要活成父母那个样子”,是孩子自恋不足的补偿性救赎。


一个人能不能形成健康自恋,和儿时父母的回应方式有关。


越是小孩子,越需要父母及时、全方位的回应和认可,因为他们几乎是完全借助于父母来认识自己的:如果被爱,就意味着我是完美的;如果不被爱,就意味着我有缺陷。


但这并不是说,父母永远要以全方位的方式回应孩子,随着孩子慢慢长大,父母也要逐步放手,让他慢慢学会独立应对外面的外界,这就是“社会化”的过程。

那些发誓不要和父母一样的人,后来都怎么样了?

儿童心理学家丹·肯德隆表示,如果孩子不曾体验痛苦的感觉,就无法发展“心理上的免疫力”,你得让孩子接触病原体,不然身体不知如何应对进攻。


洛杉矶临床心理师温迪·莫格尔,美国多所学校的顾问,也曾说现在“茶杯”式新生越来越多,稍稍碰壁,就有可能碎掉。


父母出于好意,在孩子整个童年期替他们消化掉了所有的忧虑,结果他们长大后却不知该如何面对挫折。

这可能是我们这一代成为父母之后,更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世上所有的爱都指向团聚,唯有父母的爱指向分离。


自恋,不是摔破了就无法复原的精美花瓶。它是可以也必须被伤害的,不断被伤害,不断去复原,才能形成足够强大的健康自恋。

那些发誓不要和父母一样的人,后来都怎么样了?


04 完美并不存在


即便拥有世界上最优秀的父母,你还是会经历不那么开心的时光。无论如何你都会受伤的,都有需要独自面对的课题,这就是成长的代价。


一个人想要放弃孩子式的自恋,就要在爱自己的同时,也在和人交往的不断受挫中,学会妥协和合作。


凯特三兄妹,和缺爱家庭的孩子一样,也会被心理问题困扰。


凯特因为胖而过度敏感;

那些发誓不要和父母一样的人,后来都怎么样了?

兰德尔因为太过努力想要配得上白人父母的爱,患上焦虑症;

那些发誓不要和父母一样的人,后来都怎么样了?

凯文因为太过“完美”,在成长过程中一直被弟弟、妹妹抢了父母的关注,成为一个被观众喜爱的明星后,还总是怀疑自己是个没有灵魂、蠢笨的“拉布拉多犬”;

那些发誓不要和父母一样的人,后来都怎么样了?

但是,正如凯文所说,爸爸虽然离开了,但我总觉得他还在我身边。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想起父亲,最终总能找到办法克服。


在纠结去抚慰焦虑症的弟弟、还是留在对自己很重要的演出时,凯文问了自己一个问题,如果是爸爸,他会怎么做?

那些发誓不要和父母一样的人,后来都怎么样了?


最终,他放弃了演出,飞奔到正在哭泣的弟弟身边,搂住了他的肩膀。

那些发誓不要和父母一样的人,后来都怎么样了?

家永远是我们的软肋,也是我们的盔甲。

世上没有完美的依恋,父母不需要也不可能完美,只要能让孩子知道,你深爱着他们,那就足够了。

那些发誓不要和父母一样的人,后来都怎么样了?

其实我早就意识到,我不需要羡慕凯特,那些让我不甘的,并不只有刺痛,而是那刺混在了爱里,让我来不及在父亲还在世时分辨清楚。


而我,终于学会了拨开那些刺,并从中获得力量。


治愈童年有很多种方式,最好的方式也许就是接受一切,然后和你的孩子一起,重新渡过一个更好的童年。

· End ·

作者:八段锦,治愈的声音,走心的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硕士,心理咨询师,作品《与最好的自己在一起》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