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让春秋时期的公子流亡于他国?他们流亡时真的很穷吗?

"流亡"是存在于我国春秋时期的一种社会现象。且这种现象可以说在当时的社会中十分普遍,参与不仅有大夫、士以及一些地位低下者,甚至也有天子、国君与公子这些上层阶级。"

流亡公子"指的是因故流亡于外国的,且在国君二代以内的直系男性后嗣。据统计,在这些庞大的流亡群体中,流亡的公子有83人。导致公子流亡的原因大概有六种,分别是:因战争失败或国家的灭亡而流亡、因争夺君位的失败而流亡、因参与政治斗争且失败而流亡、因国君不听劝谏而流亡、因触犯法律而流亡与因婚姻原因流亡。其中,因政治斗争和争夺君位的失败而流亡的公子占比最大,这反映出我国春秋时期动荡不安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可以说,流亡公子是春秋时期动荡社会的真实写照。

由于是国君的直系亲属,流亡前的公子在本国的地位甚高,坐拥要职,且拥有数量可观的采邑。不论是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都具有可靠的基础。而若因为各种原因公子流亡外国,也会因他的公子身份,获得外国的官职与采邑。流亡公子并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潦倒不堪,而是具有较好的政治和经济条件。此外,公子在流亡时,会带走流亡前所保有的一些财富。而那些屈指可数的没有被外国所收留的公子,也将获得外国国君赠予的种种财物。

是什么让春秋时期的公子流亡于他国?他们流亡时真的很穷吗?

动荡的春秋时期

下面,我们将通过公子流亡现象与春秋社会的关系和流亡公子的实际经济状况等两个方面的讨论,来具体说说有关"流亡公子"这一群体的有关内容。

一、公子流亡的各种原因

本文所讨论的"公子"指的是国君两代以内的直系男性后裔,即我们狭义上所定义的太子、公子和公孙。而"流亡"则指在本国不能存身,逃亡外国的行为。

关于公子流亡现象的产生,有着非常复杂的历史社会根源,接下来,我们将对春秋时期造成公子流亡的具体原因加以概括如下:

是什么让春秋时期的公子流亡于他国?他们流亡时真的很穷吗?

春秋时期国家分布图

1、因战败或国家的灭亡而流亡

周平王东迁后,周天子势力逐渐衰微,各个诸侯国却日益强大,周天子渐渐失去对诸侯的控制。为了获取更多的土地和财物,各个诸侯之间常常发生战争,许多小国慢慢被大国强国所吞并。这种现象在《左传》和《春秋》中都有所记载。在永不停歇战乱之中,亡国之君的数量也已经是"不可胜数"了,相应的,则有更多经历"国破家亡"的公子们,流亡列国,向他国寻求庇护。

因战败而流亡的公子,当以楚国三王孙最为典型。定公五年,发生了历史上的柏举之战,吴、唐、蔡三国联军,直捣楚都——郑城,楚昭王立马携其宗室,在仓皇之中向外国逃窜。与此同时,三位公子——王孙由于、王孙贾、王孙围也加入了逃亡的队伍当中,昭王一行人,先后流亡了郧国、随国,最后还是在秦国的援助下,才得以返回楚国。国家战败,使得这三位堂堂公子为此付出了"流亡"的代价。

是什么让春秋时期的公子流亡于他国?他们流亡时真的很穷吗?

柏举之战

2、因君位争夺失败而流亡

这是春秋时期,造成公子流亡的最主要原因。"在西周春秋时期,我国古代中原地区,不管是姬姓周人还是异姓部族,通行的继承制是嫡长制,而不是一继一及和兄终弟及制。"而嫡长子继承制是春秋时期各国通行的最主要的继位方式,嫡长制的重点就是"嫡子"的重要性。所谓嫡子,简单来说,就是正妻的孩子。在诸侯成群的妻妾之中,只有一人是嫡妻(也即正室)。由嫡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叫做嫡长子。嫡妻以外的妻妾均为庶妻,庶妻所生之子都为庶子,而只有嫡长子才能获得君位的继承权,庶子是不具有君位继承权的。

当然,立嫡以长的原则是在一般情况下所坚持的,事实上,这种制度的执行并非如我们想的那样森严。在被称之为"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乱嗣,并不是少见的现象。国君的废与立,很大程度上还与母子受宠的程度、公子之间个体差异、卿大夫集团的各种干预、现实的政治局面等诸多不确定的因素有关。

觊觎者想尽各种办法,试图以庶子取代嫡子,嫡子则并不肯善罢甘休,这就使得纷争在所难免了,于是,就出现了大量的公子为了求避祸而流亡外国的现象。

而一些新君,尤其是那些违背嫡长子继承制,窃位篡位的国君,为了巩固自己的君位,往往会设法杀害或驱逐一些公子,以减少君位对有所凯觑者的数量。这时,有的公子预感到自己的灾祸将至,便流亡到外国,寻求庇护。如齐公子小白和公子纠、秦后子等,皆属此类。

是什么让春秋时期的公子流亡于他国?他们流亡时真的很穷吗?

嫡长子继承制

3、因政治斗争失败而流亡

在君位斗争之中,未能获得君位的公子、公孙,在国内仍然可以担任相关的官职,有的公子却因为各种各样的缘由,跌入了政治斗争的泥潭当中。在政治斗争中惨遭失败的公子们,因为害怕政敌的迫害,所以只能选择流亡外国。还有的公子受到政治斗争的牵连,被迫流亡。

有时候,我们对于公子流亡原因的猜测,并不能通过事件的表面看到实质,这需要我们格外注意。"郑泄驾恶公子瑕,郑伯亦恶之,故公子瑕出奔楚。"从表面上看来,郑国公子瑕的流亡,其原因是当权的国君和大夫不喜爱,但如果我们仔细考察就会发现,这里的"不喜爱"仅仅是一种托辞罢了,其实,公子瑕流亡的真正原因,是他触犯到了大夫泄驾的利益,而他又没有足够实力去与泄驾等当权者抗争,所以,为了免遭他们的迫害,公子瑕开始了他流亡的道路。这种隐性的原因,值得我们注意。

是什么让春秋时期的公子流亡于他国?他们流亡时真的很穷吗?

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

4、因劝谏国君不听而流亡

在春秋时期,大部分的君臣关系都是建立在这种"君义,臣行"准则的基础之上的。在这种准则之下,君臣关系是对等的,就不存在那种绝对的人身依附关系。

《孟子·万章》说:"

君有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去。"《离娄下》说:"无罪而杀士,则大夫可以去,无罪而戮民,则士可以徙。"《礼记·曲礼下》说:"为人臣之礼,不显谏,三谏而不听,则逃之。"他们共同阐述了一个道理:如果君主胡作非为,屡行不义,那么作为臣应当加以谏正。而对君主再三规谏,是大臣们的责任。如果规谏最终不被国君采纳,臣可以随时终止君臣关系,离之而去。

是什么让春秋时期的公子流亡于他国?他们流亡时真的很穷吗?

"君义,臣行"的君臣关系

5、因犯罪而流亡

春秋时期的各个诸侯国基本上都沿用了西周时候的法律,对犯罪的人有一套处罚办法。而有的公子就因为触犯了法律,受到流放外国的惩罚。如郑国公孙楚与公孙黑争抢徐吾犯之妹,公孙楚以戈击伤了公孙黑,造成了人身伤害,"郑放游楚公孙楚于吴。"子产在列举他的罪状时提到:"国之大节有五,女皆奸之。"声称他触犯了五条大罪。但他的国君不忍心杀死公孙楚,于是便惩罚公孙楚流亡吴国。这种将犯罪的公子进行流放的作法,既打击了公子的犯罪,使得他们得到应有的惩罚,又对其他的贵族有着威慑警示的作用。

6、因婚姻而流亡

历史上因为婚姻原因而流亡的公子,《左传》里记载有鲁国的公孙敖穆伯。文公七年,公孙敖到营国参加盟会,同时为襄仲迎娶营女,公孙敖

"登城见之,美,自为娶之。"襄仲不服,欲攻打公孙敖,在惠伯的调解下,公孙敖不娶营女而送她回国,襄仲遂与公孙敖和好。但公孙敖并没有将营女忘却。一年后,他利用入周吊周襄王丧的一次机会,"以币奔营,从己氏焉",公孙敖为娶营女而流亡营国,还带走了鲁国为周襄王准备的用来助葬的财物。

是什么让春秋时期的公子流亡于他国?他们流亡时真的很穷吗?

二、春秋时期流亡公子的政治和经济状况

世袭贵族的统治,是春秋政治的一个主要特征。而公子正是这种世袭贵族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等级。他们担任着政府要职,维持着国家机器的运转,在国家的外交与军事之中,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血缘上,他们是国君的直系亲属。政治上,他们是国君的有力辅佐。经济上,他们世袭着广阔的采邑。明确公子这一群体的地位,对于了解流亡公子的生活情况,是非常有益的。

1、流亡前公子的政治经济状况

周代的基本社会制度可称为"宗法封建制"。这样的社会中,官职多为世袭所得。这也就意味着如果国君将国家的政权分配给自己的公子公孙,就会加强公室的力量。这样一来,就能够有效地抑制世袭大族势力的发展和膨胀。

在春秋时期,有的公子被立为嗣君,他们便可以在先君去世后继位成为一国之君,享有尊贵的政治权力和经济生活。而大量没有成为国君的公子,只要没有残疾或者智力问题,根据当时的"亲亲"原则,都可以被授予官职。

公子被封为大夫是一种普遍现象,就如郑襄公,使穆氏群公子"皆为大夫"。有的公子因为自身的才干突出,而受到重用,因而成为大夫中的执政要臣——卿大夫。

是什么让春秋时期的公子流亡于他国?他们流亡时真的很穷吗?

卿大夫

《左传》中还可找到关于公子担任军事职务的记载。在楚国掌管军事的司马一职,也主要是由当时的各个公子所担任。如楚庄王的司马子反公子侧,楚共王的右司马公子申等。由此上文的例子,我们可以知道,

公子在各国都具有着比较高的政治地位

经济上,公子们凭其国君兹亲的关系,可以获得相应的采邑。"采邑"最初是指由周王赐予公卿大夫和王室之亲的领地,采邑主可以享有采邑内的主要的赋税收入。春秋时期,诸侯们为卿大夫和公室之亲封授采邑,采邑主随之变为采邑内的最高统治者。采邑主不仅可在邑内设立官职、军队,还可征税赋,可使人民服徭役。这时的采邑已经成为一个个"小国家",是诸侯属下国家政权。

公子除了采邑的稳定收入外,还有一些从事工商业、军事、行贿等的辅助性收入。在春秋时期,有些公子所占有的财产数量是十分惊人的。如宋国的公子鲍在国内领有萧、蒙两邑:"宋饥,竭其粟而贷之。年自七十以上,无不馈治也,时加羞珍异,无日不数于六卿之门。亲自桓公以下,无不恤也。"公子鲍以自己的私人财产对宋国进行救灾,其富裕可想而知。

是什么让春秋时期的公子流亡于他国?他们流亡时真的很穷吗?

"采邑"示意图

2、流亡后公子的政治经济状况

晋国的大夫叔向阐述了对于流亡公子进行安置的标准,他说,这种标准应当根据流亡者其母国的强大程度,与公子的德行和"功庸"制定,与个人的贫富无关,公子在晋国可以享有在母国同样的待遇。而 "博雅君子"子产则持不同意见,他认为对流亡贵族授予官职是"古之制也",若流亡者无罪流亡至此,接收国应当依照其在母国的待遇再降低一等安置。子产和叔向所坚持的的安置标准有所不同,但反观流亡公子本身的境遇,不论是同级安置,还是对他们进行降低一级的安置,与他们在母国所享受的待遇并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反差。按照这一安置标准,"流亡公子"在外国大多数可以获得官职。同时,"流亡公子"在接收国获得采邑的现象也很普遍。

除了采邑所给公子提供的稳定经济来源外,公子流亡时,还随行携带有大量的财富。

我们熟悉的公子重耳在流亡时就携带有大量的财物,甚至还专门设置了管财物的官职。同时,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公子在流亡时不可以携带母国的"祭器"出国,只能把祭器存放在母国的大夫家。

接收国对那些对他们极大利用价值的公子,还会给予特别照顾。而对于那些从国家利益角度考虑,判定为不宜收留的流亡公子,诸侯国君则多出于礼节,也会赏赐种种生活必需品,打发其另谋高就。

是什么让春秋时期的公子流亡于他国?他们流亡时真的很穷吗?

公子重耳的流亡

结语:通过对春秋时期公子流亡情况的探寻,我们可以知道,导致公子流亡的原因大抵都是关于那个时期混乱的政治和频繁的战争,可以说,公子流亡的现象就是当时社会动荡的一个侧面展现。而我们通过对春秋时期流亡公子政治经济状况的了解,我们可以知道:其一,大部分没有继承君位的公子,因国君兹亲的原因,可在本国获得官职,并且可以获得采邑,坐拥稳定的政治经济基础。其二,大部分的流亡公子凭借其公子身份,在外国也可以获得官职及采邑。有的公子在流亡时还会携带数量可观的财富。至于那些极少数没有被收留的公子,外国的国君也多会给予其丰厚馈赠。总的来说,流亡公子并非如我们通常想象的那般落魄可怜,而是拥有较好的政治和经济条件。

"流亡公子"是时代和政治的产物,对"流亡公子"这一群体的关注,也非常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春秋时代的政治和经济状况。

参考文献:

1、《春秋时期流亡公子从亡人员考述》

2、《从重耳的经历看春秋时期流亡公子的境况》

3、《秋时期流亡公子的文化素质和精神风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