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讓春秋時期的公子流亡於他國?他們流亡時真的很窮嗎?

"流亡"是存在於我國春秋時期的一種社會現象。且這種現象可以說在當時的社會中十分普遍,參與不僅有大夫、士以及一些地位低下者,甚至也有天子、國君與公子這些上層階級。"

流亡公子"指的是因故流亡於外國的,且在國君二代以內的直系男性後嗣。據統計,在這些龐大的流亡群體中,流亡的公子有83人。導致公子流亡的原因大概有六種,分別是:因戰爭失敗或國家的滅亡而流亡、因爭奪君位的失敗而流亡、因參與政治鬥爭且失敗而流亡、因國君不聽勸諫而流亡、因觸犯法律而流亡與因婚姻原因流亡。其中,因政治鬥爭和爭奪君位的失敗而流亡的公子佔比最大,這反映出我國春秋時期動盪不安的政治環境和社會環境。可以說,流亡公子是春秋時期動盪社會的真實寫照。

由於是國君的直系親屬,流亡前的公子在本國的地位甚高,坐擁要職,且擁有數量可觀的采邑。不論是政治上還是經濟上,都具有可靠的基礎。而若因為各種原因公子流亡外國,也會因他的公子身份,獲得外國的官職與采邑。流亡公子並不像我們所想象的那樣潦倒不堪,而是具有較好的政治和經濟條件。此外,公子在流亡時,會帶走流亡前所保有的一些財富。而那些屈指可數的沒有被外國所收留的公子,也將獲得外國國君贈予的種種財物。

是什麼讓春秋時期的公子流亡於他國?他們流亡時真的很窮嗎?

動盪的春秋時期

下面,我們將通過公子流亡現象與春秋社會的關係和流亡公子的實際經濟狀況等兩個方面的討論,來具體說說有關"流亡公子"這一群體的有關內容。

一、公子流亡的各種原因

本文所討論的"公子"指的是國君兩代以內的直系男性後裔,即我們狹義上所定義的太子、公子和公孫。而"流亡"則指在本國不能存身,逃亡外國的行為。

關於公子流亡現象的產生,有著非常複雜的歷史社會根源,接下來,我們將對春秋時期造成公子流亡的具體原因加以概括如下:

是什麼讓春秋時期的公子流亡於他國?他們流亡時真的很窮嗎?

春秋時期國家分佈圖

1、因戰敗或國家的滅亡而流亡

周平王東遷後,周天子勢力逐漸衰微,各個諸侯國卻日益強大,周天子漸漸失去對諸侯的控制。為了獲取更多的土地和財物,各個諸侯之間常常發生戰爭,許多小國慢慢被大國強國所吞併。這種現象在《左傳》和《春秋》中都有所記載。在永不停歇戰亂之中,亡國之君的數量也已經是"不可勝數"了,相應的,則有更多經歷"國破家亡"的公子們,流亡列國,向他國尋求庇護。

因戰敗而流亡的公子,當以楚國三王孫最為典型。定公五年,發生了歷史上的柏舉之戰,吳、唐、蔡三國聯軍,直搗楚都——鄭城,楚昭王立馬攜其宗室,在倉皇之中向外國逃竄。與此同時,三位公子——王孫由於、王孫賈、王孫圍也加入了逃亡的隊伍當中,昭王一行人,先後流亡了鄖國、隨國,最後還是在秦國的援助下,才得以返回楚國。國家戰敗,使得這三位堂堂公子為此付出了"流亡"的代價。

是什麼讓春秋時期的公子流亡於他國?他們流亡時真的很窮嗎?

柏舉之戰

2、因君位爭奪失敗而流亡

這是春秋時期,造成公子流亡的最主要原因。"在西周春秋時期,我國古代中原地區,不管是姬姓周人還是異姓部族,通行的繼承製是嫡長制,而不是一繼一及和兄終弟及制。"而嫡長子繼承製是春秋時期各國通行的最主要的繼位方式,嫡長制的重點就是"嫡子"的重要性。所謂嫡子,簡單來說,就是正妻的孩子。在諸侯成群的妻妾之中,只有一人是嫡妻(也即正室)。由嫡妻所生的第一個兒子,叫做嫡長子。嫡妻以外的妻妾均為庶妻,庶妻所生之子都為庶子,而只有嫡長子才能獲得君位的繼承權,庶子是不具有君位繼承權的。

當然,立嫡以長的原則是在一般情況下所堅持的,事實上,這種制度的執行並非如我們想的那樣森嚴。在被稱之為"禮崩樂壞"的春秋時代,亂嗣,並不是少見的現象。國君的廢與立,很大程度上還與母子受寵的程度、公子之間個體差異、卿大夫集團的各種干預、現實的政治局面等諸多不確定的因素有關。

覬覦者想盡各種辦法,試圖以庶子取代嫡子,嫡子則並不肯善罷甘休,這就使得紛爭在所難免了,於是,就出現了大量的公子為了求避禍而流亡外國的現象。

而一些新君,尤其是那些違背嫡長子繼承製,竊位篡位的國君,為了鞏固自己的君位,往往會設法殺害或驅逐一些公子,以減少君位對有所凱覷者的數量。這時,有的公子預感到自己的災禍將至,便流亡到外國,尋求庇護。如齊公子小白和公子糾、秦後子等,皆屬此類。

是什麼讓春秋時期的公子流亡於他國?他們流亡時真的很窮嗎?

嫡長子繼承製

3、因政治鬥爭失敗而流亡

在君位鬥爭之中,未能獲得君位的公子、公孫,在國內仍然可以擔任相關的官職,有的公子卻因為各種各樣的緣由,跌入了政治鬥爭的泥潭當中。在政治鬥爭中慘遭失敗的公子們,因為害怕政敵的迫害,所以只能選擇流亡外國。還有的公子受到政治鬥爭的牽連,被迫流亡。

有時候,我們對於公子流亡原因的猜測,並不能通過事件的表面看到實質,這需要我們格外注意。"鄭洩駕惡公子瑕,鄭伯亦惡之,故公子瑕出奔楚。"從表面上看來,鄭國公子瑕的流亡,其原因是當權的國君和大夫不喜愛,但如果我們仔細考察就會發現,這裡的"不喜愛"僅僅是一種託辭罷了,其實,公子瑕流亡的真正原因,是他觸犯到了大夫洩駕的利益,而他又沒有足夠實力去與洩駕等當權者抗爭,所以,為了免遭他們的迫害,公子瑕開始了他流亡的道路。這種隱性的原因,值得我們注意。

是什麼讓春秋時期的公子流亡於他國?他們流亡時真的很窮嗎?

你死我活的政治鬥爭

4、因勸諫國君不聽而流亡

在春秋時期,大部分的君臣關係都是建立在這種"君義,臣行"準則的基礎之上的。在這種準則之下,君臣關係是對等的,就不存在那種絕對的人身依附關係。

《孟子·萬章》說:"

君有過則諫,反覆之而不聽,則去。"《離婁下》說:"無罪而殺士,則大夫可以去,無罪而戮民,則士可以徙。"《禮記·曲禮下》說:"為人臣之禮,不顯諫,三諫而不聽,則逃之。"他們共同闡述了一個道理:如果君主胡作非為,屢行不義,那麼作為臣應當加以諫正。而對君主再三規諫,是大臣們的責任。如果規諫最終不被國君採納,臣可以隨時終止君臣關係,離之而去。

是什麼讓春秋時期的公子流亡於他國?他們流亡時真的很窮嗎?

"君義,臣行"的君臣關係

5、因犯罪而流亡

春秋時期的各個諸侯國基本上都沿用了西周時候的法律,對犯罪的人有一套處罰辦法。而有的公子就因為觸犯了法律,受到流放外國的懲罰。如鄭國公孫楚與公孫黑爭搶徐吾犯之妹,公孫楚以戈擊傷了公孫黑,造成了人身傷害,"鄭放遊楚公孫楚於吳。"子產在列舉他的罪狀時提到:"國之大節有五,女皆奸之。"聲稱他觸犯了五條大罪。但他的國君不忍心殺死公孫楚,於是便懲罰公孫楚流亡吳國。這種將犯罪的公子進行流放的作法,既打擊了公子的犯罪,使得他們得到應有的懲罰,又對其他的貴族有著威懾警示的作用。

6、因婚姻而流亡

歷史上因為婚姻原因而流亡的公子,《左傳》裡記載有魯國的公孫敖穆伯。文公七年,公孫敖到營國參加盟會,同時為襄仲迎娶營女,公孫敖

"登城見之,美,自為娶之。"襄仲不服,欲攻打公孫敖,在惠伯的調解下,公孫敖不娶營女而送她回國,襄仲遂與公孫敖和好。但公孫敖並沒有將營女忘卻。一年後,他利用入周吊周襄王喪的一次機會,"以幣奔營,從己氏焉",公孫敖為娶營女而流亡營國,還帶走了魯國為周襄王準備的用來助葬的財物。

是什麼讓春秋時期的公子流亡於他國?他們流亡時真的很窮嗎?

二、春秋時期流亡公子的政治和經濟狀況

世襲貴族的統治,是春秋政治的一個主要特徵。而公子正是這種世襲貴族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等級。他們擔任著政府要職,維持著國家機器的運轉,在國家的外交與軍事之中,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血緣上,他們是國君的直系親屬。政治上,他們是國君的有力輔佐。經濟上,他們世襲著廣闊的采邑。明確公子這一群體的地位,對於瞭解流亡公子的生活情況,是非常有益的。

1、流亡前公子的政治經濟狀況

周代的基本社會制度可稱為"宗法封建制"。這樣的社會中,官職多為世襲所得。這也就意味著如果國君將國家的政權分配給自己的公子公孫,就會加強公室的力量。這樣一來,就能夠有效地抑制世襲大族勢力的發展和膨脹。

在春秋時期,有的公子被立為嗣君,他們便可以在先君去世後繼位成為一國之君,享有尊貴的政治權力和經濟生活。而大量沒有成為國君的公子,只要沒有殘疾或者智力問題,根據當時的"親親"原則,都可以被授予官職。

公子被封為大夫是一種普遍現象,就如鄭襄公,使穆氏群公子"皆為大夫"。有的公子因為自身的才幹突出,而受到重用,因而成為大夫中的執政要臣——卿大夫。

是什麼讓春秋時期的公子流亡於他國?他們流亡時真的很窮嗎?

卿大夫

《左傳》中還可找到關於公子擔任軍事職務的記載。在楚國掌管軍事的司馬一職,也主要是由當時的各個公子所擔任。如楚莊王的司馬子反公子側,楚共王的右司馬公子申等。由此上文的例子,我們可以知道,

公子在各國都具有著比較高的政治地位

經濟上,公子們憑其國君茲親的關係,可以獲得相應的采邑。"采邑"最初是指由周王賜予公卿大夫和王室之親的領地,采邑主可以享有采邑內的主要的賦稅收入。春秋時期,諸侯們為卿大夫和公室之親封授采邑,采邑主隨之變為采邑內的最高統治者。采邑主不僅可在邑內設立官職、軍隊,還可徵稅賦,可使人民服徭役。這時的采邑已經成為一個個"小國家",是諸侯屬下國家政權。

公子除了采邑的穩定收入外,還有一些從事工商業、軍事、行賄等的輔助性收入。在春秋時期,有些公子所佔有的財產數量是十分驚人的。如宋國的公子鮑在國內領有蕭、蒙兩邑:"宋飢,竭其粟而貸之。年自七十以上,無不饋治也,時加羞珍異,無日不數於六卿之門。親自桓公以下,無不恤也。"公子鮑以自己的私人財產對宋國進行救災,其富裕可想而知。

是什麼讓春秋時期的公子流亡於他國?他們流亡時真的很窮嗎?

"采邑"示意圖

2、流亡後公子的政治經濟狀況

晉國的大夫叔向闡述了對於流亡公子進行安置的標準,他說,這種標準應當根據流亡者其母國的強大程度,與公子的德行和"功庸"制定,與個人的貧富無關,公子在晉國可以享有在母國同樣的待遇。而 "博雅君子"子產則持不同意見,他認為對流亡貴族授予官職是"古之制也",若流亡者無罪流亡至此,接收國應當依照其在母國的待遇再降低一等安置。子產和叔向所堅持的的安置標準有所不同,但反觀流亡公子本身的境遇,不論是同級安置,還是對他們進行降低一級的安置,與他們在母國所享受的待遇並沒有什麼特別大的反差。按照這一安置標準,"流亡公子"在外國大多數可以獲得官職。同時,"流亡公子"在接收國獲得采邑的現象也很普遍。

除了采邑所給公子提供的穩定經濟來源外,公子流亡時,還隨行攜帶有大量的財富。

我們熟悉的公子重耳在流亡時就攜帶有大量的財物,甚至還專門設置了管財物的官職。同時,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公子在流亡時不可以攜帶母國的"祭器"出國,只能把祭器存放在母國的大夫家。

接收國對那些對他們極大利用價值的公子,還會給予特別照顧。而對於那些從國家利益角度考慮,判定為不宜收留的流亡公子,諸侯國君則多出於禮節,也會賞賜種種生活必需品,打發其另謀高就。

是什麼讓春秋時期的公子流亡於他國?他們流亡時真的很窮嗎?

公子重耳的流亡

結語:通過對春秋時期公子流亡情況的探尋,我們可以知道,導致公子流亡的原因大抵都是關於那個時期混亂的政治和頻繁的戰爭,可以說,公子流亡的現象就是當時社會動盪的一個側面展現。而我們通過對春秋時期流亡公子政治經濟狀況的瞭解,我們可以知道:其一,大部分沒有繼承君位的公子,因國君茲親的原因,可在本國獲得官職,並且可以獲得采邑,坐擁穩定的政治經濟基礎。其二,大部分的流亡公子憑藉其公子身份,在外國也可以獲得官職及采邑。有的公子在流亡時還會攜帶數量可觀的財富。至於那些極少數沒有被收留的公子,外國的國君也多會給予其豐厚饋贈。總的來說,流亡公子並非如我們通常想象的那般落魄可憐,而是擁有較好的政治和經濟條件。

"流亡公子"是時代和政治的產物,對"流亡公子"這一群體的關注,也非常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瞭解春秋時代的政治和經濟狀況。

參考文獻:

1、《春秋時期流亡公子從亡人員考述》

2、《從重耳的經歷看春秋時期流亡公子的境況》

3、《秋時期流亡公子的文化素質和精神風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