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藝術“合二為一”,記廣州市工藝美術大師張文亮

一塊如同頑石一般的璞玉,好似一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荷,等待著人們的觀賞。所謂出淤泥而不染,指的是愛玉之人明白人無完人、金無足赤,玉也是一樣的,但瑕不掩瑜,淤泥掩蓋不了娉婷的荷;而濯清漣而不妖,意在比喻玉石之貴重卻又渾然天成。而在新生代玉雕家張文亮眼中,璞玉都需要通過玉雕設計師精心的雕琢,才能創作出具有生命力的作品來,從而引人無限的遐思,給人一種美的感受,這就是玉雕藝術的魅力之所在。

人與藝術“合二為一”,記廣州市工藝美術大師張文亮

張文亮


張文亮,1988年出生於四川宜賓,玉雕藝術家、工藝美術師、廣東省技術能手、廣州市工藝美術大師,多年來一直從事玉雕藝術的研究與創作,創作出眾多優秀作品,深受藏家愛好者好評,作品多次獲得行業內大獎。

人與藝術“合二為一”,記廣州市工藝美術大師張文亮

張文亮作品《新生》


《新生》:材料為內蒙古阿拉善瑪瑙,外面一層綠皮,內部為紅色質地,材料買回來時發現裂很多,處理完裂後奇形怪狀的。由於是第一次接觸這個玉種不知道材料竟然這麼脆,韌性較差,不適合雕刻精細立體的題材,便放置一邊無心思雕琢。

張文亮後來無意中在網上看到一篇文章上的配圖。描繪的是福建一個偏遠山區由於農村人口大量遷移到城市,房屋多年沒人居住被藤蔓植被完全覆蓋,宛若人間仙境。傷感之餘感嘆大自然的神奇力量。人類文明在這個小山村褪去之後大自然又重新恢復原始面貌。想起家裡的那塊“爛石頭”腦海中閃現出一個畫面。料子綠色外皮正好可以做成苔蘚或者藤蔓,覆蓋著裡面的紅色玉肉做成的廢舊機器,彷彿被人類丟棄的一堆廢鐵。人類創造了璀璨文明的同時,大量工業垃圾生活垃圾沒有得到有效處理,被隨意丟棄,而大自然卻需要數年甚至數十年去自行修復。作品意在呼籲人們愛護環境,對大自然要有一顆敬畏之心。

人與藝術“合二為一”,記廣州市工藝美術大師張文亮

張文亮作品《饕餮紋雙耳方形彝》


人與藝術“合二為一”,記廣州市工藝美術大師張文亮

張文亮作品《饕餮紋雙耳方形彝》


《饕餮紋雙耳方形彝》: 彝是古代中國先民用於盛酒的器具,這件烏雞種翡翠方彝整體器形穩重尺寸較大,造型獨特。內部採用掏膛工藝。四面圖案均為饕餮獸面紋。左右兩端為仿古龍形雙耳,兩邊圖案要求完全對稱,製作難度頗大。此作以烏雞種翡翠獨特的色彩質感再現我國古代厚重的青銅文化精髓。

人與藝術“合二為一”,記廣州市工藝美術大師張文亮

張文亮作品《應龍戰蚩尤》


《應龍戰蚩尤》作品以上古神話傳說中的逐鹿之戰為故事背景,黃帝為首的黃河流域部落與以蚩尤為首的長江流域的部落發生戰爭,雙方都會驅使各種神奇的怪獸幫忙,黃帝派大將應龍出戰。作品取自其中一想象場景設計,應龍能飛,能從口中噴水。場景定格某一剎那間,大水滔天直向蚩尤陣中衝去,蚩尤及所率異獸倉皇逃命。應龍的威武霸氣與蚩尤及各惡獸的驚恐慘狀形成強烈的反差,應龍盤踞而上佔據畫面上風,威風凜凜,惡獸被打得四處逃竄,一副望風而逃的狼狽樣子,作品極富藝術想象力,讓人意猶未盡。

人與藝術“合二為一”,記廣州市工藝美術大師張文亮

張文亮作品《應龍戰蚩尤》


張文亮於玉雕更多的是愛好,“就算我做其他工作,空閒時間也必定會找些玉石雕一些自己喜歡的東西,自從接觸了玉雕就再也離不開它了。”——張文亮

“玉雕是一門技術性很強的藝術,一件優秀的玉雕作品除了精湛的技藝還應有自身的靈魂,傳達創作者的思想情感。比如我們雕一隻鵝,這個很容易,它只能算一件工藝品。但如果你雕一隻彷彿在水面遊動的鵝,背上還有幾隻小鵝躲在它的翅膀下,這就不是單純的幾隻鵝了,觀賞者通過作品腦子裡就會浮現出母鵝馱著她的鵝寶寶在水面遊走的溫馨畫面,明白作者是在表達偉大的母愛。這就是玉雕作品的靈魂。欣賞一件有思想的作品看到的不是一個靜止的畫面,而是彷彿一個生命體在和你述說交流,耐人尋味。能為後輩留下幾件值得收藏的作品也是玉雕師的歷史使命。不忘初心,砥礪前行,與時俱進將中國的玉雕藝術推向新的高度。”張文亮如是說道。

在藝術之路上,張文亮總是保持著高度的熱情,不斷學習與創新,為我們呈現出了一件件經典之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