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之死劉邦的感嘆:我是一個不被理解的人

在無數文章書籍中,都討論過韓信之死這個問題。

大多數人觀念中,韓信之死就是劉邦誅殺功臣手腕而已,理由啥的是不需要的,將問題放大,進而讓韓信死就是劉邦心中所想。不過這所想,最後執行者卻是呂后,則是劉邦自保之舉,曾經的誓言在耳,劉邦也怕天降報復。

如此論斷真為真相嗎?

我看未見得,而且後世史學家,也通過史書蛛絲馬跡給出了專業解讀。

韓信之死劉邦的感嘆:我是一個不被理解的人

(兵仙之死)

那麼真相如何?看劉邦、韓信交往史,其實已呼之欲出。

劉邦稱帝后,對於異姓王是幾乎都殺乾淨了的,除長沙王吳芮外,貌似沒一個逃脫清算的,可這真算劉邦本心嗎?

彭越、英布、臧荼都是主動造反,發小燕王盧綰也是造反才逃亡的。

這所有的王,都是有實錘後,才身死的,怪劉邦薄情好像也說不過去?

至於對韓信,其實劉邦已經一次又一次給機會了。

韓信一生有句話總結的很好:成敗一知己,生死兩婦人

這話,幾乎詮釋了韓信一生,不過所有人都認為韓信知己為蕭何。的確蕭何是讓韓信人生轉折關鍵人物,但韓信的知己確切的說,應是劉邦。

知己何解?都是過命交情知根知底,進而互相信任的存在。

這點也在韓信劉邦交往史中,展現的淋漓盡致。

韓信之死劉邦的感嘆:我是一個不被理解的人

(胯下之辱)

韓信早年困頓,常為了一頓飯發愁,還受了胯下之辱。不過志氣高遠的韓信,意志也很堅韌深信必能出人頭地,隨後決定從軍項羽,那知一個大將軍苗子,卻成門口安保,還差點身首異處,如此這前途無有,性命堪憂,韓信當然要另想辦法啊。

於是韓信投奔漢軍,經過一段蟄伏期,終迎來轉運之人夏侯嬰和蕭何。

正是這兩人賞識,還有蕭何支持,才有韓信的被提拔,才有“蕭何月下追韓信”典故和劉邦“登臺拜將”奇觀。蕭何之舉能成典故,是因求賢如渴,本身就是政治家該做的事情,那一刻的蕭何踐行這一點,不過是履行職責。

劉邦之舉能成奇觀,是因太過難得,從名不見經傳成軍隊第一人,如此火箭提拔歷史可有?而這就是劉邦的大氣和知人善任。

沒劉邦的大氣和知人,如何有韓信鹹魚翻身,所以韓信感念劉邦恩德是必然。

因為韓信太難了。

隨後歲月,韓信也用行動回報劉邦恩德,兵仙所指,戰無不勝。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突襲三秦,一鼓而定,打破項羽的包圍網。

背水一戰哀兵必勝,滅趙破魏,乘勝追擊,打開劉邦軍的局面。

兵不血刃善戰不戰,平定燕代,兵臨齊國,幾成三分天下之勢。

這韓信太有才了,那時的他,手下無數漢初良臣猛將效命,一個個皆言聽計從。這群人為何如此,還不是打出的威望,漢家軍,除開劉邦,韓信當為第二人。

韓信之死劉邦的感嘆:我是一個不被理解的人

(戰無不勝)

如果不是一場意外的話,韓信一生,應不會如此坎坷。

這場意外就是真假齊王之事,這故事大家耳熟能詳。

韓信兵臨齊國,正準備一鼓而下,誰知聽聞消息,齊國被說客酈食其說服了。

回營時,謀士蒯通心知韓信不甘,鼓譟說:

“漢王命將軍攻齊,詔令退兵否?酈食其一書生,卻鼓譟唇舌定齊國七十二城。將軍帶兵數萬,費時良久才滅趙,難道將軍之功比不過一書生嗎?

如果韓信心有弱點,那麼爭強好勝必定是其一。

面對蒯通譏諷韓信怒了,進而開始違命之舉,帶兵殺入齊國,將毫無防備的齊國一鼓而定,也讓鼓譟唇舌的酈食其,成了湯鍋肉。爭強好勝的韓信,在那一刻,將劉邦命令忘記了,他忠實於自己內心,為了戰功而疾進。

最後也讓劉邦和韓信間埋下不信任影子。隨後這影子,在時間發酵下步步升騰,蔽雲遮日。韓信破齊不久,又戰敗楚將龍且,一路連戰連捷,士氣正旺。

而那時的劉邦卻苦不堪言,堅守滎陽被項羽打的滿頭包,眼看就要不支。

這時為了最後的勝利,劉邦發出江湖令,各勢力都收到了劉邦求救信,本是劉邦下屬的韓信,卻在這個時候,玩起小心思。

韓信之死劉邦的感嘆:我是一個不被理解的人

(提條件)

那就是想要當王玩玩!

其實這小心思情有可原,那麼多掛名王,戰功還不如我,我當王有啥問題?

這就讓劉邦憤怒了,你咋地如此愛慕虛榮,還在我落難時提這,不是脅迫威逼嗎?

可憤怒歸憤怒,劉邦依然從了張良計,用一出變臉讓韓信心安。

韓信也如願以償,成了齊王,前綴則是“真”。

可即便如此,劉邦依然知韓信不會背叛,這自信來自對韓信的深入瞭解。

韓信何樣人?簡言之!

雖有經天緯地之才,可在某些方面卻和今日無數女孩一樣,有個致命缺點。那就是喜歡人誇,喜歡人認可,喜歡人奉承。這不算壞心,屬自傲一種。

這也是為何有人說韓信“似婦人”的原因。他太在意別人看法了。

由此才有了面對蠱惑,經歷考量多時,卻還是沒有背叛劉邦的韓信出現。

這事熟悉歷史的也耳熟能詳。

紮營齊國後,蒯通無數次鼓譟韓信背叛劉邦,進而在項羽、劉邦間,形成三足鼎立之勢,楚漢相爭,齊國崛起,王侯霸業未可知。

按當時形勢而言,這話很有水準深具戰略眼光,那麼韓信看不到背後的機會嗎?

韓信當然看得見,可是在劉邦滿足自己稱王要求,滿足自己平分天下要求後,韓信卻將蒯通意見拋諸腦後,帶兵馬去往劉邦處,成了壓垮霸王項羽的最後一根稻草。

原因也很簡單,韓信要的是認可,是奉承,是好話,而劉邦滿足了韓信的一切要求。

就如談戀愛男女一樣,韓信就如小女孩,希望自己成為一個被捧上天的寵兒。

劉邦不情不願,可是又不想或說不敢分手,所有條件都答應了。

這才是韓信和劉邦的真實關係。

韓信之死劉邦的感嘆:我是一個不被理解的人

(小情侶鬧意見)

最後,他們的戀愛關係結出了天下這個果實。

韓信十萬精兵馳援劉邦,順帶接過垓下之戰指揮權,一場十面埋伏四面楚歌後,項羽王圖霸業轉頭空,韓信自認知己愛情結了果。

可惜的是,劉邦的背叛隨之而來,剛勝利他就奪走了韓信兵權。

就如一個失去了心愛玩物女孩一樣,韓信頓時覺得自己失去了寵愛。

那麼劉邦為何這樣做?其實每個談過戀愛的男人都懂。訴求太多,當然會有反作用!

不過劉邦剝奪韓信兵權後,依然給了韓信優待,而且這優待特別講究,那就是封韓信楚王,讓他衣錦還鄉。

你不是在意別人看法,特別是家鄉人看法嗎?

好,我讓你成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王者,如此王者歸鄉,是不是很爽?

韓信面對楚王的封賞,欣然笑納,歡喜回家,見了故人漂母,一飯之恩千金為謝,見了胯下之辱對頭,卻工作,大度饒恕,很是得瑟了一翻。

那時的韓信是欣喜高興的,因為他在家鄉顯擺獲得了所有人認可!

這就是韓信,簡單而又幼稚。

很多人估計會問,劉邦滿足韓信小女孩一樣的幻想,為何韓信還會有謀反事情出現。

韓信之死劉邦的感嘆:我是一個不被理解的人

(韓信的弱點)

這就不得不說韓信的另兩個缺點。

第一:心太軟,講義氣。

第二:鬧脾氣,不想沒存在感。

韓信是知恩圖報的人,這從他死心塌地跟劉邦就能看出,可他也有做人原則!

面對故友鍾離昧的避難請求,韓信完全無法拒絕,因為這不符合他的原則。而這也成了韓信意圖謀反罪證之一,收留死敵部下,當然讓劉邦忌憚,但深知韓信為人的劉邦對韓信其實也沒懲罰,用一出“偽遊雲夢”之計,就將幼稚的韓信給誆騙,讓他自投羅網將鍾離昧人頭送上。

送上人頭那一刻,劉邦心態是放鬆的,他知道韓信不會反,要不也不會有如下對話!

會獵現場,韓信被逮捕,不服的他扯著嗓子喊:天下已定,我固當烹!

面對韓信的呼喊劉邦也急了:若毋聲!而反,明矣!

這話翻譯過來就是,別喊了別喊了,

喊下去你謀反就成真了。

其實那時劉邦,是用言語提點韓信,別叫了,我又不殺你,你自己糊塗怪誰?

我要給所有人交代啊,你給個臺階我不就好了嗎?

韓信之死劉邦的感嘆:我是一個不被理解的人

(劉邦的臺階)

深讀歷史,真是越讀越有趣。

那時的劉邦面對韓信,就如老公面對鬧意見媳婦一樣,初看危機四伏,其實激情滿滿。韓信當然沒死啊,隨後爵降一級,從楚王變成淮陰侯。

個人竊以為:這爵位也暗含深意,淮者水也,陰者女也,劉邦估計也就將韓信造反,當婦人鬧騰處理了。隨後為安撫韓信,劉邦還當眾誇韓信為漢初三傑之一,進而在和韓信私下交流中弄出了知名對話。

韓信將兵多多益善,漢王將將,天下在手。

那時劉邦並未有任何殺韓信的心,就如看鬧意見女朋友,還不捨分手一般。

但感情淡了當是事實。

隨後歲月,韓信開始被冷淡對待,少了誇獎,少了認可,少了存在感。

這一切讓有婦人心態的韓信受不了啊,於是才有了。

“日怨望,居常鞅鞅,羞與絳、灌等列”。

這樣話語出現,這日怨望不就是深閨怨婦必修課嗎?這羞與絳、灌等列不就是不被認可後的哀嘆嗎?

哀嘆和怨恨多了後會如何?分手後一哭二鬧三上吊,韓信不能這樣啊?於是他開始找存在感,居然和舊部陳豨約定,只要陳豨在河北造反,自己就在關中造反。

韓信之死劉邦的感嘆:我是一個不被理解的人

(三不殺的自信)

對於這事,竊以為不可信,原因也很簡單。

韓信就是喜歡抱怨,真造反他不會,要不呂后真能殺的了韓信?

在我看來,這更多是呂后為了自身權威,私自行事而已,韓信無兵無權,僅靠自己造反嗎?那一刻的蕭何成了幫兇,而韓信的知己劉邦,則在外鎮壓陳豨,再也沒有人救的了韓信了。

隨後劉邦對韓信之死的感嘆也很說明問題。

聽聞韓信死,劉邦:且喜且哀之

喜的是,這深閨怨婦終於不煩我了,哀的是,曾經感情不錯親密無間。

總而言之,這是段孽緣,兩人牽扯不清,最後以渣男玩失蹤卻讓原配通知分手告終。

說完故事,看劉邦,想起了史學家陳寅恪的一句話:劉邦還是厚道的,並不像後人想象的那樣薄情寡義。

說的很對,不過要換個說法:渣男亦有情,只是健忘。。。


韓信之死劉邦的感嘆:我是一個不被理解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