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之死刘邦的感叹:我是一个不被理解的人

在无数文章书籍中,都讨论过韩信之死这个问题。

大多数人观念中,韩信之死就是刘邦诛杀功臣手腕而已,理由啥的是不需要的,将问题放大,进而让韩信死就是刘邦心中所想。不过这所想,最后执行者却是吕后,则是刘邦自保之举,曾经的誓言在耳,刘邦也怕天降报复。

如此论断真为真相吗?

我看未见得,而且后世史学家,也通过史书蛛丝马迹给出了专业解读。

韩信之死刘邦的感叹:我是一个不被理解的人

(兵仙之死)

那么真相如何?看刘邦、韩信交往史,其实已呼之欲出。

刘邦称帝后,对于异姓王是几乎都杀干净了的,除长沙王吴芮外,貌似没一个逃脱清算的,可这真算刘邦本心吗?

彭越、英布、臧荼都是主动造反,发小燕王卢绾也是造反才逃亡的。

这所有的王,都是有实锤后,才身死的,怪刘邦薄情好像也说不过去?

至于对韩信,其实刘邦已经一次又一次给机会了。

韩信一生有句话总结的很好:成败一知己,生死两妇人

这话,几乎诠释了韩信一生,不过所有人都认为韩信知己为萧何。的确萧何是让韩信人生转折关键人物,但韩信的知己确切的说,应是刘邦。

知己何解?都是过命交情知根知底,进而互相信任的存在。

这点也在韩信刘邦交往史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韩信之死刘邦的感叹:我是一个不被理解的人

(胯下之辱)

韩信早年困顿,常为了一顿饭发愁,还受了胯下之辱。不过志气高远的韩信,意志也很坚韧深信必能出人头地,随后决定从军项羽,那知一个大将军苗子,却成门口安保,还差点身首异处,如此这前途无有,性命堪忧,韩信当然要另想办法啊。

于是韩信投奔汉军,经过一段蛰伏期,终迎来转运之人夏侯婴和萧何。

正是这两人赏识,还有萧何支持,才有韩信的被提拔,才有“萧何月下追韩信”典故和刘邦“登台拜将”奇观。萧何之举能成典故,是因求贤如渴,本身就是政治家该做的事情,那一刻的萧何践行这一点,不过是履行职责。

刘邦之举能成奇观,是因太过难得,从名不见经传成军队第一人,如此火箭提拔历史可有?而这就是刘邦的大气和知人善任。

没刘邦的大气和知人,如何有韩信咸鱼翻身,所以韩信感念刘邦恩德是必然。

因为韩信太难了。

随后岁月,韩信也用行动回报刘邦恩德,兵仙所指,战无不胜。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突袭三秦,一鼓而定,打破项羽的包围网。

背水一战哀兵必胜,灭赵破魏,乘胜追击,打开刘邦军的局面。

兵不血刃善战不战,平定燕代,兵临齐国,几成三分天下之势。

这韩信太有才了,那时的他,手下无数汉初良臣猛将效命,一个个皆言听计从。这群人为何如此,还不是打出的威望,汉家军,除开刘邦,韩信当为第二人。

韩信之死刘邦的感叹:我是一个不被理解的人

(战无不胜)

如果不是一场意外的话,韩信一生,应不会如此坎坷。

这场意外就是真假齐王之事,这故事大家耳熟能详。

韩信兵临齐国,正准备一鼓而下,谁知听闻消息,齐国被说客郦食其说服了。

回营时,谋士蒯通心知韩信不甘,鼓噪说:

“汉王命将军攻齐,诏令退兵否?郦食其一书生,却鼓噪唇舌定齐国七十二城。将军带兵数万,费时良久才灭赵,难道将军之功比不过一书生吗?

如果韩信心有弱点,那么争强好胜必定是其一。

面对蒯通讥讽韩信怒了,进而开始违命之举,带兵杀入齐国,将毫无防备的齐国一鼓而定,也让鼓噪唇舌的郦食其,成了汤锅肉。争强好胜的韩信,在那一刻,将刘邦命令忘记了,他忠实于自己内心,为了战功而疾进。

最后也让刘邦和韩信间埋下不信任影子。随后这影子,在时间发酵下步步升腾,蔽云遮日。韩信破齐不久,又战败楚将龙且,一路连战连捷,士气正旺。

而那时的刘邦却苦不堪言,坚守荥阳被项羽打的满头包,眼看就要不支。

这时为了最后的胜利,刘邦发出江湖令,各势力都收到了刘邦求救信,本是刘邦下属的韩信,却在这个时候,玩起小心思。

韩信之死刘邦的感叹:我是一个不被理解的人

(提条件)

那就是想要当王玩玩!

其实这小心思情有可原,那么多挂名王,战功还不如我,我当王有啥问题?

这就让刘邦愤怒了,你咋地如此爱慕虚荣,还在我落难时提这,不是胁迫威逼吗?

可愤怒归愤怒,刘邦依然从了张良计,用一出变脸让韩信心安。

韩信也如愿以偿,成了齐王,前缀则是“真”。

可即便如此,刘邦依然知韩信不会背叛,这自信来自对韩信的深入了解。

韩信何样人?简言之!

虽有经天纬地之才,可在某些方面却和今日无数女孩一样,有个致命缺点。那就是喜欢人夸,喜欢人认可,喜欢人奉承。这不算坏心,属自傲一种。

这也是为何有人说韩信“似妇人”的原因。他太在意别人看法了。

由此才有了面对蛊惑,经历考量多时,却还是没有背叛刘邦的韩信出现。

这事熟悉历史的也耳熟能详。

扎营齐国后,蒯通无数次鼓噪韩信背叛刘邦,进而在项羽、刘邦间,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楚汉相争,齐国崛起,王侯霸业未可知。

按当时形势而言,这话很有水准深具战略眼光,那么韩信看不到背后的机会吗?

韩信当然看得见,可是在刘邦满足自己称王要求,满足自己平分天下要求后,韩信却将蒯通意见抛诸脑后,带兵马去往刘邦处,成了压垮霸王项羽的最后一根稻草。

原因也很简单,韩信要的是认可,是奉承,是好话,而刘邦满足了韩信的一切要求。

就如谈恋爱男女一样,韩信就如小女孩,希望自己成为一个被捧上天的宠儿。

刘邦不情不愿,可是又不想或说不敢分手,所有条件都答应了。

这才是韩信和刘邦的真实关系。

韩信之死刘邦的感叹:我是一个不被理解的人

(小情侣闹意见)

最后,他们的恋爱关系结出了天下这个果实。

韩信十万精兵驰援刘邦,顺带接过垓下之战指挥权,一场十面埋伏四面楚歌后,项羽王图霸业转头空,韩信自认知己爱情结了果。

可惜的是,刘邦的背叛随之而来,刚胜利他就夺走了韩信兵权。

就如一个失去了心爱玩物女孩一样,韩信顿时觉得自己失去了宠爱。

那么刘邦为何这样做?其实每个谈过恋爱的男人都懂。诉求太多,当然会有反作用!

不过刘邦剥夺韩信兵权后,依然给了韩信优待,而且这优待特别讲究,那就是封韩信楚王,让他衣锦还乡。

你不是在意别人看法,特别是家乡人看法吗?

好,我让你成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王者,如此王者归乡,是不是很爽?

韩信面对楚王的封赏,欣然笑纳,欢喜回家,见了故人漂母,一饭之恩千金为谢,见了胯下之辱对头,却工作,大度饶恕,很是得瑟了一翻。

那时的韩信是欣喜高兴的,因为他在家乡显摆获得了所有人认可!

这就是韩信,简单而又幼稚。

很多人估计会问,刘邦满足韩信小女孩一样的幻想,为何韩信还会有谋反事情出现。

韩信之死刘邦的感叹:我是一个不被理解的人

(韩信的弱点)

这就不得不说韩信的另两个缺点。

第一:心太软,讲义气。

第二:闹脾气,不想没存在感。

韩信是知恩图报的人,这从他死心塌地跟刘邦就能看出,可他也有做人原则!

面对故友钟离昧的避难请求,韩信完全无法拒绝,因为这不符合他的原则。而这也成了韩信意图谋反罪证之一,收留死敌部下,当然让刘邦忌惮,但深知韩信为人的刘邦对韩信其实也没惩罚,用一出“伪游云梦”之计,就将幼稚的韩信给诓骗,让他自投罗网将钟离昧人头送上。

送上人头那一刻,刘邦心态是放松的,他知道韩信不会反,要不也不会有如下对话!

会猎现场,韩信被逮捕,不服的他扯着嗓子喊: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面对韩信的呼喊刘邦也急了:若毋声!而反,明矣!

这话翻译过来就是,别喊了别喊了,

喊下去你谋反就成真了。

其实那时刘邦,是用言语提点韩信,别叫了,我又不杀你,你自己糊涂怪谁?

我要给所有人交代啊,你给个台阶我不就好了吗?

韩信之死刘邦的感叹:我是一个不被理解的人

(刘邦的台阶)

深读历史,真是越读越有趣。

那时的刘邦面对韩信,就如老公面对闹意见媳妇一样,初看危机四伏,其实激情满满。韩信当然没死啊,随后爵降一级,从楚王变成淮阴侯。

个人窃以为:这爵位也暗含深意,淮者水也,阴者女也,刘邦估计也就将韩信造反,当妇人闹腾处理了。随后为安抚韩信,刘邦还当众夸韩信为汉初三杰之一,进而在和韩信私下交流中弄出了知名对话。

韩信将兵多多益善,汉王将将,天下在手。

那时刘邦并未有任何杀韩信的心,就如看闹意见女朋友,还不舍分手一般。

但感情淡了当是事实。

随后岁月,韩信开始被冷淡对待,少了夸奖,少了认可,少了存在感。

这一切让有妇人心态的韩信受不了啊,于是才有了。

“日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

这样话语出现,这日怨望不就是深闺怨妇必修课吗?这羞与绛、灌等列不就是不被认可后的哀叹吗?

哀叹和怨恨多了后会如何?分手后一哭二闹三上吊,韩信不能这样啊?于是他开始找存在感,居然和旧部陈豨约定,只要陈豨在河北造反,自己就在关中造反。

韩信之死刘邦的感叹:我是一个不被理解的人

(三不杀的自信)

对于这事,窃以为不可信,原因也很简单。

韩信就是喜欢抱怨,真造反他不会,要不吕后真能杀的了韩信?

在我看来,这更多是吕后为了自身权威,私自行事而已,韩信无兵无权,仅靠自己造反吗?那一刻的萧何成了帮凶,而韩信的知己刘邦,则在外镇压陈豨,再也没有人救的了韩信了。

随后刘邦对韩信之死的感叹也很说明问题。

听闻韩信死,刘邦:且喜且哀之

喜的是,这深闺怨妇终于不烦我了,哀的是,曾经感情不错亲密无间。

总而言之,这是段孽缘,两人牵扯不清,最后以渣男玩失踪却让原配通知分手告终。

说完故事,看刘邦,想起了史学家陈寅恪的一句话:刘邦还是厚道的,并不像后人想象的那样薄情寡义。

说的很对,不过要换个说法:渣男亦有情,只是健忘。。。


韩信之死刘邦的感叹:我是一个不被理解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