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魏国最先崛起,为什么未能成就霸业?

战国时期,魏国最先崛起,但是在用人策略上犯了大错,导致逐渐衰落。

魏国用人时至关重要的问题有二。

一.君主重视人才的程度十分浅薄。

二.举荐官吏时任人唯亲,任人唯贵。

这两种问题主要出现在开国君主魏文侯之后的时期内,对此,我们可以通过两个小故事来了解一下。

战国时期魏国最先崛起,为什么未能成就霸业?


武侯以山河为宝

战国时期,魏国的第二任君主魏武侯和前朝重臣吴起的一次对话很值得斟酌。

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

——《史记》卷六十五《吴起列传》


武侯的确在开疆拓土上颇有功劳,但他同时也沉迷在自己的功劳谱上,洋洋得意。吴起进言武侯应注重“修德”,却也只得到武侯一句轻描淡写的“善”。

讽刺的是,后来吴起被武侯猜忌而出逃到楚国。武侯也一反文侯唯才用人的治国方略,重用贵胄田文等人,由此揭开魏国任人唯亲的序幕。

战国时期魏国最先崛起,为什么未能成就霸业?


惠王好照乘之珠

威王二十四年,与魏王会田于郊。魏王问曰:“王亦有宝乎?”威王曰:“无有。”魏王曰:“若寡人国小也,尚有经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奈何以万乘之国而无宝乎?”威王曰;“寡人之所以为宝与王异。吾臣有檀子者,使守南城,则楚人不敢为寇东取,泗上十二诸侯皆来朝。吾臣有朌子者,使守高唐,则赵人不敢东渔于河。吾臣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则燕人祭北门,赵人祭西门,徙而从者七千余家。吾臣有种首者,使备盗贼,则道不拾遗。将以照千里,岂特十二乘哉!”魏惠王惭,不怿而去。

——《史记》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


围绕国宝之争,齐,魏两国君主做出了不同的选择。齐威王执政时期,任用邹忌,孙膑,田忌等贤士,齐国大治,史称“威王始以齐强天下”( 《史记·六国年表》 )。面对雄才大略的齐威王,魏惠王目光短浅的形象难免相形见绌。

顺便提一句,魏惠王就是《孟子》中的梁惠王,就是那个顾影自怜地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的君主。励精图治之心,只是他用于自诩为明君的冠冕堂皇之词而已。

所以说,魏国人才流失问题的关键在于受世袭制任人唯亲遗留色彩的影响,导致小姓,布衣中的杰出人才难得重用。这样带来的后果是魏国社会的阶级流动性不强,而同时期其他国家却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最终导致魏国的人才外流。


战国时期魏国最先崛起,为什么未能成就霸业?


其实魏国也有再次强盛的可能,但这种可能实现的前提是有一位坚定改革的君主。力排万难,推进人才任用制度的改革,就像秦孝公支持商鞅一般。但可惜的是魏国并没有出现这样一位执政者,导致魏国政治长期受旧贵族势力的影响,无法像秦国一样进行较彻底的改革,自然也就失去了逐鹿中原,成就霸业的机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