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恆以弱滅,獨漢以強亡”,東漢“強”在哪,為何還會亡?

關於東漢的滅亡,歷史上有一個很著名的觀點,它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說的,叫做“國恆以弱滅,獨漢以強亡”(原話為國恆以弱喪,而漢以強亡)——許多國家都是因為積貧積弱才走向滅亡,只有漢朝是因為強大才導致滅亡。這個觀點確實很新鮮,而且讓人很困惑,一個強大的王朝怎麼反而會因此滅亡呢?

東漢之強:對周邊民族仍有優勢的軍事力量

想要準確理解王夫之說的這句話,必須得看它的全文,光靠斷章取義是無法理解它的意思的,這句話出自王夫之的作品《讀通鑑論·卷八》,他談到:

漢之末造,必亡之勢也,而兵疆天下。張奐、皇甫規、段熲皆奮起自命為虎臣,北虜、西羌斬馘至百萬級,窮山搜谷,殄滅幾無遺種,疆莫尚矣……夫羌、虜之於漢末,其害已淺矣,驅之迫之,蹙而殺之,而生類幾絕。

“國恆以弱滅,獨漢以強亡”,東漢“強”在哪,為何還會亡?

東漢末年對周邊民族的掌控力依然很強

王夫之的意思指東漢末年雖然朝政大亂,已經是必然的滅亡趨勢,但是東漢對於周邊的民族依然擁有明顯的軍事優勢。審望東漢的歷史,大家可以看到遊牧民族包括周邊的民族確實沒有對東漢的統治造成威脅。譬如在東漢逐漸走向沒落的漢恆帝時代,東漢對於周邊的民族依然擁有強大的掌控力,將其置於自己的統治之下。

桓帝永壽二年,蜀郡夷叛,殺略吏民。延熹二年,蜀郡三襄夷寇蠶陵,殺長吏。四年,犍為屬國夷寇郡界,益州刺史山昱擊破之,斬首千四百級,餘皆解散。靈帝時,以蜀郡屬國為漢嘉郡——《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

即便是在漢靈帝時代,東漢依然可以憑藉強大的軍事力量鎮壓周邊的叛亂,如在漢恆帝時代,西北部的羌族叛亂,但即便在這樣的情況下,東漢朝廷依然屢次取得作戰勝利,更是取得擊殺招降敵人二十多萬人的傲人成績。

“國恆以弱滅,獨漢以強亡”,東漢“強”在哪,為何還會亡?

持續百餘年的羌漢戰爭,以東漢的勝利告終

“至中平五年,巴郡黃巾賊起,蠻夷因此復叛,寇掠城邑,遣西園上軍別部司馬趙瑾討平之”——《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桓帝建和二年,白馬羌寇廣漢屬國,殺長吏。是時西羌及湟中胡復畔為寇,益州刺史率蠻討破之,斬首招降二十萬人——《後漢書·西羌傳》

所以,王夫之說的東漢的“強”是指對周邊民族具有一種壓倒性的軍事優勢,這才造就了東漢末年儘管天下大亂,但是周邊的羌族、匈奴和胡人都沒有辦法對東漢造成軍事威脅,所以他說“夫羌、虜之於漢末,其害已淺矣”,這就是因為東漢具有軍事上的優勢,在這種軍事力量的打擊下,周邊的有些民族甚至出現“生類幾絕”的現象。

王夫之是明末清初的人,他出生於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病逝於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可以說完完整整的經歷了明朝的整個覆滅的過程,明朝是怎麼滅亡的呢?按照通常的歷史規律首先就是內部的自行瓦解,最後在外部力量的打擊下滅亡。

“國恆以弱滅,獨漢以強亡”,東漢“強”在哪,為何還會亡?

內憂外患的明朝末年

明朝是被滿族人滅亡的,他們興起於北方,自明朝內亂開始以後,他們就趁機崛起,最終形成一股對明朝威脅巨大的力量,直至最後將明朝消滅。而歷史上包括像西晉、宋朝和明朝都是因為外部力量的打擊而滅亡的,它們之所以滅亡是因為自己的統治出現了問題,導致國力逐漸弱小,從而讓其他民族趁機壯大。

所以王夫之說“恆國以弱滅”,說的就是這個意思,這個弱指的是歷朝歷代最後走向衰弱的規律,就像人變老以後,逐漸喪失了力量,最後被一個年輕人擊倒。王夫之完整的經歷了明朝被滿族人消滅以及清朝建立的全過程,這位旨在反清復明的明朝遺臣抗擊過清軍,一生都沒有剃髮。

應該說,就王夫之的年代而言,他完完整整的經歷了明朝被外部力量滅亡的過程,正因為這樣,所以他做出了這種總結。不過,既然每個朝代都是因為自身逐漸走向弱小,最後導致滅亡,那麼東漢在很強大的情況下,為什麼還會滅亡呢?

“國恆以弱滅,獨漢以強亡”,東漢“強”在哪,為何還會亡?

王夫之

東漢之亡:在依然強大的情況下,亡於自身的內耗

在《讀通鑑論》中,王夫之在闡述東漢之“強”和“亡”之間的內在聯繫時說道:

桓,靈之世,士大夫而欲有為,不能也。君必不可匡者也;朝廷之法紀,必不可正者也;郡縣之貪虐,必不可問者也。士大夫而欲有為,唯擁兵以戮力於邊徼;其次則驅芟盜賊於中原;名以振,功以不可掩,人情以歸往,闇主權閹抑資之以安居而肆志。故雖或忌之,或譖之,而終不能陷之於重闢。於是天下知唯此為功名之徑而禍之所及者鮮也,士大夫樂習之,凡民亦競尚之,於是而盜日起,兵日興,究且瓜分鼎峙,以成乎袁、曹、孫、劉之世。故國恆以弱喪,而漢以強亡。

“國恆以弱滅,獨漢以強亡”,東漢“強”在哪,為何還會亡?

東漢末年的局勢圖

這段資料有三個重要的關鍵信息:

①:從漢恆帝時代開始,東漢朝政敗壞,士大夫在政治上要有所作為很困難;(因為當時宦官把持了朝政)

②:士大夫們要有所作為,只能用過建立軍功的方式來獲取功名,即所謂“唯擁兵以戮力於邊徼;其次則驅芟盜賊於中原”;這是指桓、靈二帝以來,官僚們為了晉升,不斷在邊境發動戰爭,對內鎮壓起義,導致社會更加動盪,經濟更加惡化。

③:而士大夫們看到這是獲得功名的一條不錯的捷徑,於是大家紛紛擁兵自重,百姓也起兵作亂,所以造成“士大夫樂習之,凡民亦競尚之,於是而盜日起,兵日興”,結果陷入死循環當中,最後豪強割據,天下分裂。

王夫之通過分析東漢末年的局勢,使我們看到儘管東漢消除了周邊民族的軍事威脅。相比較於外部來說,東漢依然是一個強大的中原朝廷,即便有黃巾之亂,但依然被朝廷鎮壓。不過它自身內部的政治腐爛,造成了想要有所作為的士大夫們在朝廷上無法有大的作為。如盧植在黃巾之亂中因沒有賄賂宦官,進而就被誣陷下獄。

“國恆以弱滅,獨漢以強亡”,東漢“強”在哪,為何還會亡?

十常侍之亂

東漢末年宦官干政,朝廷中的正直官僚受到排擠,最終導致了十常侍之亂。因此士大夫們想要有所作為,就只能通過擁兵自重的方式保全自己,如劉焉就是第一個這麼做的人,他眼看著朝政日益敗壞,於是想著擁兵自保,便向漢靈帝獻上“廢史立牧”政策,最終開啟了群雄割據的歷史。

焉睹靈帝政治衰缺,王室多故,乃建議言:“刺史、太守,貨賂為官,割剝百姓,以致離叛。可選清名重臣以為牧伯,鎮安方夏。”——《三國志·劉二牧傳》

東漢朝廷的影響力和控制力於是日漸的衰弱,地方軍閥和豪強並起,他們割據州府,擁兵自重,不聽朝廷的號令,基本上形成半獨立的割據政權。尤其是在漢獻帝時代,東漢朝廷更是名存實亡,在李傕和郭汜之亂中,作為一個天子的漢獻帝猶如傀儡和奴隸般被這些軍閥豪強操縱。

“國恆以弱滅,獨漢以強亡”,東漢“強”在哪,為何還會亡?

東漢末年軍閥割據圖

另一方面,那些割據州府的豪強軍閥對君主的遭遇又漠然視之,並不出兵勤王,即便曹操也是打著“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主意才將漢獻帝迎到自己的軍營中。而這些都是因為東漢在相比較於外部依然還很強大的情況下,但由於自身的政治腐朽,導致了內部分裂,軍閥豪強們瓜分州府,漢家天下從此分崩離析。

所以王夫之最後又說:

人長樂殺之氣,無虜可殺而自相為殺。自相殺,則自相敝矣;自相敝,則僅存之醜類,徐起而乘之;故垂百年,三國兵息,而五胡之禍起。

兵戈蕭殺的氣氛籠罩著整個東漢社會,儘管東漢沒有外部的軍事威脅,但依然無法避免東漢內部的軍閥和豪強們自相殘殺和兼併,這就是指東漢以來袁紹、曹操、呂布、袁術和劉表這些軍閥相互兼併攻打,正是由於他們之間相互的爭鬥和內耗,最終導致東漢日益衰弱。

“國恆以弱滅,獨漢以強亡”,東漢“強”在哪,為何還會亡?

一個龐大的帝國在軍閥割據下分崩離析

而這就是王夫之說的“究且瓜分鼎峙,以成乎袁、曹、孫、劉之世。故國恆以弱喪,而漢以強亡。”

而在這種相互兼併的過程中,王夫之認為最後倖存下來的都是一些各為其主的奸雄和醜類,這些人藉助亂世從而躋身政壇,導致三國到晉朝以來爭鬥不休,最終由於過度的自我消耗,發生了五胡亂華這種異族入侵華夏的事件。

所以東漢之亡,實際上亡於內部的自我消耗,就像一個很強壯的人天天縱慾,從而導致身體日益敗壞。最後對手輕輕一推,這個曾經強大無比的人就轟然倒下了。“國恆以弱喪,而漢以強亡”這句話實際上論述的是一個國家的興衰和政治之間的關聯。

“國恆以弱滅,獨漢以強亡”,東漢“強”在哪,為何還會亡?

挾天子以令諸侯

東漢在軍事力量依然擁有優勢的情況下,卻因為自身的政治腐朽,導致官僚和豪強割據,一個偌大的帝國沒有因為外部力量的打擊而滅亡,反而因為內部的內耗導致天下分裂,在這種內耗中最終滅亡。如此來看確實是一件蔚為可惜的事情。倘若漢朝政治清明,沒有十常侍之亂,那麼最後又怎麼會出現袁紹、曹操這些割據軍閥呢?

一個龐大的帝國又怎麼會因為這些軍閥們的內耗而滅亡呢?因為就當時而言,東漢並沒有面臨任何來自外部的力量威脅,但即便沒有這種威脅,東漢反而自行瓦解了,就像一架強大的武器被拆的七零八落,最終消逝滅亡。而這就是王夫之說的“國恆以弱喪,而漢以強亡”的意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