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恒以弱灭,独汉以强亡”,东汉“强”在哪,为何还会亡?

关于东汉的灭亡,历史上有一个很著名的观点,它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说的,叫做“国恒以弱灭,独汉以强亡”(原话为国恒以弱丧,而汉以强亡)——许多国家都是因为积贫积弱才走向灭亡,只有汉朝是因为强大才导致灭亡。这个观点确实很新鲜,而且让人很困惑,一个强大的王朝怎么反而会因此灭亡呢?

东汉之强:对周边民族仍有优势的军事力量

想要准确理解王夫之说的这句话,必须得看它的全文,光靠断章取义是无法理解它的意思的,这句话出自王夫之的作品《读通鉴论·卷八》,他谈到:

汉之末造,必亡之势也,而兵疆天下。张奂、皇甫规、段颎皆奋起自命为虎臣,北虏、西羌斩馘至百万级,穷山搜谷,殄灭几无遗种,疆莫尚矣……夫羌、虏之于汉末,其害已浅矣,驱之迫之,蹙而杀之,而生类几绝。

“国恒以弱灭,独汉以强亡”,东汉“强”在哪,为何还会亡?

东汉末年对周边民族的掌控力依然很强

王夫之的意思指东汉末年虽然朝政大乱,已经是必然的灭亡趋势,但是东汉对于周边的民族依然拥有明显的军事优势。审望东汉的历史,大家可以看到游牧民族包括周边的民族确实没有对东汉的统治造成威胁。譬如在东汉逐渐走向没落的汉恒帝时代,东汉对于周边的民族依然拥有强大的掌控力,将其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

桓帝永寿二年,蜀郡夷叛,杀略吏民。延熹二年,蜀郡三襄夷寇蚕陵,杀长吏。四年,犍为属国夷寇郡界,益州刺史山昱击破之,斩首千四百级,余皆解散。灵帝时,以蜀郡属国为汉嘉郡——《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

即便是在汉灵帝时代,东汉依然可以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镇压周边的叛乱,如在汉恒帝时代,西北部的羌族叛乱,但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东汉朝廷依然屡次取得作战胜利,更是取得击杀招降敌人二十多万人的傲人成绩。

“国恒以弱灭,独汉以强亡”,东汉“强”在哪,为何还会亡?

持续百余年的羌汉战争,以东汉的胜利告终

“至中平五年,巴郡黄巾贼起,蛮夷因此复叛,寇掠城邑,遣西园上军别部司马赵瑾讨平之”——《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桓帝建和二年,白马羌寇广汉属国,杀长吏。是时西羌及湟中胡复畔为寇,益州刺史率蛮讨破之,斩首招降二十万人——《后汉书·西羌传》

所以,王夫之说的东汉的“强”是指对周边民族具有一种压倒性的军事优势,这才造就了东汉末年尽管天下大乱,但是周边的羌族、匈奴和胡人都没有办法对东汉造成军事威胁,所以他说“夫羌、虏之于汉末,其害已浅矣”,这就是因为东汉具有军事上的优势,在这种军事力量的打击下,周边的有些民族甚至出现“生类几绝”的现象。

王夫之是明末清初的人,他出生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病逝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可以说完完整整的经历了明朝的整个覆灭的过程,明朝是怎么灭亡的呢?按照通常的历史规律首先就是内部的自行瓦解,最后在外部力量的打击下灭亡。

“国恒以弱灭,独汉以强亡”,东汉“强”在哪,为何还会亡?

内忧外患的明朝末年

明朝是被满族人灭亡的,他们兴起于北方,自明朝内乱开始以后,他们就趁机崛起,最终形成一股对明朝威胁巨大的力量,直至最后将明朝消灭。而历史上包括像西晋、宋朝和明朝都是因为外部力量的打击而灭亡的,它们之所以灭亡是因为自己的统治出现了问题,导致国力逐渐弱小,从而让其他民族趁机壮大。

所以王夫之说“恒国以弱灭”,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这个弱指的是历朝历代最后走向衰弱的规律,就像人变老以后,逐渐丧失了力量,最后被一个年轻人击倒。王夫之完整的经历了明朝被满族人消灭以及清朝建立的全过程,这位旨在反清复明的明朝遗臣抗击过清军,一生都没有剃发。

应该说,就王夫之的年代而言,他完完整整的经历了明朝被外部力量灭亡的过程,正因为这样,所以他做出了这种总结。不过,既然每个朝代都是因为自身逐渐走向弱小,最后导致灭亡,那么东汉在很强大的情况下,为什么还会灭亡呢?

“国恒以弱灭,独汉以强亡”,东汉“强”在哪,为何还会亡?

王夫之

东汉之亡:在依然强大的情况下,亡于自身的内耗

在《读通鉴论》中,王夫之在阐述东汉之“强”和“亡”之间的内在联系时说道:

桓,灵之世,士大夫而欲有为,不能也。君必不可匡者也;朝廷之法纪,必不可正者也;郡县之贪虐,必不可问者也。士大夫而欲有为,唯拥兵以戮力于边徼;其次则驱芟盗贼于中原;名以振,功以不可掩,人情以归往,闇主权阉抑资之以安居而肆志。故虽或忌之,或谮之,而终不能陷之于重辟。于是天下知唯此为功名之径而祸之所及者鲜也,士大夫乐习之,凡民亦竞尚之,于是而盗日起,兵日兴,究且瓜分鼎峙,以成乎袁、曹、孙、刘之世。故国恒以弱丧,而汉以强亡。

“国恒以弱灭,独汉以强亡”,东汉“强”在哪,为何还会亡?

东汉末年的局势图

这段资料有三个重要的关键信息:

①:从汉恒帝时代开始,东汉朝政败坏,士大夫在政治上要有所作为很困难;(因为当时宦官把持了朝政)

②:士大夫们要有所作为,只能用过建立军功的方式来获取功名,即所谓“唯拥兵以戮力于边徼;其次则驱芟盗贼于中原”;这是指桓、灵二帝以来,官僚们为了晋升,不断在边境发动战争,对内镇压起义,导致社会更加动荡,经济更加恶化。

③:而士大夫们看到这是获得功名的一条不错的捷径,于是大家纷纷拥兵自重,百姓也起兵作乱,所以造成“士大夫乐习之,凡民亦竞尚之,于是而盗日起,兵日兴”,结果陷入死循环当中,最后豪强割据,天下分裂。

王夫之通过分析东汉末年的局势,使我们看到尽管东汉消除了周边民族的军事威胁。相比较于外部来说,东汉依然是一个强大的中原朝廷,即便有黄巾之乱,但依然被朝廷镇压。不过它自身内部的政治腐烂,造成了想要有所作为的士大夫们在朝廷上无法有大的作为。如卢植在黄巾之乱中因没有贿赂宦官,进而就被诬陷下狱。

“国恒以弱灭,独汉以强亡”,东汉“强”在哪,为何还会亡?

十常侍之乱

东汉末年宦官干政,朝廷中的正直官僚受到排挤,最终导致了十常侍之乱。因此士大夫们想要有所作为,就只能通过拥兵自重的方式保全自己,如刘焉就是第一个这么做的人,他眼看着朝政日益败坏,于是想着拥兵自保,便向汉灵帝献上“废史立牧”政策,最终开启了群雄割据的历史。

焉睹灵帝政治衰缺,王室多故,乃建议言:“刺史、太守,货赂为官,割剥百姓,以致离叛。可选清名重臣以为牧伯,镇安方夏。”——《三国志·刘二牧传》

东汉朝廷的影响力和控制力于是日渐的衰弱,地方军阀和豪强并起,他们割据州府,拥兵自重,不听朝廷的号令,基本上形成半独立的割据政权。尤其是在汉献帝时代,东汉朝廷更是名存实亡,在李傕和郭汜之乱中,作为一个天子的汉献帝犹如傀儡和奴隶般被这些军阀豪强操纵。

“国恒以弱灭,独汉以强亡”,东汉“强”在哪,为何还会亡?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图

另一方面,那些割据州府的豪强军阀对君主的遭遇又漠然视之,并不出兵勤王,即便曹操也是打着“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主意才将汉献帝迎到自己的军营中。而这些都是因为东汉在相比较于外部依然还很强大的情况下,但由于自身的政治腐朽,导致了内部分裂,军阀豪强们瓜分州府,汉家天下从此分崩离析。

所以王夫之最后又说:

人长乐杀之气,无虏可杀而自相为杀。自相杀,则自相敝矣;自相敝,则仅存之丑类,徐起而乘之;故垂百年,三国兵息,而五胡之祸起。

兵戈萧杀的气氛笼罩着整个东汉社会,尽管东汉没有外部的军事威胁,但依然无法避免东汉内部的军阀和豪强们自相残杀和兼并,这就是指东汉以来袁绍、曹操、吕布、袁术和刘表这些军阀相互兼并攻打,正是由于他们之间相互的争斗和内耗,最终导致东汉日益衰弱。

“国恒以弱灭,独汉以强亡”,东汉“强”在哪,为何还会亡?

一个庞大的帝国在军阀割据下分崩离析

而这就是王夫之说的“究且瓜分鼎峙,以成乎袁、曹、孙、刘之世。故国恒以弱丧,而汉以强亡。”

而在这种相互兼并的过程中,王夫之认为最后幸存下来的都是一些各为其主的奸雄和丑类,这些人借助乱世从而跻身政坛,导致三国到晋朝以来争斗不休,最终由于过度的自我消耗,发生了五胡乱华这种异族入侵华夏的事件。

所以东汉之亡,实际上亡于内部的自我消耗,就像一个很强壮的人天天纵欲,从而导致身体日益败坏。最后对手轻轻一推,这个曾经强大无比的人就轰然倒下了。“国恒以弱丧,而汉以强亡”这句话实际上论述的是一个国家的兴衰和政治之间的关联。

“国恒以弱灭,独汉以强亡”,东汉“强”在哪,为何还会亡?

挟天子以令诸侯

东汉在军事力量依然拥有优势的情况下,却因为自身的政治腐朽,导致官僚和豪强割据,一个偌大的帝国没有因为外部力量的打击而灭亡,反而因为内部的内耗导致天下分裂,在这种内耗中最终灭亡。如此来看确实是一件蔚为可惜的事情。倘若汉朝政治清明,没有十常侍之乱,那么最后又怎么会出现袁绍、曹操这些割据军阀呢?

一个庞大的帝国又怎么会因为这些军阀们的内耗而灭亡呢?因为就当时而言,东汉并没有面临任何来自外部的力量威胁,但即便没有这种威胁,东汉反而自行瓦解了,就像一架强大的武器被拆的七零八落,最终消逝灭亡。而这就是王夫之说的“国恒以弱丧,而汉以强亡”的意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