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洛陽:從最早的高檔小區,到不敢拆、不敢改,這裡何去何從?

作為新中國成立後,洛陽建設的最早的住宅小區,非澗西區的老街坊莫屬。

而在澗西36個老街坊中,知名度最高、居住舒適度最高、文化傳承最久的非十號街坊莫屬。

十號街坊的顯赫身世,和澗西、工業、洛陽一樣,帶著共和國長子的味道。

十號街坊位於洛陽市澗西區中州西路。“一五”時期洛陽澗西區陸續建設完成的有36個街坊,共計425棟樓房。2號、10號、11號街坊三個街坊的居民樓,是1954年9月最先開工建設的居民住宅樓,現在統一的名字是——洛陽澗西蘇式建築群。

十號街坊,按照當時建工部提供的301號圖紙建設,均為紅磚紅瓦,立面、門廳、扶手輔以裝飾性回形紋,屋頂設有傳統中式簷角,木地板鋪地。


住在洛陽:從最早的高檔小區,到不敢拆、不敢改,這裡何去何從?

儘管只有不到70年曆史,但它開洛陽城市的居住新模式——從過去的衚衕、弄堂裡走出,住進樓房,這裡是起點之一。

1958年,10號街坊的建築群與洛陽拖拉機廠的建設過程被拍成記錄電影,成為當時新中國工業居民區的典範。

這裡,第一個引進現代城市規劃理念,幼兒園、防空洞,還有很多配套的設施至今看起來還是很先進。它融合了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和時興的蘇式風格,飛簷斗拱、木結構等,色彩搭配相得益彰,用料考究,工藝精湛,街坊平面採取圍合式佈局,建築之間的綠地及活動場地對昇華鄰里關係有很大作用。

十號街坊的第一批居民,第一批居民多為新中國成立初各大領域內的精英人才。

住在洛陽:從最早的高檔小區,到不敢拆、不敢改,這裡何去何從?

60多年來,除了零敲碎打的修補,十號街坊還從未有過系統的修繕改造,嚴重老化的設施給小區居民的生活造成了極大的困擾。

雖然,十號街坊,在幾十年前都是按照當時的最高水準,水泥和木地板,也是洛陽最時髦的住宅。可如今,已很難適應現代生活。

上下水設施、供暖、燃氣,雖然已補上了原本的缺陷,但房屋的居住功能正在喪失,無人打理的綠化、四處堆放的垃圾,呈現出一種老氣橫秋、一種混雜不堪,整個小區的房屋開始散發出腐爛的氣味。

住在洛陽:從最早的高檔小區,到不敢拆、不敢改,這裡何去何從?


洛陽澗西工業遺址街在2011年成功入圍第三屆“中國歷史文化名街”後,“澗西工業區蘇式建築群”2013年成為第七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雖然,這裡已被列為文物,也出臺多次保護方案,但至今仍然沒有動工。

昔日的小洋樓在歲月的沖刷中風化、剝落,房子雖然結實,但是下雨天尤其是三樓漏水嚴重。

10號街坊的蘇式建築保留較為完整,但現在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亟待修繕,以適應居民居住需求。另外,在10號街坊還存在著盲目模仿蘇聯周邊式街坊佈局進行的改擴建,造成許多房間朝向、單元內部結構不合理,缺乏家庭公共生活空間等問題。

改善居住條件,修繕、保護現有房屋已成為住在文物裡的居民的一致心願。

住在洛陽:從最早的高檔小區,到不敢拆、不敢改,這裡何去何從?


十號街坊的居住人群也在置換,不過速度卻很緩慢。

第一代原住民多已離世或者進入耄耋之年,拖二代、拖三代、拖四代,以及軸二代、軸三代,因為生活、工作的變動,選擇把房子賣出去或者租出去。

可這裡的房子,多數已經超過了50年房齡,無法貸款購房,這影響了房屋的流動性。

如今,當我們經歷了大規模的“增量”開發與推土機式的城市更新時,城市的記憶逐漸被斬斷,往日熱鬧的街區和工廠,有的已經如一具乾癟的軀殼,喪失了生機與活力。

過去的輝煌和風華,如今大多隻留在了老住戶的記憶裡。

“以前就跟別墅似的,想住都住不進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