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嬛福地,浮生若夢:《陶庵夢憶》中張岱的精神夢鄉

有明一代,文壇各類作品倍出,尤以小品文為盛,而小品文大家當首推張岱。

張岱的《陶庵夢憶》被視為"一個藝術家眼中的晚明文化風俗小史"。

《陶庵夢憶》既可以看成是一部自傳,也可以當作一幅體現晚明社會風情的文字版"清明上河圖"。

張岱的小品文,將精緻、風雅、世俗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歡笑中顯露著悲涼,靈動中又不乏凝重。

《陶庵夢憶》就像是一塊精雕細琢的良玉,在歷史文壇中散發著幽冷的光。


1、《陶庵夢憶》:風俗小記之絕唱,晚明江南社會的浮世繪

有明一代,文壇各類作品倍出,尤以小品文為盛,而小品文大家當首推張岱。

他的文風充滿靈性,文筆清新優雅,鍾情於生活,被視為"一個藝術家眼中的晚明文化風俗小史"

張岱一生著述頗豐,史學、經學、詩歌、散文均有涉及,在所有的作品中,他的散文方面成就最高。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各位專家學者們對晚明時代的張岱評價頗高。

劉大傑認為張岱的散文"兼有各派之長,可稱為晚明散文的代表";

黃裳先生稱張岱是"絕代的散文家","天下無與抗手";

張岱的代表作品《陶庵夢憶》更是被認為是中國文學史上風俗小記之絕唱。

琅嬛福地,浮生若夢:《陶庵夢憶》中張岱的精神夢鄉

《陶庵夢憶》全書總共八卷,書中用清新活潑的文字,對明朝時期江南社會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進行了生動的描寫,言簡意賅,卻又是那麼地生動有趣。

張岱撰寫《陶庵夢憶》的主要目的是回憶過往的生活,在他那坎坷的一生中,經歷了實在太多太多。

宛如做了一場夢,年少時的鮮衣怒馬,明亡後的緊衣縮食,讓他體驗到了人生幾度悲涼。

在這種心態下,他拾起自己隱藏在心中的記憶,就像是愛撫自己朝思暮想的心愛之物。這回憶能夠讓他平衡自己的記憶,讓過去與現在不再那麼冰冷而痛苦。

但是張岱在回憶的時候,他對過去的描述基本上是樂觀的,是歡快的。從中能夠看出作者那詼諧的語調,那幽默的話語,那輕鬆的心態。

著來自於時間對他的打磨,來源於一種生活態度,來源於一種平和的心態。

《陶庵夢憶》以它獨特的風格,散發著無窮的魅力。周作人就極為推崇這部書,他說,

"我覺得有幾篇真寫得不壞,倘若我自己能夠寫得出一兩篇,那就十分滿足了,但這是歆羨不來,學不來的。"

《陶庵夢憶》既可以看成是一部自傳,也可以當作一幅體現晚明社會風情的文字版"清明上河圖"。

透過張岱那細緻的筆觸,晚明江南的風土人情、市井風俗、社會場景歷歷在目,彷彿能夠透過書本看到晚明時期的繁華與熱鬧。

由文觀人,再由人觀文,我們閱讀張岱這部,能夠了解那個複雜的社會歷史階段中,文人的生活狀態、文化成就及各階層的生活狀況,實在是一部品文書寫的獨特"晚明史書"。

2、張岱:江南一等風雅浪漫玩主

張岱是一名出生在紹興的世家子弟,從小家境優越,這從他的《自為墓誌銘》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少為紈絝子弟,極愛繁華,好精舍,好美婢,好孌童,好鮮衣,好美食,好駿馬,好華燈,好煙火,好梨園,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鳥"。

琅嬛福地,浮生若夢:《陶庵夢憶》中張岱的精神夢鄉

從這段描寫來看,很有些滿清八旗子弟的做派,要是放在現在,也算是一個公子哥,而且是頗具風雅浪漫氣息的大玩主。

在《陶庵夢憶》中隨著張岱走遍晚明的市井,看盡紹興的燈景,賞遍虎丘的中秋月,行走於西湖的香市。奢華宴飲、古玩奇珍,道不盡晚明上流社會的奢靡;茶肆酒樓,說書唱戲,鬥雞玩鳥,盡顯社會各階層風采。

真好似一幅晚明江南社會的浮世繪

但是在這其中,是有一個轉折點的,那就是明朝的滅亡。

在明朝滅亡之前,張岱可以說是一名錦衣玉食的公子哥,而在明朝滅亡之後,不願意為清政府效力的張岱隱居山林,過著清貧的生活。

他是明朝末期由盛轉衰的見證者,也是親歷者,眼見著浮華變為困頓,美好過去與貧困現實的反差,讓他自我檢討,自我反思,種種過失,帶來種種的因果報應。

"勞碌半生,皆成夢幻。年至五十,國破家亡,避跡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幾,折鼎病琴,與殘書數峽,缺硯一方而已。布衣蔬食,常至斷炊。回首三十年前,真如隔世。"

一聲嘆息,繁華奢靡,皆成過眼雲煙,《陶庵夢憶》是對自己年少時美好時代的回憶,也是對那個精緻而夢幻的年代留下惆悵而告別的一瞥。

在書中,我們能夠讀到那個性情灑脫、愛好眾多、風流天才的少年,能夠看到那個性情幽默,總能引人會心一笑的張宗子,能夠體會晚明時代文人的閒適與淡雅。

張岱寫自己童年讀書的時候,在祖父的天鏡園書屋,開窗望去,"幽窗開卷,字俱碧鮮";

雪後在城外的龍山賞景,"萬山載雪,明月薄之";

在鎮江金山寺與家班一起演一場夜戲的時候,皎潔的月光從林間稀稀落落地漏下,"疏疏如殘雪";

一同出遊的女子,色不甚美,但是描寫得卻是情深意切,"楚楚謖謖,其孤意在眉,其深情在睫,其解意在煙視媚行"。

非真性情,非真風雅,不會有如此的文筆。

但是張岱的閒適淡雅並不是在太平盛世年間一直延續的休閒,而是在繁華落幕,困頓中回憶所抒發出來的那種閒適,這種失而不能得,才讓人倍加珍惜。

這就是張岱註定不平凡的一生。

從浮華到落寞,浮華中有張岱的鮮衣怒馬,落寞中有張岱的淡淡哀傷。無論是在何境地,張岱都用筆表達了他的真情。

就像是張岱在湖心亭看雪的時候所描寫的:"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歷史上的風雅才子多矣,可是誰又能像張岱一樣讓人痴迷呢?

3、石蘊玉而山輝,水懷珠而川媚:《陶庵夢憶》獨特的風格

《陶庵夢憶》一共八卷,文章122篇。全書所記錄的全都是晚明時期作者的親身經歷,以回憶錄的形式來追尋往昔的繁華。

這不由讓人想起了孟元老描寫宋朝盛景的《東京夢華錄》,但是與之不同的是,張岱並非只重視考究實錄,他撰寫的《陶庵夢憶》內容涉及到山川河流、風土人情、士人百姓等各個方面。

且張岱記敘時相當隨意,關注點也並不全是以往的話本小說小品文中重點關注的官場、風月、科考、詩詞等,而是兼容幷包,山水、風情、說書、唱戲,非常接地氣。

雖說是寫的大部分是尋場景、普通人,但是就像是陸機的《文賦》中所說:"石蘊玉而山輝,水懷珠而川媚",在明末眾多的小品文中,以其獨特的風格而獨樹一幟。

琅嬛福地,浮生若夢:《陶庵夢憶》中張岱的精神夢鄉

《陶庵夢憶》中描述了非常多的普通人,他們都有一手絕活,或者說是因愛成"癖"的一群奇人。如愛茶成癖的閔老子,如愛戲成癖的彭天錫,如愛匠藝成癖的沈梅等。這些人身份各異,性格不同,卻都是痴迷一項技能不能自拔。張岱總結到:

"人無癬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如果放到現代社會,或許是也算是一種工匠精神吧。

《陶庵夢憶》中對於江南秀美的山水風光描寫極為傳神,他很少對景物做瑣碎的寫實描寫,常選取雲霞、光影、煙靄等,文字的書寫中自帶有一種空靈之氣,讀起來彷彿身處在"天空之境"。 就像是在《湖心亭看雪》中對西湖的描寫:"霧淞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簡潔而傳神的語句,讓沒有去過西湖的人對這人間勝景更加嚮往了。

《陶庵夢憶》中還用大量的筆墨描繪了江南地區的世俗風貌,讀者身在其中,宛若穿行在一幅熙熙攘攘的明代"清明上河圖"風俗畫卷中。

在《閏中秋》一篇中,張岱攜眾友人在蕺山亭聚會,"歌者百餘人,同聲唱'澄湖萬頃',聲如潮湧,山為雷動,諸酒徒轟飲,酒行如泉",場面宏大,熱鬧非凡,足可見當年江南的富足與熱鬧。

曾經去過蘇州數次,印象頗深,讀到《虎丘中秋夜》時,看到人們"鱗集"虎丘的盛大場面:

"自生公臺、千人石、鶴澗、劍池、申文定祠,下至試劍石、一二山門,皆鋪既席地坐,登高望之",基本上就能腦補出當時人流湧動的景象,畫面感極強。

張岱的文字就有這麼一種魅力,能夠化俗為雅,將自然風景、世俗風光融入到十人學子的文人雅趣之中。就像是他在《魯藩煙火》中所說:"天下之看燈者,看燈燈外;看煙火者,看煙火煙火外。"

張岱彷彿就是那置身於社會的燈火與煙花之外,以一顆熱愛與優雅的心,來審視這個世俗的社會,做到了物我合一。

4、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陶庵夢憶》中的淡然與悲涼

張岱的文字,初讀起來似乎平平,沒有刻意去炫耀自己的才華,沒有花哨的語句,平平無奇。但是仔細讀的話,從字裡行間能夠體會出一種看透世間一切,無物無我的一種心境。這是經歷過人生繁華,經歷過國破家亡的磨練,文字語言上已經爐火純青。

琅嬛福地,浮生若夢:《陶庵夢憶》中張岱的精神夢鄉

《陶庵夢憶》中張岱描寫了大量過往的繁華,但是仔細閱讀會發現,在繁華盛景的背後,總是有一種淡淡的蒼涼之氣。

如《西湖香市》一文,在明朝富庶安逸的年代,

"至香市,則殿中邊甬道上下、池左右、山門內外,有屋則攤,無屋則廠,廠外又棚,棚外又攤,節節寸寸。"

然而經歷了常年的戰火屠戮,天災人禍,饑民遍野,餓殍遍地,

"山不青山樓不樓,西湖歌舞一時休,暖風吹得死人臭,還把杭州道汴州。"

這種破敗,荒涼與之前天上人間的美景相比,簡直是從天堂到地獄的區別,讀之讓人不忍。

讀張岱的文章,就彷彿是杜甫的詩中所說,:"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有一種悲涼之氣凝結於心中,久不能散。

《陶庵夢憶》是張岱在回憶往昔的繁華,也是在國破家亡中對自己人生的一種反思與懺悔。在《陶庵夢憶自序》中,張岱是這麼說的:

"遙思往事,憶即書之,持向佛前,一一懺悔"

但畢竟曾經是富家公子哥,雖然散盡家財,隱居山林,試圖在對自身的放逐中完成懺悔,可是畢竟經歷過那麼多繁華的生活,在內心上還是留戀著過往的生活的。

整部書,也都是在這種"留戀"與"懺悔"中來回搖擺,顯得有些許的矛盾。或許這就是在家國破落之後他內心深處最真實的一種體現吧。

在《蟹會》中最能體現他的這種矛盾心情,

"....掀其殼,膏膩堆積,如玉脂珀屑,....蟹食之,人六隻,恐冷腥,迭番煮之。從以肥臘鴨、牛乳酪。醉蚶如琥珀,以鴨汁煮白菜如玉版---由今思之,真如天廚仙供,酒醉飯飽,慚愧慚愧。"

一邊享受,一邊懺悔,這種矛盾的心情其實我們大家也都有著很深的體會,張岱的體會尤其深刻。在《自為墓誌銘》中,他寫到"任世人呼之為敗子,為廢物,為頑民,為鈍秀才,為瞌睡漢,為死老魅"

在自我的放逐中掩蓋明朝滅亡的痛苦,縱使有矛盾的心情,縱使對過去的奢靡生活進行懺悔,心中自有一股做氣,這就是文人的風骨,也是張岱文章的魅力所在。

5、痴人說夢,曲終人散,《陶庵夢憶》光華永存

《陶庵夢憶》一書寫盡了繁華與夢逝,在寫作風格上,很容易讓人聯想起另外一本與夢有關的書,《紅樓夢》。

張岱的陶庵夢,與曹雪芹的紅樓夢,都描繪了一個繁華與熱鬧時代,也見證了這個時代不可避免地走向衰退。

明朝的覆滅已成定局,昔日的好友或死或散,往日遊玩觀賞的亭臺也只留下斷壁殘垣,就連螃蟹、果子等之前愛吃的美食,也只能成為對昔日的留戀。

琅嬛福地,浮生若夢:《陶庵夢憶》中張岱的精神夢鄉

在這種情境下,張岱用夢來抒發自己的懺悔與追憶也就是理所當然了。

與曹雪芹的《紅樓夢》不同,曹翁也用"夢"追憶,昔日的繁華,現時的淒涼,形成了一種強烈的反差,就好比"落了個白茫茫大地真乾淨",在這種情況下,曹翁對社會、對人生、對家族的命運進行了徹底的自我反思,留下了一部文壇鉅著。

而張岱的《陶庵夢憶》則完全走了另外一條路子,他的寫作完全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對前明的留戀,對清政府的不屑,由此帶來的內心道德與良知的顛覆與崩潰,讓張岱感受到無比的悲涼。

在這種情況下,他所描寫的陶庵夢,就像是一個美好的、溫暖的,沉浸其中不願醒來的一個夢。

李敬澤說:"張岱晚年耽於夢。雞鳴枕上,夜氣方回,五十年來,總成一夢。痴人說夢,遂有《陶庵夢憶》。"

再好的夢也總有曲終人散時。張岱的《陶庵夢憶》就像是一個精心打扮的戲人,演繹的時代再美好,也終究要在時代的舞臺上謝幕。

張岱的小品文,將精緻、風雅、世俗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歡笑中顯露著悲涼,靈動中又不乏凝重。

《陶庵夢憶》就像是一塊精雕細琢的良玉,在歷史文壇中散發著幽冷的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