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蘇:我若為皇,秦朝能否得以延長?

扶蘇:我若為皇,秦朝能否得以延長?

扶蘇,何許人也?秦始皇嬴政長子,大秦帝國唯一的合法繼承人,廣施仁政的秦二世,開創一代盛世的偉大君王……或許這才是歷史應有的樣子。造化弄人,歷史卻是另一番樣子,扶蘇死,胡亥登基。最終印證:亡秦者胡也的讖語。

小馬哥每每讀完這一段歷史,內心總是一陣惆悵,設想若扶蘇不自殺,順利登基,大秦帝國是否換了另一方天地?真的可按始皇期待的那樣源遠流長?本文將從幾個角度分享一點個人想法,與大家共論若扶蘇即位,秦國能否得以延長。

外部環境

六國暗流

扶蘇:我若為皇,秦朝能否得以延長?

公元前221年,齊國不戰而降。標誌著秦國滅六國正式完成,同時標誌著為期10年的滅國戰爭終結,秦帝國正式建立。秦王嬴政認為一統華夏,功過三皇,威蓋五帝,故更號始皇帝。寄託了無盡希冀:自己建立的秦國能夠二世、三世至萬世亙古不絕。老秦人一片欣欣向榮,六國懼怕始皇威嚴,表面看似一片順服。朝野上下煥然一新。這裡就出現一個問題,為什麼小馬哥要說表面,進而引出兩個問題,秦兼併六國,發生了哪些變化?背後發生的種種變化,若扶蘇為皇,能否承受?

先說說直觀方面,最直接的影響肯定是人口。商鞅變法之後,秦以戰為榮,少壯都以戰場殺敵為榮,秦換來了虎狼之師的“惡名”。但殺敵一千自損八百,連年的戰爭,必然帶來的就是人口的銳減。另一方面,秦兼併楚國後,發動隴西、關中、巴蜀等地的老秦人,集體遷往南方,尤其是福建沿海一帶。留在本土的老秦人,大約只佔可戰力的20%左右,且有大量的婦幼老弱。反觀六國,戰爭結束後,六國戰俘30餘萬人被派去修築長城,阿房宮,雖說受徭役,但始終是個威脅(說到戰俘威脅,小馬哥在這裡不得不提一個人,白起。為什麼說白起呢?長平之戰後,趙國40餘萬大軍投降秦國,秦國當時可用兵力大約在50萬左右。白起展示了超強的政治眼光,鐵腕政策和血腥鎮壓,把40萬趙軍集體坑殺,剷平了秦國發展的潛在威脅)。其二,六國王公貴族及百姓仍然未遷領土,通俗的來講,咸陽的周邊,有75%是六國臣民,而六國臣民總人數,10倍與混居的老秦人人數。這是一個問題,人數如此之多,該如何安置?如何進行有效管轄?秦始皇任內,小馬哥之見,沒有推出任何決定性改革。秦始皇方面只單純依靠重徭役壓迫,帶來的結果就是越獄,流竄,為社會發展帶來了不安定因素。面對10倍與本國老人的異族,若一旦出現動盪,該如何平息?以我之間,扶蘇不足以擔大任,輔政蒙氏也不行,沒有殺伐決斷的果敢。

說這個問題的時候,小馬哥認為,秦並六國嚴重損害最嚴重的就是王公貴族,老氏族的利益。春秋戰國時期,實行諸侯分封制,王公貴族得到分封后,將永世生活在封地,在這一區域內能夠達到完全自治,歸為一句話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秦國的兼併戰爭,完全損害了這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他們是復辟的忠實擁護者。畢竟是見不得人的勾當,但又想達到自己的目的,該如何是好?他們選中了最常見,也是最有效的兩種形式:1、暗殺。2、輿論導向。

先來說說刺殺,荊軻刺秦已不用多講,在這裡小馬哥列舉兩個不同案例進行論證:(1)張良派遣刺客在博浪沙以飛錘刺殺始皇帝,未果。這裡的張良就是西漢開國三公之一的張良。(2)刺客在咸陽城內刺殺始皇,因身邊保鏢武功高強,未果。由此可見,六國刺殺水平卻是一般。最後不得不派遣盧生,以術士身份接近始皇,利用精神層面,不斷刺激始皇帝,未果。但卻引出驚天案件,稍後就會說到。

下面就是輿論導向,通俗來講就是流言蜚語。這個手段真是太厲害了,從古到今,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流言。小馬哥曾笑談:流言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在這裡舉兩個最著名的流言:(1)亡秦者胡也,據說正是因為這則流言,始皇派遣蒙恬北上駐守長城,耗費大量民力,物力修建萬里長城,只是沒想到,最後因為自己的小兒子胡亥,自毀長城。(2)今年祖龍死,這句讖語據史料記載,有一河伯,攔住秦朝外派使者去路,給他一塊玉,說了這句話就消失了。始皇自稱祖龍,使者把這句話回報後,馬上派人闢謠,但防人之口甚於防川。不出一月,天下盡知。雖然有史料記載始皇聽到這句話之後,哈哈大笑,顯是不信。不過小馬哥認為,天人感應的秦漢時期,不可能不信,而且還是深信,加劇了始皇帝求仙問道的決心。

心若磐石的始皇尚且如此,扶蘇真能夠抵得住這些壓力嗎?小馬哥認為,不見得。理由在後文分析扶蘇本人時,將會詳細解釋。

賈誼在《過秦論》中講到一句話: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從秦孝公啟用商鞅開始,到秦始皇統一六國。舉國以商君書為綱,尊奉法家理論。秦始皇更是以商鞅為師,凡事必遵循商君。學過馬克思主義哲學都知道,世界是不斷變化發展的,商鞅的依法治國沒有問題,但是是不是意味著所有論述都沒有過時呢?曾經有無數人想完善商君理論,都被秦始皇視為政敵一一除掉了,其中就包括呂不韋。秦始皇如此尊奉商君書,就出現了一個問題,時移世易。商君針對老秦人,提出了土地可以買賣。但到了秦朝初年,六國復辟力量正是利用了這一漏洞,大量的佔有土地,強買強搶,使得很多國人淪為佃農,只是一貫被壓榨,被剝削。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剝削了農民的土地,無意識對秦國火上澆油。這種情況下就爆發了秦末也是中國封建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陳勝吳廣起義。賈誼《過秦論》中,對陳勝有一個描寫: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躡足行伍之間,而崛起於阡陌之中,率疲敝之足,將數百之眾,轉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雲集而響應,贏糧而景從。有人說這是不堪壓迫的奮起反擊,但是是誰的壓迫?小馬哥認為是六國魍魎的土地兼併逼迫,導致對政府的不滿,在始皇崩後,不滿情緒噴薄而出。爆發的理由是:吾聞二世公子也,不當立,當立乃公子扶蘇。於是打著扶蘇的旗號揭竿為旗。其時,扶蘇早已自刎,但他們不知道。如果扶蘇在世,該如何處置?以仁政感召,是否會收到奇效。面對前有農民起義,後有六國推波助瀾,光是仁政怕是不足以平天下。我們來看扶蘇,扶蘇以仁德著稱於世。未臨君位,就提出建設性的減輕徭役,仁德治國的理念。從根本上來說,是沒有錯的。此舉如果當時,一經推出,也的確能緩解頂端與底層的矛盾。但是不禁提問,安撫了底層群眾,就真的可以坐穩天下嗎?

再說說思想方面,戰國,是一個思想家輩出的年代,大名鼎鼎的老子、孔子、鬼谷子、墨子、莊子……動盪時期,百家爭鳴,可以說是為了生存。最終遵循法家思想的秦國一統六國,思想是無界的,但思想家一定是有國的。以儒家為代表的一批士子,大談仁政,滿口禮義廉恥,實則為復辟的精神蛀蟲。始皇帝任用儒家學士出任官職,是委以重任的,但儒家以學說倒逼政治,過於積極的表現入世精神,與其弘揚的中庸完全相悖。面對強勢的始皇帝,唯做鼠竄狀,背地裡高一些雞鳴狗盜之事,煽動六國復辟。這件事也成為坑儒的主因,也成為扶蘇被髮配九原,遠離中央權力中心的導火索。

內部因素

始皇之過

扶蘇:我若為皇,秦朝能否得以延長?

秦始皇對秦國的覆滅,同樣存在著不可推卸的責任。我認為,最主要的一點,受母親趙姬的影響,至死不立皇后。導致後宮異常混亂,人人都可為後,但人人都不是後。據史書記載,滅六國後,將六國的後宮,全部待到咸陽,後宮人數達到萬餘。千軍萬馬只為一個席位,完全可以想象到競爭有多激烈。這裡就衍生出一個問題,後宮佳麗萬餘人,且戰國末期,民風較為開放,始皇完全可以整日尋歡作樂。可他畢竟是秦始皇,但這樣驕奢淫逸的生活,對日後即位的胡亥,提供了廣闊的遊戲平臺。言歸正傳,後宮無主,自然太子的事情也就被擱置下來。這也為後來,扶蘇的自刎,提供了必要條件。秦始皇沒有任何一次公開明確表態,要立扶蘇為太子。扶蘇只是像一個粉絲一樣,追尋著自己父親的影子,而秦始皇的世界裡,扶蘇的戲份並不是很多。

嬴政是誰?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工作狂,在工作中,鍛鍊了他超乎常人的意志,深諳權謀的掌控力,敏銳準確的洞察力,以法為基的判斷力,他是一個鐵人,少了很多溫度的鐵人。正是這個鐵人,對自己的未來,可以說對自己的壽數和身體,充滿了信心。想如掌握世間萬物一般,掌握時空。這種近乎瘋魔的自信,恰恰表現出了他對於死亡的恐懼和對權力的眷戀。對死亡的恐懼,所以招來一大批術士求仙問藥,派徐福帶領五千童男童女出海求仙丹;第五次巡遊時,派遣蒙毅遍訪名山聖水,求仙問藥,以至於沙丘病故,給趙高留下了可乘之機。對權力的貪戀,所以摔死同母異父的兄弟,不立皇后,不立太子,身邊近臣無一元老士卒,對臣子也達到了完全操控,就是這樣的一個人,才會面對死亡時,顯得那麼蒼白無力。就是這麼一個人,在王賁彌留之際,留下了三條定國之計:1.立太子。2.防李斯,任李信。3.攘外必先安內。卻無一採納,我們可以把原因歸結於時間不夠,但更多的是他近乎變態的自信與信自。

第三,我認為嬴政過於強勢。秦始皇被譽為千古一帝,面對這樣的君王,於臣於民來說,是絕好的依靠。但近乎瘋狂的強勢,勢必帶來徭役繁重,人人自危,臣子噤聲。這也為日後對秦始皇的評價,奠定了主基調,他是一個暴君。這一點,我認同一半,他的所有殺戮,都是建立在維護中央集權統治的目的之下,但過於嚴酷。秦始皇以法治國,制定了非常嚴苛的整套法律體系和處罰條例,亂世中的確可以促進國家的發展,實力的增強。但在大一統的情況之下,必然導致社會不安定因素滋生。而且對於未來的繼承人來說,父親過於強勢,勢必造成子不如父。這一條有充分的史實可以論證,他二十餘皇子,在歷史記載中並不多,其中最出名的就是扶蘇和胡亥。胡亥毋庸多說,扶蘇也只是在坑儒的時候,提出了諫言,然後就被髮配邊疆了。異常強勢君王身邊的謀士,將士,勢必要以非常之法以御之。對於扶蘇來說,我認為他是沒有能力達到真正操控這一班子的。如果扶蘇明白斡旋二字,也不至於被髮配九原。

組織架構

扶蘇:我若為皇,秦朝能否得以延長?

秦滅六國後,推行郡縣制,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時期。推行三公九卿制,形成了較為完備的權力中樞。我將從幾個方面分析為什麼,扶蘇玩不轉這一套領導班子。

皇親氏族

這是一個歷史遺留問題,秦始皇時期,沒有任何皇室進入權力中樞,但是並不能說明對扶蘇不能產生影響。歸結秦朝覆滅的原因,可以從兩個方面著手,一個是內因,一個是外因。從秦孝公前,一直到始皇滅六國的這段時間裡,秦國的皇親氏族,可謂是秦國的建國基石。他們同仇敵愾,為了秦國大出天下而努力。秦滅六國之後,因為沒有外界的憂患,危機意識漸失,腐朽從內部滋生,最終導致滅亡。故而有云,滅秦者,秦也。面對這種情況,皇親貴族一定難辭其咎。

國戚

代表人物:李斯。李斯和秦始皇家族,達到了絕對聯姻。李斯的兒女,全部與秦始皇的兒女締結姻緣。我認為,這是秦始皇和李斯互為依賴的結果。始皇時期,李斯貴為丞相,位極人臣。對秦國掃六合立下了不世之功。也推出了一系列利於帝國穩定的大政方針。深的始皇帝信任,是一位不世之才。正是這樣一個備受信任的大才之人,在沙丘依然背棄理想,背棄道德,投入以胡亥,趙高為首的篡權陣營。我認為這件事,是可以預料的。最直接的論證就是廁鼠和倉鼠之說。李斯在楚國時,是一個掌管糧倉的小吏。有一天他檢查倉庫的時候,發現倉鼠碩大無比,在糧食堆中享用美食。他又看見了廁鼠,在廁所中惶惶不可終日。這就是著名的倉鼠哲學,正式他提出的這條哲學邏輯,成為他最終的選擇與歸宿。秦始皇崩於沙丘後,趙高三番五次的尋找李斯的突破口,以六次思想進攻李斯,最終李斯為保位,與趙高同流合汙。其根本是因為,他和扶蘇的關係並不是很緊密,扶蘇上臺後,相位必然不保。

元老

元老階層,在小馬哥心中,只有兩家。這兩家也完全可以被稱作是大秦帝國的基石、擎天柱。第一個就是蒙氏,歷經蒙驁,蒙武,蒙恬、蒙毅三代。蒙氏可以說是秦始皇最為信任的一大家族。嬴政曾經派扶蘇北上師從蒙武,這就完全可以看出對其信任。另一個就是王氏,代表人物王翦,王賁父子。兩家同樣是世家,同樣深的信任。但王氏比蒙氏更具戰略眼光與政治頭腦,這一點嬴政非常清楚。換句話說,蒙氏適合守成,王氏更應開拓。另一方面,王氏是諫臣,而蒙氏只是忠臣。兩家原則性都非常強,只是王氏的原則架構在自己良知之中,並巧用斡旋之力,達到鞏固國家政權的目的。而蒙氏的原則,雖始皇的原則變化而變化,簡單來說,我看不慣你,但是我不說。等你問我是不是錯了的時候,我告訴你,你的確是錯了。嬴政稱王翦為王師,由此更加明顯的可以看出。王翦、王賁父子死後,滿朝文武的確無人敢諫,可以說是為適應秦始皇而不斷改變自己的底線,雖然其中原因不乏秦始皇晚年的做派令人恐怖,但最多還是元老明哲保身所致。我們不妨在這裡設想,如果當日蒙恬率30萬長城軍,打著以勤王的名號,面聖以討說法,扶蘇必會合法繼位。但蒙恬並未舉兵起勢,也就應了一句話,性格決定命運。我們不妨進一步設想,扶蘇登基後,必然對蒙氏委以重任,但蒙氏真能如所料般擔當重任嗎?我承認蒙氏的能力與實力,但仍持否定答案,其一,蒙氏過於公正。過猶不及,如果過於公正,只有非黑即白的兩種方向:政治清白和派系之爭更加嚴重。如果政治清白,必然面對的就是功高蓋主,扶蘇是否有秦孝公的氣度,我不得而知,但是必然會產生流言,六國復辟力量,一定會在民間廣泛傳播蒙氏想取代嬴氏的說法。這並不是空穴來風,縱觀整個戰國時期,小馬哥舉幾個人名就可以明白:吳起,管仲,廉頗,李牧。派系之爭屬嬴政歷史遺留問題,如何安置前朝重臣,妥善處置二者之間的關係,稍有不慎必然導致動盪。

內臣

內臣這個問題困擾了中國古代歷史發展幾千年,也不斷的有君王制定一系列的政治法令,以避免宦官專權,內臣亂政現象。這裡我只說一個人,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個人,趙高,這傢伙絕對算得上醜媳婦熬成婆的典型。趙高有四寶:法律,小篆,駕車,察言觀色、逢迎獻媚。而他最擅長的這四點,正好是他的領導最喜歡的,首先秦始皇極度遵循商法;其次統一六國後統一文字,欲在全國範圍內推行小篆;第三,嬴政外出幾率極高,所以一手好的駕駛水平,會贏得領導的好感;第四對於一個工作狂來說,有一個比自己還了解自己的貼身助理,並且非常殷勤,是領導都喜歡這樣的。以上四條,決定了趙高的市場,也決定了他的高度。幾十年如一日的侍奉,換來了秦始皇的絕對信任,委以其中車府令的官職,並掌管玉璽。趙高犯錯之後,嬴政命蒙毅主審案件,蒙毅判決死刑,但隨之換來秦始皇的赦免。並且在不久之後,就任命其為胡亥的老師(什麼是中車府令,就是秦始皇的車隊隊長)。這樣一宗宗無原則的偏袒,最終還是給自己挖了一個大坑。

我們都知道,秦始皇在沙丘病故前,是下了一道詔書的,其內容是詔扶蘇主持喪葬儀式,潛臺詞就是扶蘇繼皇帝位,但是很不幸的是,詔書還未發出,始皇就已經病故。此時趙高的選擇是燒掉詔書,並密謀胡亥、李斯,發了一道假詔,更改了歷史原本的進程。之後賜死扶蘇、殺始皇公子、公主,肅清大臣:李斯、馮劫、馮去疾,上演指鹿為馬鬧劇,毒害扶蘇,從一定程度上看,他的確加速了秦帝國的滅亡。如果當時詔書已經發出,扶蘇順利登基,趙高該何去何從?根據歷史對於扶蘇的評價來說,小馬哥猜測,扶蘇可能會念及舊情,保留趙高職位,或將其妥善安置。其實趙高是整個事件中,最微不足道的一環,但正是因為這一環的疏忽,最終導致歷史進程的篡改。

扶蘇本人

扶蘇:我若為皇,秦朝能否得以延長?

從秦國內外部進行分析,為什麼說扶蘇當位,也不會阻止秦帝國的覆滅,甚至可以說,會更加令人惋惜。這一部分,小馬哥將從扶蘇本人來講講,為什麼說扶蘇不足以委以重任。

性格缺點

扶蘇性格軟弱,歷史中有明確記載,作為幾千年後的我們都可得知,身為其父親的嬴政,不可能不知道這一情況。知子莫如父,如果說嬴政不瞭解扶蘇,為什麼要把他送去師從蒙武?正是因為發現了他性子裡面存在懦弱的一面,在長城軍團鍛鍊多年後,這一性格弱點有所改善。以《史記·趙高列傳》為證,趙高曰:扶蘇,剛毅而勇武,信任而奮士。這是趙高對於扶蘇的評價,但是回顧當時的環境,這是在沙丘後,趙高為了說服李斯變節,其中的一句話。有一種說法叫做捧殺,也就是現在俗稱的喂毒奶。趙高的這一口奶,看似誇讚扶蘇剛毅勇武,實則暴露了自己的目的,若真的那般剛毅勇武,他們真的敢篡權嗎?以趙高對於秦始皇的瞭解,我認為趙高一定從秦始皇方面得到了一些秦始皇對於扶蘇的評價。

愚蠢

仍然是這句話:扶蘇,剛毅而勇武。這幾個字透露出來一個信息,趙高完全看不上扶蘇的政治敏感度,換句話說,趙高覺得扶蘇沒有腦子。他這幾個字的評價,也恰巧是扶蘇在長城軍團的耳讀目染中,薰染的習氣。戰場上可以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是一個做事的好手,但政治方面,公開斥駁秦始皇的命令,若一般君王,這事或許還不至於發配,但他面對的是嬴政。以螳臂當車的勇氣,阻止政令的下達,完全看不清國家發展趨勢。方士及復辟力量,勾結起來已經對統治產生了威脅,秦始皇用最小的代價換取了勝利,扶蘇看不出來,只是一味弘揚仁德治國理念,何其蠢矣!如此愚蠢,真當治國,如何治亂?從這一點看,小馬哥認為,扶蘇是治世之聖君,亂世完全暴露了自己的弱點。

扶蘇的愚蠢不止於此,趙高賜死扶蘇時,定了四條罪名,分別是:為人不孝,士卒多耗,無尺寸之功,上書直言誹謗。面對這樣四條子虛烏有的罪名,扶蘇竟然全部接受,並無任何異議。這裡引用一段描寫扶蘇收到詔書後的表現,就可以得出結論:“使者至,發書。扶蘇泣,入內舍,欲自殺。蒙恬止扶蘇曰: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將三十萬眾守邊,公子為監,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來,即自殺,安之其非詐?復請而後死,未暮也。使者數趣之,扶蘇為人仁,謂蒙恬曰:父而賜子死,尚安復請?即自殺,蒙恬不肯死,使者即以屬吏,系於陽周。”我簡單翻譯一下,扶蘇見到詔書後,就哭了。進了屋內,當即準備自殺。蒙恬說,皇帝在外巡遊,還沒有立太子,並且對我們非常信任,委以重任,萬一這詔書是假的呢?使者催著趕緊自裁,扶蘇說父讓兒死,兒不得不死,然後就自殺了,將其性格弱點表現的淋漓盡致。

弱點如此明顯的人,就算是真正成為皇帝,怎麼有能力處置內憂外患的秦國,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扶蘇倘若繼位,一定會延長秦朝時間,但並不會很長。

世間兩個詞最痛心,本應該和差一點,而且永遠不會留給你彌補的機會。還是讓扶蘇留在人們的幻想中,靜靜地做著春秋大夢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