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新消费”现状 市场呈现从“买温饱”向“买发展”转变

近年来,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一方面,西安传统消费面临的挑战急剧增加,疫情的冲击更使传统消费遭受重挫。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的变化和互联网等新技术的迅速发展,“新消费”的占比不断提升,在消费市场中作用更加凸显,“新消费”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西安“新消费”现状  市场呈现从“买温饱”向“买发展”转变

(一)传统消费承压下行

1、固定资产投资下降,商业物业趋冷。2019年,全市批发和零售业投资下降31.2%,降幅较上年扩大14.6个百分点,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额的0.7%,占比下降0.4个百分点。住宿和餐饮业投资增长0.8%,增速回落132.5个百分点,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额的0.9%,占比与上年持平;新建商业营业用房销售面积下降27.5%,市场明显看淡传统消费行业。

2、传统主力类零售下行压力大。2019年,限上单位零售额中,总量位居前列的汽车类、石油及制品类和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同比增速为-5.5%、1.8和-1.8%,增速较上年分别回落8.6、17.8和15.3个百分点。

今年1-2月,全市限额以上单位实现零售额280.21亿元,下降24.9%,同比回落23.9个百分点,其中,汽车类、石油及制品类和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合计占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的近五成,零售额分别下降42.9%、22.5%和30.7%,分别同比回落47.1、12.5、16.0个百分点,合计下拉限上零售额17.0个百分点。

3、传统销售业态市场萎缩。2019年,全市大型超市、百货店、专业店等实体门店销售额同比分别增长0.5%、2.5%和1.1%,较上年同期均有所回落;小微型企业更是下降3.9%。考虑物价上涨因素,传统业态市场份额不断缩小。

4、传统服务业增长趋缓。2019年,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1.1%,较上年回落6.2个百分点。其中,涉及传统服务消费的卫生和社会工作门类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门类、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门类分别回落15.2、8.2、11.5个百分点。今年1-2月,除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教育两个门类外,与传统服务消费相关的规模以上服务业行业门类营业收入全部下降。

(二)“新消费”持续升级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消费市场呈现出从“买温饱”向“买发展”的高质量新消费潮流转变,消费模式和场景也快速迭代。

1、从支出看,升级消费快于传统消费。2019年,西安城镇居民衣着消费支出仅增长4.9%,占人均消费支出的7.6%;而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3852元,增长6.5%,占人均消费支出的13.7%;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2519元,增长8.1%,占人均消费支出的9.0%。

2、从模式看,网络消费快速增长,市场份额增大。2017-2019年,全市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零售额占限额以上零售额比重由7%增至16.9%,并保持高速增长,始终高于限上零售额增速。2019年,限额以上企业(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421.50亿元,增长21.7%,快于全市限额以上零售额21.5个百分点;占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的16.9%,同比提高5.4个百分点。

3、从时机看,疫情成为“新消费”催化剂。疫情期间,部分企业快速应对市场变化,调整经营模式,利用互联网实现快速转型,采取线上线下结合,通过微信营销、直播营销、平台营销等多渠道销售,无接触送达消费者,满足市场需求,实现了销售的“逆袭式”增长。1-2月,全市限额以上单位网上零售额68.51亿元,增长27.0%,同比提高17.1个百分点,快于全市限上单位零售额51.9个百分点。2月,网上零售28.70亿元,增长31.3%,同比提高23.9个百分点,快于全市限上单位零售额89.5个百分点,占全市限上单位零售额的比重高达44.0%。

图1:西安市限额以上单位网上零售额增速(%)

西安“新消费”现状  市场呈现从“买温饱”向“买发展”转变

4、从领域看,服务消费迎来发展新机遇。部分服务型企业加速开拓线上业务,进行数字化转型,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逆势增长。快递物流、云端健身、在线教育、远程问诊、远程办公、网上物管等新兴服务需求快速扩张。1-2月,全市规模以上互联网、软件服务业企业受线上服务需求增加的带动,部分大企业5G业务加快推进,实现营业收入66.10亿元,同比增长11.4%,快于全市规上服务业18.8个百分点。

西安“新消费”发展存在的短板

相对于市场对“新消费”发展的敏锐性和主动性,西安市尚没有明确的促进“新消费”发展的规划和政策措施,相应的在发展上存在明显短板。

(一)“新消费”行业融资少

有关资料显示,从地域分布来看,2019年,新消费行业的融资主要集中在北京,占比高达31.24%;其次是上海,占比18.98%。北京和上海的新消费融资数量合计超过全国的一半,紧随其后的是广东和浙江,分别为15.96%和9.96%,主要集中在广州、深圳和杭州,江苏、四川、湖北、福建等其他地区的新一线、二线城市也有一定比例的融资。而陕西乃至西安投融资少之又少。

图2.2018-2019年中国融资事件细分行业分布

西安“新消费”现状  市场呈现从“买温饱”向“买发展”转变

(二)“新消费”企业少

从地域分布看,据有关资料显示,新消费企业北京占比第一,占据新消费创新策源地首位,份额几近40%;其次是上海和广东,分别站23%和14%,京沪粤合计达到了整体创业企业总部所在地分布的80%。此外,浙江、江苏、四川、湖北新消费创业企业快速崛起,成为新生创业企业近年的重要总部布局地区,新消费产业分布呈现多元化态势。而陕西仅占1%,应引起重点关注。

图3. “新消费”企业分布

西安“新消费”现状  市场呈现从“买温饱”向“买发展”转变

(三)信用机制不够完善。

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如何从法律层面、市场层面构建相对完善的数字经济信用体系和规范,开展数字技术治理,是促进“新消费”健康发展亟待解决的前置问题。

(四)基础建设相对滞后。

一是对标国内智慧城市发展领先的杭州而言,我市在5G网络、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网络基础、数据中心等数字基础、人工智能等运算基础等消费升级的必要而普遍的新型基础设施方面还亟待加强。二是现代物流业发展参差不齐,影响供应链效率提升。物流服务是构成“新消费”的核心底层要素之一。一方面,物流企业存在成本高、效率低、集约化水平不高、物流管理信息化水平较低等现象;另一方面,缺乏大物流整体协作体系,物流企业协作融合度底,制约消费升级。

(五)供给创新不足。

消费供需匹配度还有待提高。有关资料显示,我市消费者通过互联网购买外地产品的数量远大于购买本地产品的量,海外购买量的也持续增长。除生鲜水果外,本地缺乏有影响力的品牌产品及产品系列供应。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未能形成明显的产业化优势。教育科技资源产业化也相对不足。本地“新消费”市场基本被总部在“北、上、广、深”的连锁品牌占领。供给结构难以满足居民日益升级的消费需要。

数据来源:西安市统计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