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最悲情的皇帝崇禎,在治國方面卻是個失敗者


明朝最悲情的皇帝崇禎,在治國方面卻是個失敗者

細數崇禎的執政生涯,可以說崇禎是個非常勤政的君主,但問題是一個國家的興亡,和君主是否勤政沒有直接關係。作為一名君主關鍵還是要會用人,要善於發現賢臣,更要善於用賢臣,信任賢臣,大膽的放權於賢臣,讓賢臣最大限度的發揮才能。從此處看來,崇禎用人有著他致命的缺陷——用人多疑,急功近利,有恩不欲歸下,有過全盤托出。

因為不相信文武百官,崇禎頻繁地調整官吏,17年間他竟然換了17個刑部尚書和50個內閣大學士,領兵的大元更不用說,稍有不慎就是性命不保。他狹隘的用人,造成國家人才匱乏,有心報國的志士既不肯也不敢請纓效命。可以說崇禎的性格決定了他的用人,而他的用人又決定了大明的興衰。錯用勾心鬥角只為權柄的奸臣溫體仁,氣量狹窄的楊嗣昌也加速了明朝的滅亡。楊嗣昌在崇禎十年擔任兵部尚書一職,是崇禎皇帝十分器重的人,楊嗣昌雖然有一點本事,但卻有一個特別緻命的缺點,那就是特別小肚雞腸,不聽取別人的意見,凡是有不同意見的將領,楊嗣昌就會打壓他們。著名的將領孫傳庭,就是因為提出了和楊嗣昌不同的意見,被楊嗣昌誣陷進了監獄,孫傳庭可是明末數一數二的猛將,他的下獄,對起義軍可謂是天賜良機,待到他出獄為時已晚。

明朝最悲情的皇帝崇禎,在治國方面卻是個失敗者


把崇禎皇帝殺掉的大臣列舉一下:

以下都是他所殺的著名大臣:

楊鎬,兵部侍郎,崇禎二年1629年因薩爾滸戰敗被殺。

劉策,薊遼都御史,崇禎三年1630年因遼東戰事失利被殺。

袁崇煥,督師,遼東巡撫,崇禎三年1630年被殺。

孫元化,巡撫都御史,崇禎五年1632年因遼東戰事失利被殺。

楊一鵬,漕運總督,崇禎七年1634年因農民軍破鳳陽被殺。

熊文燦,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崇禎十三年1640年因招降張獻忠、羅汝才失敗被殺;同時還殺了總兵官33人。

鄭崇儉,三邊總督,崇禎十四年1641年因剿農民軍不力被殺。

薛國觀,內閣首輔,崇禎十四年1641年因勸說皇親國戚捐助軍款被殺。

陳新甲,兵部尚書,

崇禎在位期間

幾乎有能力的大臣都不能倖免,證明其昏君特質,這正是明亡的根本原因。可能有人要奇怪,為何歷史上對這昏君格外好評?要知道明史是清人編的,崇禎的昏庸才導致明亡清興,對清是重大利好。所以當然要感謝他好評他。

崇禎在位十七年,換了五十個大學士,對比宋朝自從開國到元佑初百三十年,司馬光、呂公著、呂大防、範純仁擔任宰相時,不過五十一人。崇禎提拔重用的人,入《明史·奸臣傳》的就有溫體仁、周延儒二人,而整個《明史·奸臣傳》所列者不過十人,其餘明朝兩百多年中只有胡惟庸、嚴嵩、陳瑛等六個,而自命不凡的崇禎十七年就佔了兩個,極端腐敗的南明也佔了馬士英、阮大鋮兩個。崇禎年間換了十一個刑部尚書,十四個兵部尚書,誅殺總督七人,殺死巡撫十一人、逼死一人。這其中就包括總督袁崇煥。


明朝最悲情的皇帝崇禎,在治國方面卻是個失敗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