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花穿钱中的几个“最”

花穿钱,在我国巳经延续了有2000年的历史。但在过去,因为历史资料的缺乏,人们对花穿钱不甚了解、认识不足乃至存在一些偏见。有藏者认为它就是一种“垃圾品”,被人视作为古钱币收藏里的“野菊花”,因而花穿钱一直不被重视,一直到1994年开展了一次有关花穿钱的讨论后,花穿钱才逐渐地被人们接受、重视,才取得了一些共识,花穿钱才真正地开始从“荒地”里被开垦出来。今天笔者就将这一开垦出来的小“花”中的部分,谈谈这朵“花”。

一,最早的花穿钱

试谈花穿钱中的几个“最”

根据所查资料表明,战国时期的秦地巳经铸造发行半两钱。钱文凸出钱面,略呈起伏状,笔划圆折,不似汉代的半两规整。秦朝统一币制以后,规定半两钱为唯一的流通货币,并规定每斤重250克则半两为7.8克。所以凡重量与此相符,直径在3.2厘米及以上的,就可能为秦时铸币。

花穿的半两钱,钱面有圆孤形的冲凿“缺口”,钱背面有凸显的“月牙”凿痕,两面均呈八角穿孔,具有花穿钱的独有特征。花穿钱不但没有破坏钱本身的体形,而且还给单调的方孔增添丁亮丽的色彩,秦时的花穿钱就是迄今为止发现的 最早的花穿钱。

二,最晚的花穿钱

试谈花穿钱中的几个“最”

清代后期时,由于国外的先进铸币工艺逐渐地传入了我国,在光绪年间已经开始使用机器造币。1900年,广东造的机制无孔的当十铜元,由于其花纹美,在当时颇受民众的欢迎,为解决民间小额贸易,故也制造了少量的机制方孔钱,光绪通宝机制菱穿钱就是这个时期的产物。

这种菱穿钱,与过去的“范铸”菱穿钱是有本质区别的,“范铸”时出现的菱穿钱是未经第二次冲凿的花穿半成品,而机制所出现的菱穿钱不是花穿半成品,但是它是花穿钱消失之前的见证物,说它是最晚的花穿钱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三,最多的花穿钱

试谈花穿钱中的几个“最”

北宋钱币,不但数量大、种类多,而且书法的形式也是多样化。那是真、草、隶、篆、行五体兼具,尤其是使人称绝的是北宋对子钱,同一种年号钱,其大小厚薄、材质、边廓、穿孔会完全一样,但只是书法不同,于是便组成对子钱。其种类、版别多,居历朝历代之首,那么花穿钱也一样成为历朝历代之冠,在北宋的所有对子钱中几乎都可以寻找到花穿对子钱。上图中的“治平元宝”篆、楷花穿对子钱,对称精美,使人称绝,称作穿形之花,使人心悦。也就是宋钱数量大种类多,花穿钱也是历朝之冠。

四,最少的花穿钱

试谈花穿钱中的几个“最”

据藏友称,在清代钱中要找到一枚真正意义上的花穿钱真的并非易事。因为清代花穿钱的特点是穿孔比较窄,凿口较浅,呈现出来的花穿只隐约可见,所以稍有忽视就不易发现。所以清代花穿钱极少,“顺治、康熙、雍正”三朝的花穿钱最为少见。上图中的一枚康熙通宝背满汉文宝浙花穿钱,穿形极为精整,深口、等距位置适中,深浅也恰当,花穿形态很到位,堪为清代最少见的一种花穿钱。

五,最怪的花穿钱

试谈花穿钱中的几个“最”

图中是乾元重宝花穿钱,为唐肃宗乾元元年始铸,其版别较多,背星月、祥云、瑞雀等纹饰都有。这枚“乾元重宝”异书花穿钱,怪异之处就在于“乾”字有误,乾字的偏旁上多写了一竖,这字头上多写的一竖,经藏者用高倍放大镜观察,笔划是清晰的不似流铜,排除了画蛇添足的伪品之嫌。

六,最奇的花穿钱

试谈花穿钱中的几个“最”

南朝宋文帝元嘉七年,江夏王刘义恭建议,以古钱一枚当新铸小钱两枚,这样来可以避免盗铸、剪凿之风。于是便有好事者便在五铢上寻其大个儿钱,还臆造大五铢比汉五铢大一倍,自称那就是南朝宋文帝新铸造的“当两五铢”钱。

但有不辨真伪者忽略了一个基本规律,历来的货币都是以轻作重,而没有以重作轻的。如秦半两名义上应重十二铢,实际上屡屡减重,五铢钱也同样如此,后减重至不足一铢。

上图的“当两五铢”花穿钱,它最奇怪的不是它的轻重,而是它的冲凿花穿钱的方式与众不同。一般的花穿钱都是冲凿“缺口”是从钱面向钱背冲凿,这样冲凿的目的是使钱面不受损坏,但此枚钱正好反其道而行之,从钱背向钱面方向冲凿,因此,钱面钱文受损、钱体变形,犹如“漏斗”,如给钱币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成为了一枚奇怪的花穿钱。

结束语:个人浅显的看法,供藏友们参考和一乐,如有不妥之处欢迎广大藏友提出宝贵意见并斧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