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談花穿錢中的幾個“最”

花穿錢,在我國巳經延續了有2000年的歷史。但在過去,因為歷史資料的缺乏,人們對花穿錢不甚瞭解、認識不足乃至存在一些偏見。有藏者認為它就是一種“垃圾品”,被人視作為古錢幣收藏裡的“野菊花”,因而花穿錢一直不被重視,一直到1994年開展了一次有關花穿錢的討論後,花穿錢才逐漸地被人們接受、重視,才取得了一些共識,花穿錢才真正地開始從“荒地”裡被開墾出來。今天筆者就將這一開墾出來的小“花”中的部分,談談這朵“花”。

一,最早的花穿錢

試談花穿錢中的幾個“最”

根據所查資料表明,戰國時期的秦地巳經鑄造發行半兩錢。錢文凸出錢面,略呈起伏狀,筆劃圓折,不似漢代的半兩規整。秦朝統一幣制以後,規定半兩錢為唯一的流通貨幣,並規定每斤重250克則半兩為7.8克。所以凡重量與此相符,直徑在3.2釐米及以上的,就可能為秦時鑄幣。

花穿的半兩錢,錢面有圓孤形的衝鑿“缺口”,錢背面有凸顯的“月牙”鑿痕,兩面均呈八角穿孔,具有花穿錢的獨有特徵。花穿錢不但沒有破壞錢本身的體形,而且還給單調的方孔增添丁亮麗的色彩,秦時的花穿錢就是迄今為止發現的 最早的花穿錢。

二,最晚的花穿錢

試談花穿錢中的幾個“最”

清代後期時,由於國外的先進鑄幣工藝逐漸地傳入了我國,在光緒年間已經開始使用機器造幣。1900年,廣東造的機制無孔的當十銅元,由於其花紋美,在當時頗受民眾的歡迎,為解決民間小額貿易,故也製造了少量的機制方孔錢,光緒通寶機制菱穿錢就是這個時期的產物。

這種菱穿錢,與過去的“範鑄”菱穿錢是有本質區別的,“範鑄”時出現的菱穿錢是未經第二次衝鑿的花穿半成品,而機制所出現的菱穿錢不是花穿半成品,但是它是花穿錢消失之前的見證物,說它是最晚的花穿錢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三,最多的花穿錢

試談花穿錢中的幾個“最”

北宋錢幣,不但數量大、種類多,而且書法的形式也是多樣化。那是真、草、隸、篆、行五體兼具,尤其是使人稱絕的是北宋對子錢,同一種年號錢,其大小厚薄、材質、邊廓、穿孔會完全一樣,但只是書法不同,於是便組成對子錢。其種類、版別多,居歷朝歷代之首,那麼花穿錢也一樣成為歷朝歷代之冠,在北宋的所有對子錢中幾乎都可以尋找到花穿對子錢。上圖中的“治平元寶”篆、楷花穿對子錢,對稱精美,使人稱絕,稱作穿形之花,使人心悅。也就是宋錢數量大種類多,花穿錢也是歷朝之冠。

四,最少的花穿錢

試談花穿錢中的幾個“最”

據藏友稱,在清代錢中要找到一枚真正意義上的花穿錢真的並非易事。因為清代花穿錢的特點是穿孔比較窄,鑿口較淺,呈現出來的花穿只隱約可見,所以稍有忽視就不易發現。所以清代花穿錢極少,“順治、康熙、雍正”三朝的花穿錢最為少見。上圖中的一枚康熙通寶背滿漢文寶浙花穿錢,穿形極為精整,深口、等距位置適中,深淺也恰當,花穿形態很到位,堪為清代最少見的一種花穿錢。

五,最怪的花穿錢

試談花穿錢中的幾個“最”

圖中是乾元重寶花穿錢,為唐肅宗乾元元年始鑄,其版別較多,背星月、祥雲、瑞雀等紋飾都有。這枚“乾元重寶”異書花穿錢,怪異之處就在於“乾”字有誤,乾字的偏旁上多寫了一豎,這字頭上多寫的一豎,經藏者用高倍放大鏡觀察,筆劃是清晰的不似流銅,排除了畫蛇添足的偽品之嫌。

六,最奇的花穿錢

試談花穿錢中的幾個“最”

南朝宋文帝元嘉七年,江夏王劉義恭建議,以古錢一枚當新鑄小錢兩枚,這樣來可以避免盜鑄、剪鑿之風。於是便有好事者便在五銖上尋其大個兒錢,還臆造大五銖比漢五銖大一倍,自稱那就是南朝宋文帝新鑄造的“當兩五銖”錢。

但有不辨真偽者忽略了一個基本規律,歷來的貨幣都是以輕作重,而沒有以重作輕的。如秦半兩名義上應重十二銖,實際上屢屢減重,五銖錢也同樣如此,後減重至不足一銖。

上圖的“當兩五銖”花穿錢,它最奇怪的不是它的輕重,而是它的衝鑿花穿錢的方式與眾不同。一般的花穿錢都是衝鑿“缺口”是從錢面向錢背衝鑿,這樣衝鑿的目的是使錢面不受損壞,但此枚錢正好反其道而行之,從錢背向錢面方向衝鑿,因此,錢面錢文受損、錢體變形,猶如“漏斗”,如給錢幣蒙上了一層神秘色彩,成為了一枚奇怪的花穿錢。

結束語:個人淺顯的看法,供藏友們參考和一樂,如有不妥之處歡迎廣大藏友提出寶貴意見並斧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