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書:銷金時代與貨幣狂潮

薦書:銷金時代與貨幣狂潮

負利率對社會和大眾將產生顯著影響,其力度不可估量——如同從“掘金”時代邁到“銷金”時代,應對如此鉅變,我們更需要冷靜地深思。

黃金因其稀少昂貴和穩定可塑之特性,在數千年的歷史上,為人類的經濟行為充當著等價物的角色。“美人首飾侯王印,盡是沙中浪底來”(劉禹錫),人們一直習慣和沉迷於“掘金時代”。例如在我國,黃金開採和使用的歷史超過四千年,考古工作者發掘出的各種金器,如北京平谷出土的商代金臂釧、四川廣漢出土的周代金手杖、湖南長沙出土的漢代金縷玉衣等,件件文物展示了中華民族採金歷史的悠久、制金工藝的高超,以及對黃金製品的價值崇拜。

在東西方經濟史上,人們不約而同地將黃金當作財富的象徵,廣泛發揮了其儲備、投資、交易媒介等金融功能。這一現象在馬克思的《資本論》裡表述得十分清晰和精闢:“貨幣天然不是金銀,金銀天然就是貨幣。”直至一百年前,“金本位”仍然是世界主要國家的貨幣制度基礎。即使佈雷頓森林體系建立及崩潰以來,貨幣信用由國家主導,黃金仍然是公認的特殊有價商品。人們因其良好的物理屬性、穩定的化學性質,充分發揮了它自由鑄造、自由兌換和輸入輸出等特性,無論採用何種工藝對黃金進行加工——“銷鍍織披、泥嵌裹縷” ——大眾通常的共識都是,黃金持久保值且穩定可信。

今天的負利率讓人們必須直面新的現實:即使是黃金也在自我銷蝕、自覺減值、自動縮水——因為利率是負的,存款越豐所獲越細、借債越多應償越少——這與傳統認知完全相悖。除了微觀消費和投資的迷茫,在宏觀經濟政策和金融市場上,負利率也將帶來更多的未知後果——人們在不知不覺中走進“銷金時代”,負利率在當下大規模出現,對傳統經濟學和金融理論形成了巨大的挑戰。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杜牧)。在高負債和低通脹的大背景下,經濟發展的邏輯不再一脈相承:科技進步、人口老化、信息流動、收入差距等深刻影響著全球商品與服務的需求與供給。當這些因素髮生變化時,政府經濟政策將最終選擇負利率——持有資產還是持有負債?增長還是收斂?這些負利率形成的悖論,既是各國貨幣調控政策的全新實驗,也是全球經濟深層次變革的複雜結果,更讓全人類在經濟價值創造中走向未知迷途。

隨著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的發展,貨幣及其價值傳遞方式以“狂潮”形式出現,負利率對儲蓄、債券、外匯、投資、居民消費以及未來貨幣形態的演化等,都帶來了不同程度的衝擊。面向將來,數字化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加速了全球資金流動,負利率是否會影響數字貨幣、信用計算和交易體系,更值得深入探索。

負利率問題已在2014年及2019年兩次掀起全球波瀾,步入2020年,在全球疫情和安全挑戰下,以美聯儲兩次降息至零利率為標誌,負利率的“銷金時代”全面降臨。中國當下正處於經濟結構調整、深化改革和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需要調整結構大力發展新實體經濟,盡力避免在危機前貨幣政策就觸及零利率下限,因此更應對負利率問題進行研判和考量。

(本文為《負利率》後記)

END

編輯|思洋 校對|堅果 視覺|牛小偉

使用須知:

文章已獲得轉載授權,

如需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