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所說的“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應該怎樣理解?

孔子這句話被記載於《論語.憲問篇》第二十章,沒有過多的內容。如果從字面意思來理解,孔子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一個人如果說話都大言不慚,那說到做到恐怕就更難了。”

“怍”,讀音為zuò,慚愧的意思。“言之不怍”就是大言不慚的意思。

孔子所說的“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應該怎樣理解?

朱熹在《論語集註》中註釋道:“大言不慚,則無必為之志,而不自度其能否也。欲踐其言,豈不難哉?”如果一個人說話很隨意,根本不考慮所說的話、所給出的承諾是不是能實現,其心裡在最初就沒有一定要照說的那麼去做的打算,也根本沒有意識說之前應該量度一下,能不能做得到。如此心性之人,要讓他踐行自己所說,或者說讓他言出必行,將會是何等困難之事。

孔子所說的“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應該怎樣理解?

故瞭解一個人,最簡單的辦法就是觀察他的言論,就如錢穆先生的註釋“其為之之難,即在其言之不怍時而可見”。一個人是否能重言諾,是否能言出必行,不用等到他真正做的時候,只需要看他平時說話時是否有慚愧之心,是不是什麼話往出說都無所謂,說直白點就是拍馬屁毫無下限。

孔子所說的“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應該怎樣理解?

常在網上看到一些感慨給人借錢是千好萬好,討債時馬上又是一副嘴臉。聽一聽給人借錢時的對方說的話,千好萬好裡有那些是真心的,有那些是有依據的,就算別人把你誇的跟朵花兒一樣,你也要有清楚知道自己離花兒有多遠的自知之明。你自己清楚本身有幾斤幾兩,他要是敢借長時把你誇的天下少有,那還錢時的推諉扯皮也就不出意料了。

孔子所說的“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應該怎樣理解?

孔夫子提倡的是“訥於言而敏於行”,不輕易承諾,一旦說出去的話,就必須做得到。對於一個立志上進的人,“凡人於事有志必為,當內度才德學力,外審時勢事機”,必須學會在做決定前,審時度勢,內度自己的才德學力,外審時勢事機。對於君子而言,更要“先行其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