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國院士談從原、流、脈、態中理解和傳承建築文化

王建國院士談從原、流、脈、態中理解和傳承建築文化

王建國院士

導 讀

保護傳承、創新發展優秀的傳統建築文化,首先需要對其有一個清晰的認知。王建國院士在訪談中,從“源•流•脈•態”四個方面對傳統建築文化進行了解讀。

從“源、流、脈、態”四個方面認知傳統建築文化

建築文化是一個有生命、有生長演化進程的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長期互動交融的產物。文化是活的、流淌的,所以不能以簡單物化的方式去理解它。我認為,建築文化可以從四個方面去認知:

第一是“源”。“源”指文化的起源,它與文化緣起的原點、初始傳播所在的原鄉和文化構成組織的原型密切相關。

第二是“流”。一方面指的是文化從過去到現在、再到未來的傳承積澱,及所謂的“靜水流深”;另一方面指的是文化在同時期向周邊的地區傳播,以及在與周圍地區交往過程中的融合與交流。

第三是“脈”。“脈”也就是脈絡,是“源”與“流”的總合。建築文化需要在社會文化整體脈絡中來理解,有時候某一種文化類別只有跟另外幾種文化類別在一起並存比較才存在,亦即地域建築文化具有多元性的特點。比如,中國各地的民居建築就既有中華文化的根基,又有因地域氣候、地形地貌、物產條件和生活習俗的不同。“脈”還有開枝散葉的意思,所謂的“一脈相傳”“源遠流長”就是這個意思。

第四是“態”。就是“姿態”和“表現形態”,也就是建築文化的呈現,被人們感知和認知到的物化或者社會化的客體。我們在建築營造和城鎮規劃設計的時候,不僅僅是用效果圖、簡單理性的分析圖來建構最後的成果。某種意義上講,是具有時間維度、歷史梯度、新陳代謝的文化呈現。應該展現過去、今天到未來的延續,通過建築及所承載的文化內涵反映當下我們面向未來的言語姿態。有了這樣的深層思考,我們設計的東西才能做得更好。

建築文化是在特定地理土壤中孕育而生的

以江蘇為例。江蘇既有本土文化的養育,又受周邊不同文化圈的影響,文化內涵豐富且構成多元。江蘇二字是由江寧(南京)和蘇州這兩座城市名稱的第一個字構成的,江蘇文化最有代表的主要還是在長江以南的區域。如果我們從世界的角度來認知江蘇文化,大概也是以長江以南以及長江流域為主。從國外一些旅行家、探險家、學者的論述以及當時的地圖呈現出來的情況看,他們對江蘇的認知主要是來源於南京、蘇州、揚州這樣的文化代表地。這些地方很早就在世界上佔有一席之地。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我們今天所說的傳統工藝、技藝的傳承,不僅僅是在談論建築,更是傳承在漫長的歷史時期中,一個特定地理土壤中孕育出來的文化。

王建國院士談從原、流、脈、態中理解和傳承建築文化

愚園(胡家花園)已有六百餘年的歷史,“城中佳勝眼為疲,聊覺愚園水石奇”,有“金陵獅子園”的美譽。它孕育於南京,也見證了這座城市的發展。然而,滄海桑田,歷經戰亂,愚園也曾幾度損毀。

在愚園風景名勝設施恢復和復建規劃設計項目中,設計團隊以童寯教授所著《江南園林志》中的《愚園》手繪圖和歷史資料圖片為藍本,在現狀已經面目全非的情況下,採用了歷史資料結合局部考古定位的方式,儘量恢復原貌,將愚園保護和復原設計有效結合起來,並堅持原材料、原尺寸和原工藝原則,保護其建築風格和特點。復原後的愚園保留全部歷史建築,恢復了湖面規模和形態,保持山丘現有自然狀態,主體部分恢復到光緒年間愚園盛期的狀態,真實再現了《白下愚園集》和《白下愚園遊記》中描繪的愚園三十六景。

王建國院士談從原、流、脈、態中理解和傳承建築文化

再現愚園風貌

關注時間積澱所形成的時間梯度

我們今天講的鄉愁其實就是人們對失去某種銘刻在心的集體記憶場景氛圍的一種擔憂,是一種找不到心靈寄託的感覺。城市的發展,乃至城鄉的發展,是一個既有傳承、又有揚棄的新陳代謝的歷史過程。我一直認為,在今天的城市發展和城市設計中,應該特別注意對不同歷史階段中形成的代表性城鎮格局、肌理和建築精華的保護,注意時間積澱所形成的梯度,並讓人們能夠認知和感受到這種歷史積澱和有序演替。城市應該是一個琳琅滿目的博物館,每個年代、每個時期建築精華的歷史見證都可以在時間梯度的“文化層”上找到合理存在,這樣的城鄉環境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

建築文化通常呈現為城市有機體在向未來演化過程中某個時間節點的狀態,因此城市歷史文化的保護和當代的建築設計關鍵就是要通過挖掘、整理、凝練、傳承、揚棄和創造,來傳承和發展地域建築文化。

重視區劃、文化線路和方言價值

最有特色的、文化積澱得最深厚的東西不是普適性的,一定是在特定的時空範圍內的反覆鍛造,是經年累月的沉積。越是限定於某個範圍,特色和特點也就越鮮明。

研究工匠的傳統也好、技藝也好,有幾件事情比較重要:一是要畫地圖,也就是要劃區、劃片。這個區是文化緣起、孕育、成長和成熟的地區;二是要研究文化線路,文化不是固化在某一個區域存在的,它在這個區劃內對外有輻射和交流軌跡,如大運河與南北文化交融的關係、新安江水系與徽州建築文化的關係等;三是方言語系,比如蘇州“香山幫”傳統優秀建築工藝是用蘇州話來傳承和傳播的,“香山幫”匠人的技藝傳承明顯具有在地性的特徵和特點,我們在做設計的時候要注意尋找區劃位置、挖掘地方特色,方言也是一個參考,有匠人獨特傳承技藝的俗語,也有它存在的價值。

在南京牛首山遊客中心的設計中,王建國院士重點考量了場地的歷史文化內涵、空間區劃和文化線路,融入了佛家文化元素。建築本身既個性鮮明、特點彰顯,又與山頂上的歷史建築和佛頂宮等新建建築在形態上產生呼應。

王建國院士談從原、流、脈、態中理解和傳承建築文化

南京牛首山遊客中心

牛首山又名天闕山,是金陵四大名勝之一。牛首山遊客中心設計根據場地地形標高的變化,採用了兩組在平面上和體型上連續摺疊的建築體量佈局,高低錯落、虛實相間。起伏的屋面和深灰色鈦鋅板的使用,是對山形的呼應和江南靈秀婉約建築氣質的演繹,也隱含了“牛首煙嵐”的意境。設計總體抽象擷取簡約唐風,在遊客的路線設計上融入禪宗文化要素,風鈴塔、景觀水面、星雲廣場、八寶花壇等景觀要素,回應了社會各界和公眾心目中所預期的集體記憶。作為牛首山景區的主要入口,該項目承擔著售票、售賣、展覽、小型放映、辦公等多種功能。不同層次的場所設計兼顧了參禪人流的禮儀性空間和市民休閒的親和性空間,建築、景觀的一體化設計使整個場地具有整體秩序和可識別感。

保護和傳承存在於民間鄉野的傳統建築文化和營造技藝

今天的城市和城鎮大多最初也是從鄉村、鄉鎮生長演化而來,並有著同根同源、脈絡相連的關係。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城鎮化的進程都是比較緩慢的。20世紀初,全世界的城鎮化人口還沒有超過20%。而在城鎮化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如何調整、協調城鄉關係已經成為國家頂層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2004年以來,國家每年的一號文件都與農村相關)。

城鎮化本身會對地域性的建築文化產生很大的衝擊,但如果我們從文化傳承和文化積澱的角度看,豐富多樣的工匠技藝、建造傳統大都濫觴和存在於民間鄉野。因此,保護好鄉村中的傳統建築文化,如何使其在當代發揮好承載鄉愁和塑造鄉村特色風貌方面的作用顯得尤為重要。

(來源:建築的文化)

(王建國,中國工程院院士,江蘇省設計大師,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東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城市設計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民族建築研究會顧問。王院士潛心研究,為教學教材奠基、為科學發展把脈;銳意教改,立足傳承東南特色,融匯創新開放視界;參加實踐,學有所長髮揮特色,貫穿教學培養後學。為全國建築專業教育事業發展和創新改革作出了重大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